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天主教社会训导中的移民观(一)


2025-11-28 11:16:26 作者:罗晓平神父

从天主教社会训导看移民的尊严与共融

我们共同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崭新,既触及全球神经又关联我们每个堂区、每个家庭的议题——移民。面对新闻中汹涌的难民潮、边境线上的人道危机,以及我们身边可能就有的新移民面孔,我们常常感到困惑、无力,甚至分歧。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如何看待?教会的教导是什么?它仅仅是“政治正确”的口号,还是根植于我们信仰深处的一次灵性召唤?

本讲解将围绕神学根基、历史演进、核心原则、实践挑战与灵性视野五个层面,系统地展开教会关于移民问题的训导,希望能为我们提供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一、 神学与人学根基:移民议题的信仰光源

教会的移民观并非凭空产生,也非简单地回应现代危机,而是深深植根于圣经启示和基督信仰对人本身的理解。

创造与托管:世界属于上主。 创世纪开篇明义:“天地和天地间的一切都属于上主。”(咏24:1)人类是“管家”或“托管者”,而非绝对的主人。

基督信仰的“旅途性”。 我们的信仰本质上是“旅途中的信仰”。亚巴郎蒙召“离开你的故乡、你的家族和父家”(创12:1),成为“走向希望之地的移民”。以色列民在埃及为奴,最终在天主引领下出谷迁徒,这一“出谷纪”范式,成为救恩史的核心叙事。而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他本身就是“移民”——从天堂来到人间,诞生不久即因黑落德的迫害成为逃往埃及的难民(玛2:13-15)。耶稣曾言:“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8:20),他认同了所有无家可归者。因此,移民的处境并非与信仰无关,而是我们共同灵性身份的缩影:我们在此世只是“外方人和旅客”(伯前2:11),永远朝向天乡迈进。

   人的尊严与共同手足情 。每个人都是按天主的肖像所造(创1:27),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这份尊严,不因国籍、种族、法律身份而改变。保禄宗徒在雅典宣告:“他由一个人造了全人类”(宗17:26)。这奠定了人类一体性的神学基础。教宗方济各在《众位弟兄》通谕中大力倡导的“弟兄友爱”,正是基于此:我们不是陌生人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人类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移民,首先是人,是我们的弟兄姐妹,然后才是“移民”。

二、 训导的历史演进:从慈善到权利与公益

教会的移民训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挑战而不断深化和明晰化。早期与中世纪:教会主要通过修道院的款待、慈善实践来践行爱德,尚未形成系统的社会训导。近代至二十世纪:随着民族国家兴起和大规模移民潮,教宗良十三世、庇护十二世等开始明确关注移民的权利。庇护十二世的《宗座迁徙与旅游事务委员会》章程,标志着教廷将移民事务系统化。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1962-1965):这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 Gaudium et Spes 》)强调,“人们日益意识到人格尊严”,并谴责“侮辱人格尊严的各种歧视”。这为移民权利提供了坚实的神学人类学基础。若望保禄二世与《移民与难民指南》:这位亲身经历过极权压迫、国家分裂的教宗,深刻阐述了“人的权利先于国家权利”。他推动并批准了圣座《移民与难民指南》(2004年),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的教会文件。它系统阐述了移民的权利(如家庭团聚权、工作权、享有基本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如尊重东道国法律与文化)。

   本笃十六世与方济各:深化与具体化:本笃十六世强调“爱的文明”和“欢迎文化”。而教宗方济各则将移民议题置于其牧职的核心。从兰佩杜萨之行哀悼亡者,到《众位弟兄》通谕,他不断呼吁我们打破“冷漠的全球化”,建立“相遇的文化”。他提出的欢迎、保护、促进和融合四项行动动词,已成为当代教会应对移民挑战的纲领性方针。

三、 核心原则:四项行动动词的深刻内涵

教宗方济各提出的“欢迎、保护、促进、融合”四项原则,是对教会移民训导的精辟总结,它们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整体。

    欢迎:这是爱德最直接的表达。它意味着提供紧急人道援助,确保移民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但“欢迎”远不止于此。它更要求我们扩大安全合法的移民渠道,如人道主义签证、家庭团聚通道,让那些为求生计和尊严的人们不必铤而走险,葬身海底或沙漠。这直接挑战了那些旨在阻吓而非管理的“堡垒政策”。欢迎,是践行玛窦福音25章:“我作客,你们收留了我。”

     保护:这是捍卫移民的人权和尊严。移民,尤其是无证者、妇女和儿童,是极易受到剥削、暴力和人口贩卖伤害的脆弱群体。“保护”要求我们:法律保护:确保其享有正当法律程序,不受任意拘留和驱逐。社会服务保障:享有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工作权益:免受奴役性劳动和过低工资的剥削。宗教自由:保障其信仰生活和宗教实践的权利。教会在此扮演重要的倡导者和守护者角色。

   促进:这意味着支持移民实现其全部人性潜能,成为社会和教会生活的积极主体,而非被动接受援助的客体。核心是促进整体的人类发展。这包括:教育:为移民及其子女提供语言和技能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找到与其技能相匹配的体面工作。社会参与: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和堂区活动。“促进”承认移民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更是带来活力、技能和文化的“资源”。他们能丰富社会,为东道国的经济和文化做出贡献。

    融合:这是最具挑战性,也最体现教会“共融”神学的维度。融合不是单向的同化,要求移民完全放弃自身文化;也不是隔离,形成平行的社会。融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相遇的文化”的果实。对移民而言,需要学习当地语言,尊重其法律和文化。对接收社会而言,需要开放自己,欣赏并接纳移民带来的文化礼物,共同塑造一个更新、更丰富的“我们”。在教会内,融合体现为堂区成为“多元共融的家”。不同语言的弥撒、跨文化节庆活动,都彰显着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普世性。

四、 实践中的张力与挑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理解了原则,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实践中的张力。

· 国家主权与普世公益:国家有管理边境、维护公共秩序的权利和义务。但这项权利必须服务于公益,而公益本身就具有普世性。教会的训导是在两者间寻求符合人性尊严的平衡。

· 安全关切与开放精神:确实存在安全风险,需要进行审慎的筛查。但不能因少数潜在风险,就对所有逃离战乱和迫害的人关上大门。这违背了比例原则和基督徒应有的审慎与勇气。

· 文化差异与身份焦虑:移民带来的文化、宗教差异可能引发本地居民的身份焦虑和恐惧。教会一方面要理解和疏导这种焦虑,另一方面要坚定地引导信友,明确我们的基督徒身份。信仰要求我们跨越文化的舒适区,去爱那“陌生人”。

· 堂区层面的具体行动:我们每个堂区可以做什么?可以设立移民接待小组,提供语言辅导和法律咨询;可以举办“文化分享晚餐”,让本地家庭与移民家庭交流;可以在弥撒中特别为新移民团体祈祷;可以推动教友了解移民的真实故事,打破刻板印象。

五、 移民的灵性面容:一场皈依的召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看到移民议题的灵性维度。移民,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一次皈依的召唤。

     移民是基督的圣事性临在:玛窦福音25章告诉我们,在最小的弟兄身上,我们服事基督。那位叙利亚难民、那位中美洲的徒步母亲、那位在工厂辛勤劳作的东南亚工人,他们的面容上印着基督受苦的面容。接待他们,就是接待基督。

    挑战我们的“舒适区”偶像:移民的来临,挑战了我们可能奉为偶像的“稳定生活”、“民族文化纯粹性”和“经济优越感”。它迫使我们走出自我中心,实践福音中彻底的爱的诫命。

     走向一个“新人类家庭”:天主的救恩计划,是使万民在基督内合而为一(弗2:14-18)。教会是这一合一的初果和标记。我们对待移民的方式,直接检验着我们是否活出了教会的共融本质。一个多元共融的堂区,是未来天国盛宴的预尝。

结语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教会的移民训导,是一条基于信仰、理性与仁爱的坚实道路。它既不天真,也不冷漠。它要求我们以清醒的头脑分析复杂的现实,更要求我们以慈悲的心肠去拥抱每一位旅途中的弟兄姐妹。

这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进行一场文化和心灵的革命,从“恐惧与排斥的文化”转向“相遇与共融的文化”。让我们恳求圣神的恩宠,赐予我们智慧去理解,勇气去行动,爱心去接纳。愿我们每一位,都能在我们的堂区、社区和家庭中,成为这“相遇文化”的工匠,共同建设一个真正体现天主圣三之爱的、手足情深的人类大家庭。

愿天主降福所有在路上的人,也降福所有向他们敞开大门和心扉的人。

本文标题:天主教社会训导中的移民观(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