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新约中的移民观(四)


2025-11-26 11:31:33 作者:罗晓平神父

移民神学的核心主题与当代启示:朝圣的教会,共融的使命

当我们环顾今天的世界,会发现“迁徙”几乎成了人类的共同命运。无论是为了生计、教育、战争、气候,还是为了寻找更有尊严的生活,许多人都离开故土,踏上远方。但其实,整部《圣经》早已告诉我们:天主的子民从一开始就是旅途中的民族。信仰不是静止的,而是行走的;教会也不是停在原地的堡垒,而是一支在路上的队伍。

今天,我们就从“移民神学”的角度,一起反思:天主怎样藉着迁徙、流徙、朝圣的经验,启示我们教会的真正身份与使命。

一、朝圣的教会:信仰是一次行走的旅程

从亚巴郎出发到梅瑟带领百姓出离埃及,再到圣家逃往埃及、宗徒奔波各地传扬福音——救恩史是一部不断“出发”的历史。天主的计划总是在行走中展开。

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教会宪章》说:“教会在世上寄居,仰望那未来永恒的家乡。”因此,教会被称为“旅途中的天主子民”。

这句话非常关键。它告诉我们,教会不是一座安稳的宫殿,而是一支在朝圣路上的队伍。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安居的定居者,而是信德的朝圣者。地上的生活,不是最终的安息,而是通往天国的旅程。

法国神学家吕巴克(Henri de Lubac)曾说过一句很美的话:“教会的流动性是她圣性的标志。” 换句话说,教会之所以神圣,不是因为她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她不断走向圆满。她在历史中行走,在苦难与希望之间向前,在流徙中见证天主的爱。

所以,移民神学不是边缘话题,而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教会本质的钥匙。
教会越能承认自己也是“在路上的团体”,越能体会到她存在的意义:成为天主共融与爱的圣事。

二、迁徙的意义:天主在旅途中的启示

如果我们细读圣经,会发现“移民”几乎贯穿整个救恩历史:亚巴郎离开家乡乌尔(创12:1),梅瑟带领子民出离奴役的埃及(出12章),以色列民族在巴比伦流放中痛哭祈祷(咏137篇),而在新约中,耶稣自己也曾成为逃难的婴孩。迁徙并非意外的历史事件,而是天主启示的一种方式。天主透过“出发”教人信赖,透过“流浪”教人希望。信德,就是在离开的路上继续相信天主的应许。

宗徒保禄说:“我们原是天上的公民。”(斐3:20)伯多禄称信徒为“寄居的旅客”(伯前2:11)。这些话都指出了同一个真理:我们在地上的旅途,其实是在灵魂的层面朝向天国。

教宗方济各在《众位弟兄》(Fratelli Tutti)中写道:“移民的脚步提醒我们:整个世界是一场共同的朝圣,我们都在走向一个超越国界的家。”多么美的比喻!在天主眼中,人类不是被国界隔开的民族,而是一群共同走在信德路上的弟兄姐妹。每一个移民的脚步,都是人类向天国迈进的一步。

三、“接纳”的神学意义:在他者中遇见天主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耶稣的生活,那可能就是“接纳”。祂接纳病人、罪人、撒玛黎雅人、外邦人,甚至敌人。祂说:“我作客旅,你们收留了我。”(玛25:35)

在天主教信仰中,这种“接纳”不仅是道德行为,而是一种圣事性的行动。
当我们接纳他人时,不只是行善,而是在行动中让天主的爱变得可见。《若望一书》告诉我们:“天主是爱,住在爱内的,就住在天主内。”(若一4:16)所以,每一次的接纳,都是一次与天主相遇。

圣若望保禄二世曾说过:“对移民的接纳,就是对基督的接纳。”在移民身上,我们重新体验耶稣那段流离的旅程。

这种“爱德的圣事性”有三个层面:人类共融的圣事 —— 每一次接纳他人,我们就在世界上显现天主的共融。救恩的延伸 —— 爱德不是信仰的附加,而是救恩的延续;救恩本身就是爱的展开。教会身份的实现 —— 教会唯有在爱中,才能真正成为教会。

正如《圣体圣事宗座劝谕》所说:“圣体推动我们建立一个共融的世界,尤其向贫者与旅人伸手。”当我们接纳陌生人、服务移民时,我们正是在实践圣体的奥迹——成为一体的身体。

四、移民教会:世界性的家

今天,教会比任何时代都更“全球化”——不只是制度上的,而是人的流动让她更加普世。来自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移民团体,在世界各地建立新的堂区;他们继续举行弥撒、诵念玫瑰经、互助共融——这正是教会“普世性”的最好见证。圣保禄说:“不论是犹太人或希腊人,为奴的或自由人,你们都在基督耶稣内成为一体。”(迦3:28)这句经文在今日的移民教会中,获得了新的实现。不同肤色、语言、文化的人,共同祈祷、共融、服务。教会因此更像她自己:
不是民族的堡垒,而是万民的家;不是停滞的机构,而是流动的身体。

      《基督对移民的爱》(Erga Migrantes Caritas Christi)中指出:“移民使教会重新发现自身的天主性与普世性。教会不是固定于疆界的制度,而是向万民开放的家。” 移民牧灵并不是“额外的事工”,而是整个福传的核心。在移民身上,我们重新看到宗徒时代的教会:一个不断出发、彼此扶持、共融于爱的教会。

五、移民神学的三大主题

综合圣经与教会训导,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移民神学的核心:

朝圣性(Peregrinatio):人的一生是一场信德的朝圣;教会是一支旅途中的队伍。移民的经验提醒我们:信仰不是安逸的居留,而是不断出发、学习依靠天主。共融性(Communio):在基督内,一切界限都被打破。教会的本质是关系与接纳,不是排他与界定。圣体与爱德是共融的源泉——我们在领受圣体时,也被召彼此接纳。使命性(Missio):移民团体不是被动的“受助者”,而是积极的宣讲者。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福音的见证。在他们身上,教会重新体验宗徒那种“在路上的福传热情”。

这三大主题——朝圣、共融、使命——构成了教会新的自我理解:教会是一支移民的队伍,走向天国,宣讲爱与希望。

六、当代启示:教会的新召叫

面对全球化、社会分裂与民族主义高涨的今天,移民神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光亮:重新理解“家”的意义:家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关系。教会应当成为所有人——尤其是流离者与边缘人——的家。推动跨文化的福传:移民团体是新福传的重要力量。他们带来不同文化的信仰表达,让教会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培养“接纳的灵修”:接纳不是策略,而是一种祈祷的姿态。在他者身上,我们遇见基督;在多样中,我们体验天主的奥秘。活出“希望的朝圣者”身份:移民的生命充满不确定,但也象征希望。教会被召在他们身上,见证那份仍然前行的信德。

七、小结:在每一个旅人的脚步中,天主同行

移民神学向我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真理:教会的灵魂,就是在路上。耶稣自己是“移民的天主”——祂在流徙中实现救恩;宗徒在行走中建立教会;保禄宣讲“天上的公民权”;伯多禄安慰“寄居的侨民”;而今日的移民信徒,在世界各地继续重演这段救恩史。

正如教宗方济各所说:“移民者不是问题,而是邀请——邀请我们重拾共融的梦想,成为天主朝圣的子民。”因此,移民神学最终是一种希望的神学。它告诉我们:在每一个旅人的脚步中,天主与我们同行;在每一段流徙的历史中,天国的家门正缓缓开启。

2025年禧年11月

本文标题:新约中的移民观(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