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往何处去?
2025-11-25 10:31:59 作者:罗晓平神父
我在罗马四年期间,有两个暑假,住在罗马阿庇亚古道旁边的圣鲍思高会会院内。下午常常去阿庇亚古道散步。在古道右侧,有座简朴的小教堂——“主啊,你往何处去”小教堂。
我常常从她的门前经过,也常常进去祈祷。有一次,我进去后,给我高中阶段的老同学杨根强打微信电话,用视频请他看这座小教堂。我在上高中时,这位同学曾经借给我一本小说《你往何处去?》,在寒假期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个小教堂,就是这本书主题的缩影。
有时我默想千年前可能就在这里发生的那场改变历史的对话,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突然攫住了我——
公元一世纪中叶,尼禄皇帝的迫害如火如荼。伯多禄为保全性命,决定逃离罗马。就在这条古道上,他看见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复活的基督,正背着十字架,朝罗马城走去。
“主啊,你往何处去?”伯多禄惊问。
耶稣回答:“我要到罗马去,与我那些受苦的兄弟同在。”
话音落下,主的身影消失,只留下伯多禄,和他面前空寂的道路。
我凝视着教堂内那块闻名遐迩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一双并非由人力雕琢的脚印——传说中主耶稣留下的痕迹。这双脚印所指的方向,不是逃离,而是返回;不是安全,而是危险;不是自保,而是牺牲。伯多禄瞬间明白了:当牧人被迫被捕时,真正的牧人不会逃离羊群。他毅然转身,逆着自己原本的逃遁之路,走回罗马,走向监狱,走向倒钉十字架的殉道。
这绝非寻常的折返。这是伯多禄生命中决定性的“逆行时刻”——从自保到奉献,从恐惧到勇敢,从人性算计到神圣顺服的彻底转向。而这一切,都始于那句石破天惊的“你往何处去”。
这声叩问,穿透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在每一颗心灵中回荡。
我们每个人,不都曾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走在逃离的“阿庇亚古道”上吗?逃离责任,逃离痛苦,逃离那些需要我们却也会耗尽我们的地方。我们精心计算得失,权衡利弊,在自我保全的逻辑中寻求自我保护。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理智,是成熟,是理所当然的权利。
然而,就在这条逃离之路上,我们与那个背负十字架的身影不期而遇。他从不逃离,总是走向;走向苦难,走向需要,走向十字架。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一切逃离最温柔的质询。
我回忆起在罗马的第一个假期,面对繁重课业与思乡之情时的挣扎。多少个黄昏,我坐在教堂前的石阶上,内心充满逃离的冲动——买一张机票,回到熟悉的舒适区。正是在这些时刻,伯多禄的故事如晨钟暮鼓般敲击我的心。那个年迈的渔夫,在生死关头选择了逆行,而我竟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不适就想放弃?
这“逆行”的奥秘,恰恰隐藏在那双非人手雕琢的脚印中。它不是纪念碑,不是胜利的标记,而是临在的见证。它告诉我们:神圣不是高高在上的拯救,而是走入深渊的同行。当伯多禄问“你往何处去”时,他期待的或许是鼓励、安慰,甚至是同意他逃离的默许。但他得到的,是一个走向苦难的身影。
这颠覆了一切宗教想象。我们总在寻找能带我们脱离苦难的神,而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却是一位主动走入我们苦难的神。他不是救我们“脱离”苦难,而是陪伴我们“经过”苦难。那双脚印,正是这种陪伴的永恒印记——他不是在岸上教导我们如何游泳,而是跳入激流,与我们一同挣扎。
于是伯多禄的折返,不再是单纯的英雄主义壮举,而是对基督本性的效法。他明白了:与基督同在,不是在安全的避难所里享受属天的慰藉,而是在最黑暗的地方成为光。牧人必须与羊群同在,尤其是在狼群环伺之时。
这让我想起那些在疫情中逆行的医护人员,那些在艰难中坚守的人,那些在世俗洪流中持守真理的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伯多禄折返罗马的影子。这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勇敢,而是因为他们看见了那个走向罗马的身影,并决心跟随。
教堂内地砖已被无数朝圣者的膝盖磨得光滑。我常想,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在这双石脚印(footprints)前长跪不起?或许正是因为,在这充满逃离诱惑的时代,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渴望一种不同的生命方式——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是计算过的安全,而是为某种高于自我的价值勇敢逆行的勇气。
这种逆行,在当代社会中显得如此不合时宜,却又如此迫切。我们被教导要追求成功、舒适、自我实现,整个文化都在为逃离苦难、追求快乐提供哲学辩护和实用指南。而这条古老的阿庇亚古道,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条路径:真正的生命不在自我的扩张中,而在自我的奉献中;不在安全的保全中,而在危险的服侍中。
在罗马的第二个假期,我已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这座永恒之城。它不仅有大教堂的辉煌和古罗马的壮丽,更有无数普通人默默逆行的故事——收养残疾儿童的家庭,接待难民的组织,在贫困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他们不是圣伯多禄,却是伯多禄精神的现代表达。
离罗马前,我最后一次拜访小教堂。夕阳西下,游客散尽,只有我和一位老人在静默中祈祷。起身离开时,老人微笑着用意大利语说:“Andare con Dio”(与天主同行)。
我恍然大悟: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往何处去”,而是“与谁同行”。伯多禄之所以敢回罗马,不是因为他突然变得勇敢,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独自回去——那位走向罗马的主,正与他同行。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鼓励不断“前行”的世界——更高的效率,更多的消费,更快的节奏。但我们很少停下来问自己:我们究竟在往何处去?这条“前行”的道路,是否正带领我们远离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也许,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不是更快的前行,而是更有勇气的“逆行”——逆着利己主义的潮流,走向服务;逆着即时满足的诱惑,走向持守;逆着肤浅的娱乐,走向深度;逆着分裂的对立,走向和解。
你往何处去?
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有一个永恒的坐标:那位走向苦难、与人同在的主耶稣。他的足迹,不是让我们膜拜的古董,而是呼唤我们跟随的路标。
我想起显克微支在小说中的描述:伯多禄回到罗马后,在十字架上对信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记住,基督与我们同在。”
是的,无论我们往何处去,无论我们选择前行还是逆行,这应许永不改变:“我天天同你们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而这,正是所有朝圣者——包括你我在内——能够在任何道路上勇敢前行的唯一原因。
2025年11月24日古城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