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移民的视角重读《圣经》(五)


2025-11-19 15:29:05 作者:罗晓平神父

(五)迁徙中的上主:信仰、生命与同行

引言:人生也是一场迁徙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迁徙。有人为了学业离开家乡,有人为工作搬迁城市而成为农民工,有人因为战争或经济原因离开故土。无论是短途的搬家,还是长途的迁移,这种流动不仅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改变我们的心灵。迁徙让我们体验离开的痛苦,也让我们学会依靠、信赖和希望。

在天主教信仰中,迁徙不仅是一种生活现象,也是一种灵性体验。圣经中的以色列民族,正是通过不断的迁徙——从族长离乡、出埃及、旷野漂流、流亡到回归——塑造了他们的信仰与身份。在这些旅程中,上主始终与他们同行,教导他们如何在漂泊与不确定中保持信靠与忠诚。

迁徙,不只是地理的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旅程。在流动中,我们学会理解上主的陪伴、慈爱与救恩,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关怀他人、实践公义。

一、族长时代的离乡:信靠上主的旅程

族长时代是以色列信仰的开端,也是迁徙神学的起点。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故事中,每一次离开家乡,都是对上主呼召的回应。

亚巴郎在上主的呼召下离开迦南(客纳罕),前往未知的土地(创12:1–4)。他没有地图,没有确定的目标,只有对上主应许的信靠。这种离乡象征着信仰的顺服:信徒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依靠上主的引导,追寻生命的真正方向。

依撒格和雅各伯的旅程同样充满漂泊的经历。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安居、经历冲突与和解、建立家庭与社会关系。迁徙不仅是地理的移动,也是信仰与人生选择的试炼。每一次迁徙,都让族长们学会倚靠上主,也让上主的应许逐步显现。

从族长时代我们看到:迁徙是一种信仰练习。离乡让我们学会信任上主的带领,即便前方充满未知;漂泊让我们体验依赖上主的生命,也让我们理解人生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旅程。

二、出埃及与旷野漂流:民族信仰的形成

以色列民族的出埃及经历,是迁徙神学最重要的篇章。奴役的埃及是他们的“过去”,自由的迦南是他们的“应许”,而中间的旷野漂流,则是信仰与民族认同的锻炼场。

上主在旷野中引导他们:白天有云柱领路,夜晚有火柱照明(出13:21–22)。这不仅是物理上的引导,更是心灵的陪伴。以色列人在旷野中学会信靠上主的供应,也学会在困境中彼此扶持。

旷野的漂流让民族信仰得以形成。梅瑟在西乃山上领受律法,建立盟约(出19:4–6),教导人民如何生活、如何敬畏上主。迁徙使民族认同不再仅仅依附于土地,而是根植于与上主的关系与圣约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旷野同样存在。它可能是生活的困境、家庭的矛盾、工作的压力,或者精神的迷茫。但在这些“旷野”中,上主的临在教导我们依靠祂,引导我们走向生命的希望。迁徙教会我们: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稳定的环境,而在于与上主同行。

三、“寄居者的上主”:上主与流动者同行

圣经多次强调,上主不是固定于某地的神。祂是“寄居者的上主”,与流动的人同行。在出埃及与流亡的经历中,这一神学观念被不断强调。

上主的临在打破了地域神学的限制。祂不属于某片土地,而是属于所有愿意信靠祂的人。流亡和迁徙经验告诉我们:人类无法完全拥有土地,正如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生活。我们都是寄居者,依赖上主的引导与保护。

这种理解带来深刻的伦理启示。上主呼召我们像祂一样关怀寄居者与陌生人(申10:19)。我们应当对移民、难民和社会边缘群体伸出手,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寄居者。迁徙神学教导我们:信仰不仅是个人的救恩经验,也是社会关怀与正义实践。

四、流亡与回归:信仰与身份的重建

以色列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巴比伦流亡。流亡不仅是地理的漂泊,更是身份与信仰的挑战。在异乡,他们意识到信仰与文化并不完全依赖于土地,而是依赖上主的临在与圣约的遵守。

回归耶路撒冷的经历,是信仰重建的过程。他们重新修建圣殿、重申律法、恢复祭祀生活。这一阶段显示了迁徙如何促使信仰反思和更新:真正的归属不是固定的住所,而是与上主的关系;真正的身份不是民族的血统,而是对上主忠信的回应。

对我们来说,流亡与回归的经历也是灵性旅程的一部分。生活中每一次失落、挫折或离别,都是信仰的考验。每一次重建、和解或成长,都是回归上主怀抱的机会。迁徙神学教导我们,在人生的漂泊中,上主始终在我们身边,引导我们回到祂的恩宠中。

五、迁徙与盟约:信仰关系的深化

迁徙不仅是身体的移动,也是与上主盟约关系的深化。出谷纪中,上主告诉以色列人:“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翼上,领你们到我这里来……你们要作属于我的民族。”(出19:4–6)

这段经文提醒我们:信仰不是占有土地,而是与上主建立关系。每一次迁徙、每一次漂泊,都是上主呼召我们更新信仰的机会。通过迁徙,上主教会我们依靠祂、信任祂的带领,并在生活中实践祂的公义与慈爱。

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迁徙”:工作变动、家庭搬迁、人生转折。这些经历提醒我们,信仰的核心不在于固定的环境,而在于我们与上主同行的心态。迁徙是与上主关系的锻炼场,让我们学会忠信、谦卑与依赖。

六、迁徙经验的普世视野与救恩使命

以色列的流亡经验让民族信仰走向普世化。依撒意亚宣告:“上主的救恩要达到地极”(依49:6)。在被掳的异乡,以色列人认识到,上主的临在不限于耶路撒冷,祂的救恩向全世界展开。

迁徙经验教导我们:信仰不仅关乎个人或民族,也关乎人类共同命运。上主呼召我们成为祝福的载体:“地上的万民要因你得福”(创12:3)。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只是追求自身幸福,也要关心他人的需要,伸出援手,传播希望与善意。

对于现代信徒,迁徙神学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流动与不安,我们都被召成为普世爱与关怀的见证者。上主的救恩不限于某地或某人,而是面向所有渴望光明的人。

七、迁徙神学的当代应用与灵修意义

迁徙神学不仅是圣经的叙述,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与灵修。离乡、漂泊、回归——这些经历象征信仰的顺服、依赖、悔改与希望。

在现代社会,迁徙可能是:为了工作或学业搬迁;为了家庭或健康迁居;或因为社会动荡、战争或自然灾害被迫流离。每一次迁徙都是灵性练习。我们学习如何在未知中信靠上主,如何在不安中保持希望,如何在漂泊中发现上主的临在。我们也学习关怀他人,像上主一样,向边缘者伸出援手。

在灵修中,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离乡意味着放下自己的安全感,依靠上主;漂泊意味着信赖上主的带领,学习谦卑;回归意味着经历更新与希望,看到上主的恩典。

迁徙神学教我们:人生的旅程就是与上主同行的旅程。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上主都在我们的道路上,为我们指引方向,给予力量。

八、总结:迁徙中的上主与我们的呼召

圣经中的迁徙故事告诉我们:信仰不是定居,而是旅程;归属不是土地,而是上主;身份不是血统,而是忠信。迁徙使我们学会依赖上主、关怀他人、保持希望。

在全球化与人口流动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寄居者”。迁徙神学呼召我们:在生活的漂泊中信靠上主;在社会中关心边缘群体;在信仰中实践公义与慈爱;在人生旅程中成为上主恩典的见证者。

每一次离开、漂泊与回归,都是信仰更新的机会。上主与我们同行,呼召我们在迁徙的旅程中不断成长、学习与祝福他人。让我们在这条旅程中,体会上主的临在与永恒呼召,把生活变成朝圣之路,让信仰成为漂泊中的灯塔,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2025年禧年11月

本文标题:从移民的视角重读《圣经》(五)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