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新约中的移民观(三)


2025-11-25 10:35:14 作者:罗晓平神父

宗徒与保禄的移民神学:在流徙中建构共融的教会

            ——天主子民在路上的信仰旅程

 当我们谈到“移民”,也许你会想到那些远离家乡、背井离乡的人——在异国奋斗的工人、为了避难逃亡的家庭、或为了孩子前途而离开的父母。其实,在信仰的眼光中,整个教会都是一个“在路上的团体”。

从圣经到今天,天主子民始终在流动:亚巴郎离开家乡去往天主应许的地方;梅瑟带领百姓出埃及;圣家逃往埃及;宗徒们四处宣讲福音。这种“流徙”并非偶然,而是信仰的本质:我们都是寄居者,走在朝向天主的旅途中。

让我们从宗徒特别是圣保禄的经验出发,看看初期教会如何在“移民的现实”中,活出共融与爱的教会生命。

一、寄居者的信仰:在异乡中保持方向

新约许多书信都写给“分散在外”的信友。《伯多禄前书》开头这样称呼信徒:“致那些分散在本都、加拉达、卡帕多齐雅、亚细亚和彼提尼雅的选民。”(伯前1:1)作者称他们为“寄居的旅客”,并提醒说:“你们既是旅客又是侨民,要远避肉身的私欲。”(伯前2:11)这句话表达出早期基督徒深刻的“寄居意识”——他们知道自己虽然生活在世上,却属于天上的国。他们可能被社会排斥、被政治迫害,但他们心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真正的家乡,在天主那里。

这种意识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信德的眼光。《希伯来书》说:“他们都承认自己在地上只是旅客,是寄居的人。”(希11:13)信德的之父亚巴郎离开家乡,去往天主所指示的地方——他不知前路,却相信天主的应许。

同样,初期的基督徒也相信:他们的漂泊有意义,他们的流徙是走向天国的路。信仰本身就是一场朝圣。每一个信徒都是旅人,在尘世中行走,在希望中前进。

二、保禄:拥有多重身份的宣讲者

在宗徒之中,最能体会“移民身份”的人,莫过于圣保禄。他出生在塔尔索斯(今土耳其境内),是受希腊文化教育的犹太人,同时拥有罗马公民权。他熟悉不同文化与语言,能在犹太会堂讲论律法,也能在雅典广场与哲学家辩论。这种多重身份,使保禄对“跨文化的信仰”有独特的体会。在他看来,基督徒的真正身份不在任何国家或族群,而在天主的国度。

他在《斐理伯书》中写道:“我们原是天上的公民,我们期待救主——主耶稣基督——从天降来。”(斐3:20)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公民权”是荣耀的象征,象征身份与尊严。但保禄颠覆了这观念:真正的公民权不在罗马,而在天主。

无论你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是奴隶还是自由人,只要在基督内,你就已经被天主接纳,成为天上的子民。保禄在《迦拉达书》中写下那句震撼千古的宣言:

“不论是犹太人或希腊人,为奴的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你们众人在基督耶稣内都成了一体。”(迦3:28)这是早期教会中最具革命性的信仰告白——
在基督内,一切分隔都被打破,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尊严。
      这正是“移民神学”的核心:信仰使人不再被界限定义,而被共融连接。

三、教会:接纳所有人的“新家庭”

在保禄的书信中,教会不只是一个制度或宗教团体,而是一个不断接纳新成员的“家庭”。他在《厄弗所书》中说:“这样,你们不再是外方人和旅客,而是圣徒的同胞,是天主家庭的人。”(弗2:19)这段话充满温度。
保禄告诉那些外邦出身的信徒:你们不再是局外人,天主的家向你们敞开。在这里,我们看到三个深刻的神学意义:

     接纳的教会:教会的本质是款待(hospitalitas)。她以开放的心,欢迎一切民族与文化。跨界的教会:教会不以国籍或语言定义自己,而以信德与圣神的共融定义自己。朝圣的教会:教会不是静止不动的机构,而是旅途中的子民,走在历史中,朝向天上的耶路撒冷。

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在《教会宪章》中说得非常美:“教会在世上寄居,仰望永恒的家乡。”这提醒我们:教会不是安坐不动的堡垒,而是一支不断向外走的队伍,随圣神的风而前行。

四、伯多禄的“客旅伦理”:在异地活出圣德

《伯多禄前书》是写给那些“分散在外”的信徒的。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面临社会歧视、经济压力、文化差异。伯多禄劝勉他们说:“你们应当像召叫你们的那位圣者一样,在一切行为上是圣的。”(伯前1:15)“寄居”不只是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灵性召叫。
     天主教神学家拉内(Karl Rahner)曾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朝圣。”

我们每个人,都像旅人一般,在世界的多变与不确定中寻找天主。信徒在流徙中,也能体验天主的临在。伯多禄进一步鼓励他们:“在外邦人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使他们见到你们的善行,归光荣于天主。”(伯前2:12 )换句话说,移民的生活本身就能成为福传。当我们以信德、忍耐与爱心生活时,人们就能在我们身上看到天主的光。

五、“在路上的福音”:福传的流动力量

《宗徒大事录》是一本“在路上的故事书”。从耶路撒冷到安提约基雅,从马其顿到罗马,宗徒们不断迁徙,建立新的团体。每一次的迫害、驱散与逃亡,都成为福音传播的新机会。斯德望被害后,信友们分散各地(宗8:1);保禄与巴尔纳伯远赴小亚细亚宣讲;伯多禄甚至到了外邦人的屋子,为他们付洗。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福音随着人群的流动而流动。教会不是被迫的移民,而是被圣神推动的朝圣者。《宗徒大事录》用一个动词来形容教会的生命——“行走”(peripatein)。
教会在行走中成长、在行走中见证、在行走中传递希望。

今天,当我们看到移民教会——无论是海外华人堂区,还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团体——我们会发现,他们正延续宗徒时代的经验。他们在新土地上重建信仰生活,在异文化中活出福音。移民的教会,就是行走的教会。

六、保禄的共融神学:同属一个身体

保禄最常用的比喻,就是把教会比作“一个身体”。“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都与它一同受苦。”(格前12:26)这句话对今日的移民牧灵特别重要。
当一个移民家庭在信仰上感到孤单,当外籍劳工在社会中被忽视,当难民被拒之门外——整个教会都被召去与他们同在、同受苦。《基督对移民的爱》(Erga Migrantes Caritas Christi)这份教宗文献指出:“移民使教会更能体会自己是旅途中的子民。”换句话说,移民不是教会的“问题”,而是教会的“镜子”。他们让我们重新看见教会原本的模样——不是一个安逸的制度,而是一群在旅途中相爱的子民。教宗方济各多次提醒我们:“教会必须走出去,走向边缘、走向贫穷的人、走向陌生人。”这正是保禄精神的延续。在他心中,福音不是要人筑墙,而是要人建桥。共融不是理想,而是一种爱德的行动。

七、小结:教会,在路上

     宗徒们的经验提醒我们:散居不是危机,而是恩宠。正是在流徙与不确定中,教会学会了信赖天主、学会了彼此扶持、学会了以爱建构共融。保禄教导我们,信徒的真正公民权在天上;伯多禄提醒我们,要在寄居中活出圣德;《宗徒大事录》则向我们展示一个“在路上的教会”。

这也是今天我们应当学习的信仰态度: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忘我们的方向——走向天主;在多元的社会中,不失共融的心——彼此接纳;在流动的生命中,不忘我们的身份——旅途中的子民。

愿我们都能在信德的旅程上同行,成为“在路上的教会”,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爱宣讲天主的福音。

2025年禧年11月

本文标题:新约中的移民观(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