怀念张泽神父
2003-05-30 09:42:53 作者:德兰 来源:信德报(第183期)
他是一位慈爱安详的老人;一位喜乐的老人;一位怀存童真的老人;更是一位历经岁月风霜而越发生机勃发的老人;一位独处于僻静之地的睿智老人;一位学识渊博且严谨的老人。
原以为只有丰富的阅历,才有丰富的生命,然而张泽神父却是简单的人生却有丰富崇高的生命。认识张泽神父,似乎是天主特意的安排。十年前,大概在春夏之际,我们由李诚群老师引见,拜访了张泽神父。记得那时神父身体还十分虚弱,只能躺在床上,见到我们兴致很高。他支起身体,头靠在墙上与我们交谈。尽管当时我们还在他身后垫了枕头,一会儿,他便不能坚持,复又平躺回去。多年过去,谈些什么都已忘记,只有春风拂面的清新感受和当时的场景深印脑海。
九七年后,我们与张泽神父有了更多的接触。交往中我们了解到神父的坎坷身世。自五三年始,神父便病卧不起,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教会的复苏,在神学院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下,七十多岁已在床上躺了四十多年的神父又一次登上了讲台。
张泽神父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历史系,与我们笑谈,王光美曾是他们的校友。他爱好广泛,记忆准确,各类知识如数家珍,不论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还是文学艺术追本求源无不知晓。只可惜,我们这些晚辈才疏学浅,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不能与神父探讨,让神父笑话:“看看,你们不知道了吧!”于是,我们在自惭的同时,表达了对神父的敬佩,那时候神父就象孩子般开心,让我们看到了他那不泯的童心。
神父一直躺在床上著书,躺在担架上讲课,谁也没有想到,他还能站起来。九七年后,他年事渐高,不仅没有放下笔,反而坐起来了、能下床了、能走了、能够自由起身活动了——这一切,似圣迹般神奇,又那样在不经意之间就改变了成就了。
神父挚爱自然。在他眼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的,这种感情溢于言表留驻笔端。由于病困在床,不能投身大自然,因此他的小屋里时常摆些野草野花的。日子久了,草枯了干了、花谢了落了还舍不得丢弃。一次神父对我讲起:神学院搞卫生拔杂草,神父挺身而出,不许拔掉这些小草,看到门前的小草便被保住了,神父很是欣慰。
那一次,我们去看神父,怎么门虚掩着?那床上的人呢?一喊,有人应答,寻声找去,老人在屋后的荒院里晒太阳呢。神父看着这满院的荒草杂枝,心满意足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的后花园”。是的!因着热爱,一切便是那般美好!谁能否认,此时神父坐在翠绿丛中闻着草香沐着阳光,美好的感受,与徜徉在那精心营造的姹紫嫣红的花园中的感受无二,或是更甚!从此后,神父的门上多了张纸牌“在后花园”。
身体好转能自由行动后,他便又在自己的后花园添加了几棵小葱,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棵杏树苗,还辟出 一块野菜地。那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废弃的酒窖顶,正好成了老人的日光浴场。摘几棵野菜,冲洗后放上点盐醋,拌点葱,就是神父的一道美味。惊奇的是那棵光杆杏树,也就一米来高,去年竟结了十来个杏。等我们去时,神父高兴的把我们带到后花园,将杏摘下来,让我们品尝他的劳动成果。看着那一颗颗饱满的果实,看着那棵小树,我真感动:树识人心,它是要以这累累硕果来报答神父对自然对草木的真爱吗?
对神父了解越多,崇敬之情越深。神父的《美好大自然》一书,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莫不涉及。读者会以为作者必定阅历丰富,遍踏高山流水,实则神父足不出户,最远只到过天津、北京。神父写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海洋生物活临活现,令我先生这位自诩海边长大的人都叹服。曾一度,陪老人看海去是我们的一大心愿。可如今,斯人已逝,心愿成遗憾。神父哦,是我们疏忽了,看着您一天比一天稳健的步伐,我们忘了您已年过八旬,我们还以为日子总是这样,以为我们在忙完后,便可同去看海,却不知人生不总是应该,而是常有变化,忙又总也忙不完,可叹!子欲孝,而亲不待——
可毕竟还有聊以自慰的美好回忆。记得是前年的初冬,我和两个姐妹见冬日暖阳,晴空万里,难得的好天气。兴奋之际便跑到神父那儿,一番游说,老人动心了,同我们美美的游玩了一通。先是上到电视塔顶登高望远,鸟瞰整个城市,又吃了特色茶餐,还尝了意大利的面条,神父说这意大利面条上次吃它还是在六十多年前呢。午餐后,兴致再起我们又跑到几十公里外的边村孤儿院去看望孩子,拜访了神父、朝拜了圣堂圣体,晚饭后才往回转。那天大家开心的不得了,神父说这是他最开心的一天。晚上九点钟把神父送回去时,他还讲一点儿也不累。
八旬老人,开心、不累?是的,神父,在您苦难清贫的一生中,这样轻松愉快的日子当是屈指可数的吧。可是,为什么我从来见到您都是喜乐的、安详的,没有忧虑,没有叹息。说苦难,神父的苦难岂止是沉重?人生八十而四十余载困卧于床,简直是无法想像的煎熬!神父的清贫也是一目了然:那间十来平方的屋子里,一铺床、一张桌、一个书橱;一对旧沙发待客,一条凳子上堆书。床边有个小电炉,冷了取暖,饿了热饭。一个微波炉成了唯一的一件奢侈品。
微波炉的来历让我永生难忘。那是我们在神学院工作期间,天气正热的八九月份。一次我们吃鱼,给神父送了一条去。两天后,我和先生吃完饭,到神父屋里坐,见神父正用午餐。小电炉烧好了半杯水当汤喝,碗里剩一小块馒头,还有一块鱼尾。我认出是前天的鱼,已经都酸了,便告诫神父不能吃了要倒掉,神父说“不要紧的,还能吃一顿。”看着这点剩鱼,看着屋顶黑压压的苍蝇,一时间我和先生说不出话来,泪水夺眶而出。神父安慰我们说:“我吃惯了,爱吃酸的。”。后来,我们两个人就流着泪,一个给神父扇扇子,一个给神父赶苍蝇,陪神父吃完了这顿令我永生难忘的午餐。离开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商议着老人这么大年纪了,用电炉不安全,便去给神父买了个微波炉。至于我们还想给神父改善一下居住环境的想法,神父固执不允。神父说:“我这一切都已经很好了。”
每每想到这一幕,我都泪花闪闪。也因为有这一场景,我不能学会潇洒地待客,大方消费。我总要盘算这些菜是否吃得了,以至于有时令来访的朋友没吃饱。不是怕花钱,而是想着那吃不了又带不走的剩菜都要倒掉,心中就会隐隐作痛。
其实神父并不是只能这样清苦生活的。以他在教内外的崇高声誉,要接他去养老的地方很多。他的书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也为他积攒下一笔不小的存款,但他不为自己花费。他一身中山服穿了几十年,天天躺在床上,都磨坏了袖子(奇怪的是他在床上的日子还长了个子,到站起来时,发现衣服裤子都短了一大节)。教友们给他买的新衣服,他只在出门时才穿。他并不是舍不得钱,他用起钱来,大方得叫人吃惊:一个烧伤的孩子来到石家庄疗伤,医药费短缺,神父知道后,送去两千元;一名学生遭遇人生挫折,来向神父倾诉,神父除了开导他安慰他,又拿出三千元来资助他。至于一些神父、修女来向他请教的求助的,更是不遗余力,这仅仅是神父在闲聊中提及的。神父就是这样,克己爱人,奉行基督的爱情。
神父爱人,爱人的表现是传教,利用一切机会传扬圣教,因为他接触的人有限,常常嘱咐我多带些书去分给教内外的各界朋友。神父还笑言自己“喜新不厌旧”。他喜欢结识新朋友,接待新客人。一次,一位朋友对他说:“神父,您哪儿像八十的人呀,看上去也就六十的样子。”神父说:“我告诉你们青春的秘诀吧,你要总想自己就是二十五岁。”大家笑坏了,神父居然还有这么个秘诀呢:“但最重要的是常常要有个喜乐的心情。”喜乐,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但在这纷扰的世界,保持喜乐,是需要高深的修养才能达到的境界。神父,我们每次见到您,都能得到安慰,感受到喜乐,就这么简单,这是天主藉您赐给我们的真喜乐。
神父一生忠贞信仰,甘于奉献。虽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笔耕不止。近两年,他的两只眼睛都做了白内障手术,因眼疾一只眼睛睁不开,另一只视力又很低,看书写作都很困难。这种条件下,他还是完成了《天儒合一新论》、《中国天主教历代文选》的初稿,并且准备续写《辩护真理》。
最后一次见到神父是5月9日,依然是快乐的相聚。那天神父正在校新书稿,精神很好很兴奋,讲了很多话。起身道别时,一切无恙。13日,神父已悄然离去。
那天早晨4点钟后,神父如常起床,洗漱罢,收拾停当,连脸盆里的水都换了新的。衣裳穿戴整齐,躺回床上,盖好被子——7点钟,食堂师傅去送饭时,炉热着,灯亮着,神父已安然归于天乡了。
离别,为什么这样猝不及防?神父!您就这样远远的静静的走了。留下的字字句句,写的是爱、是奉献、是牺牲、是喜乐、是安慰,是真理的表述。在这个迷茫的岁月里,在这个欲望无限膨胀,享受追求极致的年代里,您是一盏黎明前划破黑暗的明灯。尽管尘世间一张张兴奋的脸上,一双双发亮的眼睛对此视而不见,径直向着利益奔去,但总有梦中惊醒后,渴望心灵慰籍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会放慢世俗的脚步,会以神父您为榜样,踏上寻求天主的道路,回归快乐的基督家园。神父,请仍与我们同行。
神父,对您深深的情感,切切的思念,促使我们追随至您安眠之地,却终不能再扶您一把,再看您一眼。神父哦,让我们怎样表达对您的敬意呢?朋友们都叮嘱我要给您献花,我也想让您有一次笑卧花丛的绚烂。可我早晨五点便起来,一路找寻,就是寻不到卖花处。是不是您在告诫我,一生反对浮华的您,此时更要返朴归真?神父,您终于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我当拿什么奉献给您呢?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连束野花都没有采来,就取一株野草,植于您的身前。这该是我献给您最好的礼物了吧。
仅此一生,转眼就过;为主所作,永远长存。上主,愿我们的一切思言行为翕合旨意。愿我们的工作是以爱您而开始,又以光荣您而结束!愿张泽神父在天之灵时刻关照指引我们,为我等祈!
原以为只有丰富的阅历,才有丰富的生命,然而张泽神父却是简单的人生却有丰富崇高的生命。认识张泽神父,似乎是天主特意的安排。十年前,大概在春夏之际,我们由李诚群老师引见,拜访了张泽神父。记得那时神父身体还十分虚弱,只能躺在床上,见到我们兴致很高。他支起身体,头靠在墙上与我们交谈。尽管当时我们还在他身后垫了枕头,一会儿,他便不能坚持,复又平躺回去。多年过去,谈些什么都已忘记,只有春风拂面的清新感受和当时的场景深印脑海。
九七年后,我们与张泽神父有了更多的接触。交往中我们了解到神父的坎坷身世。自五三年始,神父便病卧不起,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教会的复苏,在神学院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下,七十多岁已在床上躺了四十多年的神父又一次登上了讲台。
张泽神父早年就读于辅仁大学历史系,与我们笑谈,王光美曾是他们的校友。他爱好广泛,记忆准确,各类知识如数家珍,不论天文地理、历史自然,还是文学艺术追本求源无不知晓。只可惜,我们这些晚辈才疏学浅,只有洗耳恭听的份,不能与神父探讨,让神父笑话:“看看,你们不知道了吧!”于是,我们在自惭的同时,表达了对神父的敬佩,那时候神父就象孩子般开心,让我们看到了他那不泯的童心。
神父一直躺在床上著书,躺在担架上讲课,谁也没有想到,他还能站起来。九七年后,他年事渐高,不仅没有放下笔,反而坐起来了、能下床了、能走了、能够自由起身活动了——这一切,似圣迹般神奇,又那样在不经意之间就改变了成就了。
神父挚爱自然。在他眼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的,这种感情溢于言表留驻笔端。由于病困在床,不能投身大自然,因此他的小屋里时常摆些野草野花的。日子久了,草枯了干了、花谢了落了还舍不得丢弃。一次神父对我讲起:神学院搞卫生拔杂草,神父挺身而出,不许拔掉这些小草,看到门前的小草便被保住了,神父很是欣慰。
那一次,我们去看神父,怎么门虚掩着?那床上的人呢?一喊,有人应答,寻声找去,老人在屋后的荒院里晒太阳呢。神父看着这满院的荒草杂枝,心满意足地对我们说:“这就是我的后花园”。是的!因着热爱,一切便是那般美好!谁能否认,此时神父坐在翠绿丛中闻着草香沐着阳光,美好的感受,与徜徉在那精心营造的姹紫嫣红的花园中的感受无二,或是更甚!从此后,神父的门上多了张纸牌“在后花园”。
身体好转能自由行动后,他便又在自己的后花园添加了几棵小葱,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棵杏树苗,还辟出 一块野菜地。那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废弃的酒窖顶,正好成了老人的日光浴场。摘几棵野菜,冲洗后放上点盐醋,拌点葱,就是神父的一道美味。惊奇的是那棵光杆杏树,也就一米来高,去年竟结了十来个杏。等我们去时,神父高兴的把我们带到后花园,将杏摘下来,让我们品尝他的劳动成果。看着那一颗颗饱满的果实,看着那棵小树,我真感动:树识人心,它是要以这累累硕果来报答神父对自然对草木的真爱吗?
对神父了解越多,崇敬之情越深。神父的《美好大自然》一书,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莫不涉及。读者会以为作者必定阅历丰富,遍踏高山流水,实则神父足不出户,最远只到过天津、北京。神父写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海洋生物活临活现,令我先生这位自诩海边长大的人都叹服。曾一度,陪老人看海去是我们的一大心愿。可如今,斯人已逝,心愿成遗憾。神父哦,是我们疏忽了,看着您一天比一天稳健的步伐,我们忘了您已年过八旬,我们还以为日子总是这样,以为我们在忙完后,便可同去看海,却不知人生不总是应该,而是常有变化,忙又总也忙不完,可叹!子欲孝,而亲不待——
可毕竟还有聊以自慰的美好回忆。记得是前年的初冬,我和两个姐妹见冬日暖阳,晴空万里,难得的好天气。兴奋之际便跑到神父那儿,一番游说,老人动心了,同我们美美的游玩了一通。先是上到电视塔顶登高望远,鸟瞰整个城市,又吃了特色茶餐,还尝了意大利的面条,神父说这意大利面条上次吃它还是在六十多年前呢。午餐后,兴致再起我们又跑到几十公里外的边村孤儿院去看望孩子,拜访了神父、朝拜了圣堂圣体,晚饭后才往回转。那天大家开心的不得了,神父说这是他最开心的一天。晚上九点钟把神父送回去时,他还讲一点儿也不累。
八旬老人,开心、不累?是的,神父,在您苦难清贫的一生中,这样轻松愉快的日子当是屈指可数的吧。可是,为什么我从来见到您都是喜乐的、安详的,没有忧虑,没有叹息。说苦难,神父的苦难岂止是沉重?人生八十而四十余载困卧于床,简直是无法想像的煎熬!神父的清贫也是一目了然:那间十来平方的屋子里,一铺床、一张桌、一个书橱;一对旧沙发待客,一条凳子上堆书。床边有个小电炉,冷了取暖,饿了热饭。一个微波炉成了唯一的一件奢侈品。
微波炉的来历让我永生难忘。那是我们在神学院工作期间,天气正热的八九月份。一次我们吃鱼,给神父送了一条去。两天后,我和先生吃完饭,到神父屋里坐,见神父正用午餐。小电炉烧好了半杯水当汤喝,碗里剩一小块馒头,还有一块鱼尾。我认出是前天的鱼,已经都酸了,便告诫神父不能吃了要倒掉,神父说“不要紧的,还能吃一顿。”看着这点剩鱼,看着屋顶黑压压的苍蝇,一时间我和先生说不出话来,泪水夺眶而出。神父安慰我们说:“我吃惯了,爱吃酸的。”。后来,我们两个人就流着泪,一个给神父扇扇子,一个给神父赶苍蝇,陪神父吃完了这顿令我永生难忘的午餐。离开后,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商议着老人这么大年纪了,用电炉不安全,便去给神父买了个微波炉。至于我们还想给神父改善一下居住环境的想法,神父固执不允。神父说:“我这一切都已经很好了。”
每每想到这一幕,我都泪花闪闪。也因为有这一场景,我不能学会潇洒地待客,大方消费。我总要盘算这些菜是否吃得了,以至于有时令来访的朋友没吃饱。不是怕花钱,而是想着那吃不了又带不走的剩菜都要倒掉,心中就会隐隐作痛。
其实神父并不是只能这样清苦生活的。以他在教内外的崇高声誉,要接他去养老的地方很多。他的书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也为他积攒下一笔不小的存款,但他不为自己花费。他一身中山服穿了几十年,天天躺在床上,都磨坏了袖子(奇怪的是他在床上的日子还长了个子,到站起来时,发现衣服裤子都短了一大节)。教友们给他买的新衣服,他只在出门时才穿。他并不是舍不得钱,他用起钱来,大方得叫人吃惊:一个烧伤的孩子来到石家庄疗伤,医药费短缺,神父知道后,送去两千元;一名学生遭遇人生挫折,来向神父倾诉,神父除了开导他安慰他,又拿出三千元来资助他。至于一些神父、修女来向他请教的求助的,更是不遗余力,这仅仅是神父在闲聊中提及的。神父就是这样,克己爱人,奉行基督的爱情。
神父爱人,爱人的表现是传教,利用一切机会传扬圣教,因为他接触的人有限,常常嘱咐我多带些书去分给教内外的各界朋友。神父还笑言自己“喜新不厌旧”。他喜欢结识新朋友,接待新客人。一次,一位朋友对他说:“神父,您哪儿像八十的人呀,看上去也就六十的样子。”神父说:“我告诉你们青春的秘诀吧,你要总想自己就是二十五岁。”大家笑坏了,神父居然还有这么个秘诀呢:“但最重要的是常常要有个喜乐的心情。”喜乐,是我们的向往和追求,但在这纷扰的世界,保持喜乐,是需要高深的修养才能达到的境界。神父,我们每次见到您,都能得到安慰,感受到喜乐,就这么简单,这是天主藉您赐给我们的真喜乐。
神父一生忠贞信仰,甘于奉献。虽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笔耕不止。近两年,他的两只眼睛都做了白内障手术,因眼疾一只眼睛睁不开,另一只视力又很低,看书写作都很困难。这种条件下,他还是完成了《天儒合一新论》、《中国天主教历代文选》的初稿,并且准备续写《辩护真理》。
最后一次见到神父是5月9日,依然是快乐的相聚。那天神父正在校新书稿,精神很好很兴奋,讲了很多话。起身道别时,一切无恙。13日,神父已悄然离去。
那天早晨4点钟后,神父如常起床,洗漱罢,收拾停当,连脸盆里的水都换了新的。衣裳穿戴整齐,躺回床上,盖好被子——7点钟,食堂师傅去送饭时,炉热着,灯亮着,神父已安然归于天乡了。
离别,为什么这样猝不及防?神父!您就这样远远的静静的走了。留下的字字句句,写的是爱、是奉献、是牺牲、是喜乐、是安慰,是真理的表述。在这个迷茫的岁月里,在这个欲望无限膨胀,享受追求极致的年代里,您是一盏黎明前划破黑暗的明灯。尽管尘世间一张张兴奋的脸上,一双双发亮的眼睛对此视而不见,径直向着利益奔去,但总有梦中惊醒后,渴望心灵慰籍寻找精神家园的人,会放慢世俗的脚步,会以神父您为榜样,踏上寻求天主的道路,回归快乐的基督家园。神父,请仍与我们同行。
神父,对您深深的情感,切切的思念,促使我们追随至您安眠之地,却终不能再扶您一把,再看您一眼。神父哦,让我们怎样表达对您的敬意呢?朋友们都叮嘱我要给您献花,我也想让您有一次笑卧花丛的绚烂。可我早晨五点便起来,一路找寻,就是寻不到卖花处。是不是您在告诫我,一生反对浮华的您,此时更要返朴归真?神父,您终于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我当拿什么奉献给您呢?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连束野花都没有采来,就取一株野草,植于您的身前。这该是我献给您最好的礼物了吧。
仅此一生,转眼就过;为主所作,永远长存。上主,愿我们的一切思言行为翕合旨意。愿我们的工作是以爱您而开始,又以光荣您而结束!愿张泽神父在天之灵时刻关照指引我们,为我等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