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理性和信仰


2006-11-28 09:45:48 作者:石朝颖 来源:信德报(第284期)

——康德的哲学精神

    三点三十分,康德出门散步了!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点三十分的时候,都会很准时地看见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生于1724—1804年)出门散步了!
    康德的生活习惯,就像日出、日落那样的有规律。他每天准时起床、穿衣、喝咖啡、写稿、讲演、吃饭、散步……一位替康德写传记的人说:“康德的生活,是最规律不过的规则动词”。
    康德认为“哲学的任务”可分为四大问题:
    (一) 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是属于“知识论”的问题,在哲学的任务中,我们应该先知道“知识”的极限在哪里?
    (二) 我们能做什么这是个“道德的问题”,也是所谓“伦理学”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我们知道“知识”的极限在哪里以后,就必须提出实际的问题,也就是“实践”的问题。这也是康德第二本作品《实践理性批判》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知”与“行”合一的问题。
    (三) 我们可以希望什么?这是属于“宗教”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宗教哲学”的问题。因为“宗教”是一种信仰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希望自己能够相信“天”、“上帝”、“佛陀”、“道”等,但我们很难去“证明”给别人看。
    (四)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所谓“人类学”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切哲学的基础问题。因为,不管是“知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没有“人”也就没有所谓的“道德问题”。没有“人”当然也没有“知识论”的问题。所以,研究“人”的问题,也就是“人类学”的工作。
    总之,康德的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开始,他问到“人”的问题,也以“人”的整体作为中心,顾及各方面,连哲学史中不太注意的问题,他也提出来讨论。他把“形上学”、“伦理学”、“知识论”、及“宗教哲学”都融于一炉。换句话说,他用,“理性”和“信仰”来建构他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是整体的,在这“整体”中,有一切学问在内。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我们人类“知识”的极限后,在他的第二本书《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就进一步说:“人类的道德感,正如白天的太阳一样真实存在着,这种道德感(或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良知、良心),是人们心灵的导师,是我们行善的原动力。它使我们明辨是非、敦品励行、止于至善。人们的良心,是直觉的,而非科学的。我们不能用科学的尺度来衡量道德行为和宗教活动。因为道德和宗教是属于良心的问题。什么是良心呢?所谓良心,就是我们心中的直觉,它不为功利所左右,不为时间、空间所支配。换话说,良心是人们的自由意志,本着良心做事,即使被别人误解,也同样感到心中的安慰……”
    康德于一八0四年二月十二日过世,享年八十岁。他死后葬在科尼士堡,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他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常充满敬畏之情,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心中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证明:上主在我头顶,也在我心中。”

本文标题:理性和信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