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约中的移民观(二)
2025-11-24 11:34:41 作者:罗晓平神父
耶稣的移民经验与“接纳的福音”
一、天主子成为难民--圣家的逃亡
《玛窦福音》告诉我们一个动人的故事:“若瑟起来,夜间带着婴孩和祂的母亲,逃往埃及去……因为黑落德要寻找婴孩,将祂杀死。”(玛2:14)
那一夜,若瑟带着玛利亚和小耶稣,连夜离开伯利恒(白冷),踏上通往异国的道路。没有预备、没有家人、没有保障——他们成了难民。这并不是浪漫的旅程,而是一次“被迫的迁徙”。玛窦还引用先知欧瑟亚的话:“我从埃及召回了我的儿子。”(欧11:1)意思是:天主的救恩历史再次在耶稣身上重演——像以色列子民当年出埃及一样,天主再次带领祂的子民走出流亡。
这段故事让我们看到:天主选择在脆弱与流离中显现祂的救恩。祂不是降生在安稳的王宫,而是一个逃亡的家庭中。耶稣的生命一开始,就与“无家可归者”相连。祂后来也说过:“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巢,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路9:58)这句话,不只是形容生活艰苦,而是告诉我们:天主自己进入了人类最脆弱的处境。祂知道被拒绝、被驱逐、没有安全感的滋味。
教宗方济各在2019年“世界移民与难民日”的文告中说得很深刻:“耶稣与祂的家庭在黑落德的暴力威胁下逃往埃及。祂自己曾是难民,分享了被迫迁徙者的命运。”
换句话说,天主并不是在远方看着人受苦,而是亲自走入流亡者的生命中。
这使得每一个被迫离乡的家庭、每一个难民营中的孩子,都成了我们信仰中“与耶稣相似的人”。
二、“无处安身的默西亚”是在路上的救主
如果我们细读福音,会发现耶稣的生活几乎都在路上:祂走遍加里肋亚、犹太、撒玛黎雅,从城镇到村庄宣讲天主的国(玛4:23)。祂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固定的居所。
这种流动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因为贫穷或工作需要,而是祂使命的一部分。
祂是那位“旅途中的天主”,不断走向人、寻找人、与人相遇。耶稣不受疆界的限制。祂进入撒玛黎雅人的地区(若4:4),与外邦妇人交谈(玛15:21-28),称赞外邦百夫长的信德(玛8:10)。在当时的犹太社会,这些行为非常大胆——因为那是跨越宗教和民族界限的行动。
祂告诉我们:天主的爱没有国界。救恩不是某一民族的特权,而是为全人类而设的礼物。保禄宗徒也这样解释:“祂本来富有,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好使你们因祂的贫穷而富有。”(格后8:9)耶稣离开了天主的荣耀,进入人类的贫穷与流浪中,让我们在祂内重新找到天主的家。
这就是“移民的默西亚”——祂为我们走上人间的道路,让我们能走回天父的家。
三、“我作客旅,你们收留了我”:接纳的福音
《玛窦福音》第25章记载末日审判的场景,耶稣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收留了我。”(玛25:35)
当人们问:“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你作客旅而收留你呢?”耶稣回答:“凡你们对我最小的一个弟兄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惊人的真理:基督亲自在客旅、贫者、移民和被遗忘的人身上显现。接纳他们,不只是慈善行为,而是与基督本人相遇的圣事。
在天主教传统中,我们称之为“爱德的圣事性”(Sacramentalitas caritatis):当我们用爱服务他人,天主就在那爱的行动中显现。《希伯来书》也提醒我们:“你们不要忘记款待,因为通过款待,有人不知不觉中接待了天使。”(希13:2)
教宗方济各在《众位弟兄》(Fratelli Tutti)中写道:“对移民的冷漠,是对天主自身的冷漠。”这句话很有力量。它提醒我们:接纳移民,不只是社会责任,更是信仰的见证。当我们打开门迎接他者,我们也打开心迎接基督。
四、“好心的撒玛黎雅人”是超越边界的爱
在《路加福音》10章,耶稣讲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好心的撒玛黎雅人”。一个人被强盗打得半死,祭司和肋未人路过都没有停下,只有一个撒玛黎雅人上前包扎他的伤口,把他带到旅店照顾他。
在犹太人看来,撒玛黎雅人是“外人”,甚至是敌人。但耶稣却让这个“外人”成为故事中的英雄。祂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近人,不是和你同族同信的人,而是愿意成为他人邻人的人。
教宗本笃十六世在通谕《天主是爱》(Deus Caritas Est)中评论这段比喻说:“爱德没有疆界,因为它反映天主本身的无边慈爱。”这句话正指出福音的核心:我们被召去爱那与我们不同的人——不论他是外地人、贫穷者、陌生人或移民。当我们伸出手,天主的国就在那一刻临在。
五、天国的筵席邀请所有人
耶稣在宣讲天国时,常用“筵席”来形容天主的救恩。祂说:“将有许多人从东方和西方来,与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一同坐席于天国。”(玛8:11)这幅画面象征着天国的开放性:救恩不属于某个民族,而是邀请所有人——无论来自哪里,都能在天主的家中同席。
在耶稣的生活中,祂常与社会边缘的人共餐——税吏、罪人、外邦人。对当时的犹太社会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因为共餐象征着接纳。
但耶稣要告诉人们:天主的筵席没有排他。祂来不是召义人,而是召罪人。(玛9:13)
在教会的生活中,我们继续体验这种共融的象征——那就是圣体圣事。圣体不仅是个人与天主的结合,也是信徒之间的共融。我们领受同一个主的身体,也被召在生活中实践这份爱。《圣体圣事宗座劝谕》(Sacramentum Caritatis)提醒我们:“圣体推动我们以爱德服务世界,使教会成为共融与接纳的标记。”
当我们从圣堂走出去,关心移民、照顾贫者、接纳陌生人,我们就是把圣体的意义延伸到世界中。
六、小结:在耶稣内找到归宿
耶稣的一生,从诞生到复活,都是一段“在路上”的故事。祂逃往埃及、寄居纳匝肋、四处宣讲天国、没有安身之所。祂接纳被排斥的人,邀请外邦人入席,并在客旅身上显现自己。因此,我们可以说:基督自己就是“移民的天主”。
祂离开天上的荣耀,来到人间,与每一个流离失所的人同行。祂让所有感到被排斥、被遗忘的人,在祂内找到归宿。
这就是“接纳的福音”——一个关于爱的福音。在基督内,移民的经验变成了救恩的经验;在教会中,接纳他人成为圣事性的行为;在天主国里,所有民族都能找到共融的家园。教宗方济各说得非常动人:“移民者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寄居者,正朝向天主永恒的家乡。”
让我们以朝圣者的心,走在耶稣的路上;在移民者的面容中,看见基督;
在接纳与共融中,体验天主国已经在我们中间开始。
2025年禧年11月于罗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