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会的社会功能


2006-10-27 14:39:39 来源:信德报(第282期)

    宗教与文化同源,宗教与社会也同源。人类生活在文化社会中,其宗教态度与宗教情操,必然影响着其思言行为。昔者,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度以及殖民政策,暴露了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不平等;智者们本其学术良知,呼吁人人平等的制度,千年流变中不为功;基督宗教以其星期制,教堂内无论帝王将相,或是贩夫走卒,皆平起平坐,而以长久不断的教导和实践,终于奠定了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秩序。
    在我国,在“选贤与能”的规范下,贤者和能者都由天赋的良知良能,体悟出自身的恩赐,皆为用来“服务人群”,而非为一己之私。英雄豪杰所兴起的兵慌马乱、民不聊生,终有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指点迷津,提出化解之道:德治、王道、仁政的呼声,亦不断地响起,一直要等到百姓安和乐利,个人安身立命而止。
    宗教救苦救难的精神,在今天全球化的运动中,尤见清晰,无论是制度宗教,或是民间信仰,立功德,做善事,绝不少于那些负面的赌、偷、骗、抢等行为。今日的社会,确有许多负面的道德沦丧,但却有更多的正面的人间善事。宗教制度和宗教情操,都是这些善事的推手。宗教意识到人人天生就不平等,不但自身的身高体重不同,健康情况有异;聪明才智有差等;就是家庭背景的贫富悬殊,社会地位高低,生活环境不同,竞争机会不等,个个都显示“不平等”的事实,而人类之所以伟大,就是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设法让不平等的化为平等。天主教的社会功德最显著的就是对残障的帮助,亦在“残而不废”的愿景中,帮助这些生来即弱者能自力更生。
    其实,基督宗教的救苦救难精神和实践,由来已久,在今天,几乎可以说,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基督徒在救苦救难。
    这种救苦救难的事实,本来可以突现基督的博爱教义;无奈近世以来,西洋挟持其坚船利器,向有色人种的地区,发动侵略,而有些宗教情操不深的传教士亦对权位名利解除了心防,使人把侵略者和传教士间,划上了等号;甚至有所谓的“宗教乃人民的鸦片”一说,催生了反宗教的行为。前年在上海的复旦大学,曾举办过“宗教的社会功能”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中有两项成果值得提出来:一是阐明宗教乃社会所必需,它不但有安定人心的作用,也有安定社会的功能,二是化解马克思那句“宗教乃人民的鸦片”语句;其原义是社会病重时,宗教可以暂时使病人减低对痛苦的指数。过去政协报上就出现过这样的社论:“鸦片与宗教的社会功能”,是阐明宗教对社会的积极面。
    宗教必需在济弱扶倾的事工上有所作为,对社会的不公不义敢于提出谏言;更重要的是:对弱势团体怀有爱心,真真实实地参与慈善事业。尤其是吾基督宗教(天主教与新教各派系),要摆脱在文化界被认为是“打进来的”(社会上对宗教的一般解释:佛教乃吾人“请进来的”,回教乃做生意“谈进来的”,而基督宗教则是“打进来的”),就必需放弃那些“强势”的表相,而是以“爱”的行为凸显自身信仰的本质。而“爱”的行为莫过于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  
                (摘自《教友生活周刊》社论2006/9/16) 

本文标题:教会的社会功能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