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从移民的视角重读《圣经》(四)


2025-11-18 09:12:17 作者:罗晓平神父

(四)回归与重建——流亡后的信仰旅程

一、从流亡到回归:信仰的再出发

亲爱的弟兄姊妹们,让我们从一个动人的故事开始——以色列民族的流亡与回归。想象一下,你的家园被毁,你的圣殿被拆,你熟悉的街道已经变成废墟。你被迫远离父母的坟茔、你长大的地方,甚至连空气中熟悉的香味都不再有。这就是巴比伦流亡时期以色列人所经历的现实。

流亡并不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心灵的孤单与信仰的考验。当犹大王国被巴比伦征服,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时,上主却从未放弃他们。正如《厄斯德拉记》所记载,波斯王居鲁士在天主的感召下,颁布命令:“天主吩咐我在耶路撒冷为祂建造圣殿”(厄上1:2)。这条命令不仅让人重回家园,更像是上主向流亡的子民伸出的温暖之手:天主仍旧记得祂的子民,祂的盟约从未改变。

历史学者 Lester Grabbe 指出,这场回归并非一次性的大迁徙,而是一个持续数十年的渐进过程。人们陆续回到耶路撒冷,有的人甚至带着自己的子孙。他们的动力,不仅是重建家园,更是对信仰的渴望——这是一次灵魂的旅程,带着对天主临在的渴望回到圣地。

神学上,这段回归可视作“第二次出埃及”。上主曾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如今又从巴比伦带回他们。回归不仅是地理的迁移,更是信仰生命的复兴。从失落到重建,这个过程告诉我们:天主的恩典总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临到。即使我们的人生中有“流亡”的阶段,祂仍会引领我们回归,让我们再次站立在祂的面前。

当你经历困境时,你是否感受到上主在默默引领你回归?流亡和漂泊也许是试炼,但它们同样是信仰成长的机会。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有“出谷—漂泊—回归—更新”的循环,只要我们相信天主,回归的喜悦终会到来。

二、圣殿重建:信仰之心的复兴

回归耶路撒冷的百姓,首先要面对的任务,是重建圣殿。试想,站在废墟上奠基,百姓们齐声欢呼(厄上3:10–11),这是怎样的热情与希望啊!圣殿不仅是一座建筑,它是天主临在的象征,是民族认同和信仰的核心。

然而,与撒落满圣殿的辉煌相比,第二圣殿显得简朴。也许有人会想:“这怎么可能?我们重建的圣殿比之前简陋多了!”但正如先知哈盖所说:“这殿的后光要胜于先前的光”(哈2:9)。弟兄姊妹们,这“光”不是金银珠宝的辉煌,而是信仰的热情、对天主忠诚的火焰。天主看重的是我们心中的爱与虔诚,而非外在的奢华。

布鲁格曼(Brueggemann)指出,这种“去地化的圣所观”让以色列人明白:天主的临在不依赖于领土与权势,而在于民众的共同敬拜与遵行律法。回归者在简朴中学习真正的信仰:上主的圣所不在砖石上,而在信仰的共同体中。

有一次,我参加一所小乡村教堂的开堂仪式,教堂很小,也没有豪华装饰,但当大家唱圣歌、祈祷时,仿佛天主就在其中临在。第二圣殿的简朴,让人想起:真正的圣所,是信仰活在我们心中,而非外在的辉煌。

三、律法与民族认同:上主话语的力量

回归不仅是重建圣殿,更重要的是重建信仰与民族认同。厄斯德拉在圣殿前向百姓宣读律法书,大家齐声答应“阿们!”(厄下8:6)。这是一个触动心灵的场景:即便失去了王权与疆土,天主的话语仍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流亡前,以色列民族以君王和圣殿为中心;流亡后,他们发现即使失去政治权力,天主的律法仍能维系民族认同。厄斯德拉确立了《梅瑟律法书》作为精神宪章,使以色列成为一个“无国状态下的国度”。律法成了民族的灵魂,而信仰则成了最坚固的堡垒。

社会学家雅各布·诺伊斯纳称这种共同体为“文本性共同体”(textual community):一个以诵读和解读圣经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弟兄姊妹们,这让我们想到今天的教会: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我们聆听上主的话语、参与圣事,就能感受到共同的信仰生命。律法、话语和信仰的实践,使民族在流亡与回归中保持了完整,也让教会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生命。

当我们家庭、教会或社区遇到困境时,不妨回到天主的话语中寻找力量。就像回归者一样,律法和信仰是我们坚固的根基,使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活出天主的爱。

四、回归与社会张力:身份的重新界定

回归虽充满喜悦,却并非没有挑战。回归者与留在犹大地的居民之间产生摩擦。厄斯德拉甚至要求与外邦女子结婚的以色列人离异(厄上9:1–2;10:10–12),以防宗教信仰被稀释。这引发伦理与身份的争论,也提醒我们信仰的坚持有时需要勇气。

学者塔玛拉·埃斯克纳兹指出,回归社会的核心张力在于“谁才是以色列人”:是血统决定,还是律法决定?这让我们看到,信仰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是内在的选择与坚持。

神学上,这种张力揭示了信仰的辩证性:回归既是重建,也意味着界定;更新既是包容,也意味着明确。流亡的记忆在回归中转化为“记忆的护栏”,帮助民族守护信仰核心,也让我们理解,天主的恩典常常伴随责任与选择。

五、先知的呼声:希望与普世的救恩

回归时期的先知如依撒意亚、哈盖、匝加利亚,为回归者带来了希望与指引。依撒意亚宣告:“我的殿要称为万民祈祷的殿”(依56:7),意味着上主的救恩不再局限于以色列,而是普世的呼唤。

哈盖和匝加利亚则强调信仰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不可欺压寄居的、孤儿和寡妇”(匝7:10)。回归不仅是圣殿和律法的重建,更是社会伦理的重塑。弟兄姊妹们,这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信仰必然关心弱者,体现天主的公义与慈爱。

艾伦·戴维斯指出,回归叙事构成了旧约神学的复调:既重申历史救恩的连续性,也展示信仰开放性与新生命。回归是“第二次出埃及”,象征信仰生命的再次启程。

六、节庆与礼仪:信仰记忆的活化

回归后的百姓通过节庆,把迁徙的记忆制度化。比如帐棚节(厄下8:14–17),让人重温祖先在旷野漂泊的经历。节庆不仅是纪念,更是信仰教育,提醒我们:即便家园重建,我们仍是“寄居于上主面前”的子民。

米尔恰·艾利亚德指出,仪式通过重演神圣历史,将信仰共同体置于“起源的时间”。今天,我们在弥撒、圣体、教会节庆中,也在重演信仰历史,让天主救恩在我们生命中继续发生。

七、小结:回归——信仰的第二次出发

回归与重建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信仰生命的再出发。以色列人通过流亡学会天主的超越,通过回归学会如何在失落后重建信仰。迁徙由地理经验转化为神学范式:出谷—漂泊—回归—更新,成为旧约信仰的核心循环。

回归者重新定义民族与土地关系:土地是天主的恩赐,而非占有的权利;信仰是旅程,而非终点。每一次出离与回归,都是天主救恩史的展开,让“寄居者的民族”成为永恒的见证。

弟兄姊妹们,让我们从以色列回归的故事学到:无论人生经历何种流亡,天主总在引导我们回归。信仰的旅程从不止步,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天主必会带领我们迈向光明与平安。

本文标题:从移民的视角重读《圣经》(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