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文:宗教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精神
2006-11-18 13:15:49 来源:新华网
——访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
编者按:“跨文化传播和软实力建设”是当今外宣领域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命题。谈起“文化”、“传播”、“实力”、“建设”等词语,大家都很熟悉,但如果把其作为相互关联的概念提出来,就会感到其中体现着外宣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因为,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对外传播领域本身,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006年8月31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成功举办。其宗旨是:“从中国日益扩大的对外交往、对外开放的需要出发,探索跨文化传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研讨,深化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认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说:“我们正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软实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不仅是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蔡名照说:举办“跨文化传播论坛”,能够与智者相聚,博采众长,对主办方和听众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跨文化传播论坛主持人、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周明伟说:我们将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使这个论坛成为大家共同的资源,成为一个能够有效研究如何应对“向世界说明中国”种种机遇和挑战的舞台,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
在论坛举办期间,《对外大传播》分别采访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著名学者余秋雨、美国百人会发起人杨雪兰以及中国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和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先生,同时又专访了《江边对话——一个基督徒与一个无神论者》图书的作者帕罗和赵启正先生。从第十期开始,本刊已对以上内容以“论坛”专栏形式系列刊出。敬请读者关注并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出谋划策。
记者在见到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之前,其实对他并不陌生。2005年5月,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的赵启正会见美国宗教领袖帕罗博士,《对外大传播》刊登了那一场艰难的对话,同时,从赵启正手里看到了一篇叶小文为这场对话写就的精彩评论。叶小文在评论中写道:“因为是一篇对话,就像阳光下一面打碎了的镜子,或像一地散落的珍珠,闪亮却有点凌乱,阐述不能展开,精彩毕竟有限。但确实让我们看了一场言犹未尽、意犹未尽的好戏。”那一刻,记者对这位局长有了初步的印象:文笔深厚。后来,赵启正和帕罗果然几度来到扬子江边,把茶对话,侃侃而谈,然后将对话汇集成书,名曰《江边对话》,给世人展现了一串闪亮的珍珠,也给跨文化交流留下了一段感人的佳话。
本刊在今年的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网的文章。作为“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唯一网络支持媒体,中国网的报道人员将亲身工作的经历和体会总结了下来,其中“叶小文”的名字不时地跳入记者的眼帘,他的细腻和谦和,对工作人员的关注和鼓励都在字里行间。
2006年8月31日,在首届“跨文化交流与软实力建设”论坛上,叶小文发言时,不时运用投影仪边讲边让大家看他经历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外交流场面,声情并茂的演说,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博得了阵阵掌声。
善于把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社会发展及政治经济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叶小文,话语中随处闪现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在国际宗教舞台上,他阐释的中国儒、道、释,风采斐然,显示出了一个宗教和谐的大国风范。
“自强不息”谋发展
“厚德载物”送“和风”
在首届“跨文化交流与软实力建设”论坛上,叶小文发言的开篇之语意味深长——“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最近,叶小文有一本书《从心开始的脚步》被译成韩文出版,韩国东国大学校长、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洪起三评论说:叶先生对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和”思想的研究,自成一家体系,从多种层面阐述了中国佛教与“和”的渊源。在此书中,以中国传统“和”文化及佛教“和”智慧贯穿始终。
《对外大传播》: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您认为中华文化能拿出什么样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来吸引其他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您提出过要“和气东来,和风西送”。中国的文化底蕴中氤氲着什么样的“和气”,中国可以向世界送去什么样的“和风”?
叶小文:已故国学大师、中国哲学界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我以为,概而言之,其实就是相辅相成的两条,即《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提倡人应效法天之日月星辰的从不间断的刚健运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还有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提倡人应效法广袤大地的有容乃大的宽厚、包容,和而不同、和实生物。
由此看来,“自强不息”谋发展,“厚德载物”送“和风”,乃是中华民族跨文化交流最拿得出手的东西。
中国文化讲“和”,以和为贵,与自强不息是内在统一的。有的国家的文化也讲“和”。但强盛起来后,征服异族的野心往往也随之滋长。我在《从心开始的脚步》一书中,主张在治愈国家民族之间的纠纷与分裂时,追求调和与和合,以此来作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基本价值。
所以,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应该努力把中国文化这种“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内在统一的精神,向世界传播出去。
《对外大传播》:中国由“构建和谐社会”而“建设和谐世界”,“和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国人性格上的“根”,如您所说,跨文化交流应该展示这些最拿得出手的东西给世界。这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也一定有所裨益。
叶小文:是的。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如果说对内是要处理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对外就是要营造好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外部环境,这样的外部环境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睦邻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协作、客观友善的国际环境。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迅速地和平发展,不能不引起举世瞩目甚至疑虑。世界近代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大国完全做到“和平发展”,中国却一定要、也有希望走出这条新路,既通过和平发展来维护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开放、合作、和谐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功”。内和,必然期盼外顺;内和,必然力求外和。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就要努力协和万邦,共建和谐世界。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但需要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需要人的内心的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对外大传播》:今年在杭州、舟山两地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次论坛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多边国家的宗教会议,它为世界佛教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团结合作的高层平台。作为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您曾评价“这次论坛的背后不仅有深厚的佛教文化积淀,更有通览全球的世界性视野和融会东西方文明的广阔胸怀”。为什么这么说呢?
叶小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够与时俱进、与时俱丰。在中华“和”文化的海洋中浸润两千年,深受中华“和”文化的影响的中国佛教就认为,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以此为构想,今年四月,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佛教协会,在浙江省杭州、舟山两地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有37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人参加,历时5天,跨越杭州、舟山、上海三地,论文数百篇,还第一次演出了佛教交响乐《神州和乐》。
论坛在海内外获得广泛好评。美国之音也承认,本次论坛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世界宗教领袖联盟秘书长巴瓦·简恩发表文章说:“对这次论坛展现出来的团结协作,我感到非常惊讶。这显示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高超的政治领导才能。”可以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对于跨文化传播,是一次有着很好效果的探索和实践。
跨文化交流的难点是
“应对美国,异中求同”
《对外大传播》:交流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要获得好的交流效果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跨文化交流,交流得好则百事合,交流得不好,则万事悖。您认为中国在与世界的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叶小文:跨文化交流的难点是“应对美国, 异中求同”。美国图谋称霸世界,不许任何大国挑战其霸权地位。本来“民主”、“自由”、“人权”、“法治”、“良政”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却成了必须以美国价值观来判断的美国的专利品,成了美国用以排斥一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侵蚀别国民族文化根基的借口。美国把迅速发展的中国,看做是现实“利益攸关者”,但也是潜在的“文明冲突者”,不断地在民主、自由、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对外大传播》:那么,中国对于具有“文化霸权”的美国应该如何交流呢?对固执“文化偏见”的美国又如何沟通?或者说,我们如何通过对美国的跨文化交流,建立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呢?
叶小文:的确需要跨文化交流来缓解或舒解这种压力,减少误解,增进理解,求同存异,异中求同,扩大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减少麻烦和对抗。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进来的人回去后一般不敢多为中国说话,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回国后甚至骂得更凶。我们也数次“走出去”,但声音在美国落不了地。
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要具体分析美国在宗教问题上对中国不断加码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由“右翼反华—媒体煽风—民意激动—国会施压—政府出牌”构成的“五连环”模式,其中每个环节互相促进,成为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右翼反华。其新动向是越来越多地利用宗教问题蛊惑民众,不断挑起反华反共浪潮。民运分子和法轮功也公然加入其中,结成新的“神圣同盟”。
——媒体煽风。正如5月28日《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文章所说,“出于本能和所受的培训,记者对‘持不同政见者’情有独钟,因为他们的经历最受大众关注和欢迎......媒体编辑对记者报道此类新闻给予种种奖励”。
——民意激动。美国以基督教立国,基督教情结在美国根深蒂固,“宗教迫害”容易引起民众愤慨。
——国会施压。国会议员多从维护美国“价值”着眼而常趋于保守、趋向右翼,进一步把在宗教问题上的反华情绪变成反华提案,使矛盾尖锐化。
——政府出牌。政府官员乃至美国总统,为了选票的需要而迎合民意、迁就国会,每每在改善中美关系的其他方面有所动作时,就要在宗教问题上向中国“出牌”施压,作出姿态。
如此环环相扣,愈演愈烈,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外大传播》:在此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叶小文:为此,我们要寻找切入点,设法突破这种联动模式。其中,争取“民意”是我们做工作难度很大,但仍要千方百计去争取的基础环节。“民意”既是右翼反华势力利用的资本,也是美国政治人物压力的来源。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有办法、有针对性地把工作做到美国基督教信众当中,逐渐减少误解、缓解“民意”,对“右翼反华”、“媒体煽风”的势头就可能有所遏制,对“国会施压”、“政府出牌”的频率就可能有所减缓。
要对美国的“民意”作深入的分析。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宗教性很强的国家,关心宗教自由的美国人不能理解在“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影响下,执政的无神论政党如何能够容忍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面,清教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美国例外论和天定命运论,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的“特选之国”,清白无罪、乐善好施,要用美国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改造世界。因此,很难通过说教,改变美国的“民意”,必须有实在的东西给他们看,让他们信服。
《对外大传播》:用事实说话,无论在怎样的意识形态里都是一个真理。请问,在这方面中国做了哪些工作?
叶小文:20多年来,中国教会印刷了4000万册《圣经》。在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这是可能的吗?然而,这就是事实。美国有“圣经王国”之称,在一般民众的心中,对于《圣经》有着很深的情结。我们就鼓励中国基督教协会到美国去举办“中国教会圣经事工展”,还专门到被称为美国“圣经带”的宗教保守势力的大本营,以及被称为布什“票仓”的美国南部举办。亚特兰大当地基督教团体、信众、主流媒体、美国前总统卡特,都表示欢迎和支持。美国右翼势力虽然竭力反对,法轮功也大肆攻击,还在纽约“起诉”我,但都于事无碍。
我在亚特兰大出席圣经展开幕式的演讲中说:“亚特兰大,对于中国是一个有独特意义的地方。中国人通过电影《飘》和马丁.路德.金的讲演《我有一个梦》,认识历史的美国。通过CNN和可口可乐,认识今天的美国。我希望现在亚特兰大的美国人,通过来自中国的圣经展,了解今天的中国。”全场1000多美国人,都热烈鼓掌。卡特见我时送我一本他写的书《在信仰中生活》,我送他一本我写的书《化对抗为对话》。
整个圣经展在美国洛杉矶、亚特兰大、纽约三地巡回展出,参观人数达两万多人,媒体广泛报道,连一些以往对我缺乏友善的媒体此次也都相继作了正面客观的报道,这在涉及中国宗教方面的报道中是前所未有的。美国教会人士和观众好评如潮,纷纷用“精彩”、“最好的”、“令人惊讶的”等词语评价展览。很多人参观后表示,美国人以为在中国的人无法看到圣经,或者他们所使用的圣经并不是真正的圣经,但这次展览纠正了这些误会。应该说,此次“圣经事工展”在美国成功落地,为我们在中美宗教界开展跨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
《对外大传播》:中国的发展不仅必然和美国打交道,而且还要和美国打好交道,这其中的确需要思考和沉淀。对此,您能否为中美跨文化交流提一些建议?
叶小文:如今这个世界上的麻烦,背后大都有美国的影子。而当今的现实是,在这个世界上开展跨文化交流,还不能不和有“文化霸权”的美国打交道。美国在宗教问题上对中国的偏见,不是一两年就可以消除的。我们只能知难而进,不断探索,持之以恒地工作。当然,还要看到,美国既然提倡自由社会,美国文化也有多元的一面,这也是我们跨文化交流可以做工作的地方。
跨文化交流要有
正视自己的胸怀
《对外大传播》:其实,交流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离不开文化的润泽。记得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过,“文化,因为差异才需要交流沟通;文化,也因为有其统一性才决定了它是可以沟通的”。
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充满着魅力,有时也仿佛是矗立在交流对象彼此间的千山万水。可以说,文化差异无论在怎样的交流中,都需要关注。对此,您怎么看?
叶小文:跨文化交流的胸怀,是“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就不仅需要有善于发现、乐于认同、愿意欣赏“人之美”的眼光和胸怀,也要有敢于正视、乐于扬弃、愿意修正“己之不美”的眼光和胸怀。诚如张岱年先生所言,中国文化具有优秀传统,同时也具有陈陋传统,其缺陷主要表现于四点:等级观念、浑论思维、近效取向、家族本位。从殷周以来,区分上下贵贱的等级,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严重的瘤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但等级观念至今仍有待彻底消除。
中国哲学长于辩证思维,却不善于分析思维。谈论问题往往是浑论不析。事实上,科学的发展是离不开分析思维的。如何在发扬辩证思维的同时学会西方实验科学的分析方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中国学术向来注重人伦日用,注重切近的效益,没有“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表现为一种狭隘的实用主义倾向,这也是中国没有产生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的原因之一。
中国近代以前的社会可以说是以家族为本位。西方近代社会则可以说是“自我中心、个人本位”,而中国近代以前则不重视个人的权益,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五四”运动以来,传统的家族本位已经打破了。在社会主义时代,应该是社会本位、兼顾个人权益。
《对外大传播》:您认为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呢?
叶小文: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仅有“我们能拿得出手的是什么”,还有“我们应该学到手的是什么”。即如《圣经》所言,“你要人们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也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倡导世界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共同进步。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显示中国改革开放、团结进取、平等友好、坦诚负责的国家形象,展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
以活动带传播,以传播促活动
《对外大传播》: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气神,也是中国如何说服世界、感动世界的精气神。您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宗教交流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呢?
叶小文:跨文化交流的要旨,是“以活动带传播,以传播促活动”。传播忌被动,有什么说什么;传播忌无声,说出去的声音落不了地。纵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未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国少数人信教,世界上却是多数人信教。开展跨文化交流,不能不研究不同宗教背景后面的不同文化特质,重视跨文化交流中的宗教交流。这一渠道把握得好,可以成为我们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把握不好,则可能成为敌对势力攻击诋毁我们的借口和口实。要针对不同时机、不同地区,选择不同宗教、不同形式,融合信仰、音乐、文化、艺术,设计主题,策划活动,制造热点,放大效果。策划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播,但活动的本身具有传播价值,一个好的活动就是一个好的传播。要“以活动带传播,以传播促活动”。
今天的中国,对外奉行以邻为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对内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正努力“和平发展”,对内正构建“和谐社会”,力争两岸“和平统一”,人类也期盼“世界和谐”——都需要“和”,都崇尚“和”,都要以和为贵,以和为尚。这真是应了一句老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的对外传播,有的是好题材,应该做到高潮迭起,好戏连台。
新中国的宗教,在自己的旗帜上,大写着一个“和”字!应该是积极力量,是和谐因素。我们要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事业上来。
新中国的宗教,在党和政府正确的宗教工作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下,可以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国和平崛起,为世界和平发展,为天下太平,人类幸福,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作出独特贡献!
昔称“紫气东来”,今有“和气东来”。人叹“文明冲突”,我有“和风西送”。“东来”的,是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中凝聚起来的自强不息、和实生物之“和气”;“西送”的,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弘扬起来的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