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修寻找那条小路
2025-10-30 10:34:41 作者:罗晓平神父

小德兰大殿外景
在欧洲读书,每个假期都是那样宝贵,我想利用假期,去各地朝圣,看看我曾经在书本上了解过的圣人和圣地。
在欧洲,有圣诞假期,有点像我们中国的寒假,大约两周时间。2024年圣诞假期,我选择去了法国各地朝圣。我住在巴黎外方传教会,感谢这里的院长方神父接纳了我,我也衷心感谢爱德修女为我出的这个住在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好主意。当然最应当感谢的是一位在巴黎的中国教友晓明,他为我制定在法国的朝圣计划,帮助我买车票,一切都很顺利完满。我深深知道,这是天主借他们的手在帮助我,表达对我的爱。
按照计划,我12月23号去里修小德兰家乡朝圣,当天去当天返回。
我对小德兰有着特殊的爱与感情。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七十年代中期,我邻居家的奶奶,也是我们一个家族的老人,她在十年文革期间,特别在地窖中保存了一个小德兰圣像。每当我们村里人偷偷一起祈祷的时候,她把这个圣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可能是我见过的第一幅圣像。每当我看到这个圣像时,我总觉得小德兰在对我神秘地微笑,我很喜欢看到这个小德兰抱着十字架和一束玫瑰花的圣像。
我后来也走上了修道的道路。开始在西安修院读书时,李笃安主教给我们上灵修课,有次上课,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油印小册子《小德兰灵修精华》,我反复阅读,里面的灵修思想深深打动了我:为爱耶稣,用功做好每件小事情,人人都可以成圣。在书的封面上,我贴上一张小德兰小圣像,在书的扉页上,我写了这样几个字:但愿你的爱伴随我在修道道路上成长。我后来在上海修院读书时,也读了光启社出版的她的自传《灵心小史》和《一朵小白花》。我在罗马读书,主日天会去鲍思高会的圣堂做弥撒,弥撒结束后,我都会去小德兰祭台,向她祈祷,这里的小德兰圣像,与我小时候在奶奶家看到的圣像极其相似。
我这次来法国朝圣,也下决心要去里修看望圣女小德兰,这位我修道道路上的“梦中情人”。
23号,清晨的列车划破尚带睡意的薄雾,窗外是诺曼底地区连绵起伏的田园风光。我的心,却早已飞向了那个即将抵达的小镇——里修。这不是一趟寻常的旅行,是一场我计划已久的心灵朝圣。我的目的地,是追寻一位被誉为教会最伟大圣人之一的芳踪,她却一生都走在一条“小路”上,一个在平凡中活出极致圣德的灵魂。
当我终于在上午九点左右踏上里修的月台时,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这个小镇因她而永恒,世界各地的灵魂来到这里,不为寻求惊天动地的奇迹,只为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像个孩子般,全然信靠。我的朝圣之旅,就此展开了。
一、从宏伟到微小:大殿与故居的对话
我的第一站,是雄踞于山丘之上的圣德兰大殿。我下火车后,在火车站就可以看到山顶这座拜占庭风格的宏伟建筑,其规模与它所纪念的这位“微小”圣女形成了奇妙的对比。当我步入其中,立刻被那金碧辉煌的马赛克壁画所震撼。穹顶之下,小德兰的生平事迹、她的“神婴小道”灵修,都以一种壮丽的艺术形式呈现在世人眼前。我去的那天,朝圣者不是很多,大殿里面很安静,朝圣者在这里静默祈祷,烛光闪烁。我也在大殿里面,安静坐下来,默默祈祷,享受这份宁静与安详。
这座大殿是教会对小德兰圣德的隆重宣告,是她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生命所结出的丰硕果实的见证。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她影响力的“大”。我在大殿里面祈祷时,遥远的西班牙一位来过这里的主内姐妹发来短信,告诉我,也应当去大殿下面的圣堂,那里安葬着小德兰的父母亲。她可能是在看到我发的朋友圈后,给我开始当遥控向导。我也去了下面的大殿参观朝圣。
我的心一直在叩问:小德兰这份伟大,其根源究竟在何处?
带着这个疑问,我离开了大殿,步行前往小德兰的故居,她简单的家。从普世教会的宏伟殿堂,走进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温馨居所,这段路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灵修体验。
一踏入她的家,时间仿佛倒流。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德兰在世时的原貌。客厅里的桌椅,父亲温柔教导女儿们的场景历历在目;花园里,她曾在此嬉戏、祈祷,感受天主的临在。我沿着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来到她的卧室。房间很小,陈设简朴,我特别坐在她可爱的小床上,体验这里的温馨,窗外就是那片给予她无数慰藉的花园。我在她的房间,看到了悬挂在墙上的那张她那张紧抱十字架及一束玫瑰花的圣像,很感动,突然想起了我小时候在奶奶家第一次看到的那张圣像,我端详片刻,她依然是那样和蔼可亲,似乎微笑着对我说:“欢迎你来我家!”
就是在这里,在这个平凡的家庭中,在那日常的琐碎里,小德兰学会了最初的爱。她对父亲的深情,与姐妹们的手足之情,构成了她日后献身于天主之爱的基础。她在这里经历了母亲早逝的创痛,也体验了圣诞节夜晚那奇迹般的“皈依”,从一个爱哭敏感的女孩,蜕变为一个懂得克己与奉献的灵魂。
如果说大殿是德兰在天上荣耀的彰显,那么这个小家就是她圣德在人间的苗圃。在这里,我看见了她灵修的“小”。那不是一种理论,而是渗透在每一次顺服、每一次微笑、每一次忍耐中的具体实践。我明白了,她的伟大,恰恰源于她对这份微小的忠诚。
二、在寂静的中心:加尔默罗修院与永恒的安息
我参观完小德兰的家后,已经是下午5点钟,我火车的返程时间是6点半。时间有限,我怀着一颗急切的心,匆匆赶往此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核心的一站——加尔默罗修院。这里是德兰度过她生命最后九年的地方,是她那条“小路”的修炼场,也是她奔向天主怀抱的终点。
修院的氛围与外界截然不同,一种深刻的寂静笼罩着一切。这里没有大殿的辉煌,没有故居的温情,只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全然奉献的庄严。我走进附设的圣堂,心跳不禁加速。在圣堂的右侧,静静地安放着一个精美的圣髑龛,里面就是圣女小德兰的遗体。
我跪在那里,凝视着这位沉睡的少女,许多往事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奶奶家第一次看见她对我微笑的画面,我想起了我在上海佘山修院读过的她的书《一朵小百花》,我想起了我在陕北堆子梁传教时,有次摩托车烂在河中间的泥泞中无法启动时,我大声呼唤她“圣女小德兰,请帮助我!”,摩托车奇迹般地发动起来,我骑着摩托从河水中冲了出去……后来,我真正相信她就是我们传教区的主保!
她的身体曾承受结核病的巨大痛苦,她的灵魂曾历经信德的黑夜,但她从未停止过爱。就在这座高墙之内,她没有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业,她只是洗衣、打扫、忍耐姐妹的冒犯、在祈祷中为全世界的罪人献上自己。她将这些无人看见的微小牺牲,如玫瑰花瓣般,一片片撒向耶稣的十字架。
看着她安详的遗容,我仿佛能穿透时光的帷幕,窥见她那隐藏的生活。她渴望成为传教士、成为殉道者,但天主给她的,却是日复一日的平凡。她最大的智慧,就在于她明白了,爱的伟大不在于行动的规模,而在于行动背后那份纯粹的爱意。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这具安息的躯体,蕴藏着一颗何等炽热而辽阔的心。她证明了,最深刻的爱,往往是在最深的寂静中完成的。
三、神婴小道:为何一位隐修女能触动世界?
离开里修的路上,我坐在火车里,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德兰,一个24岁便离世、一生未曾踏出修院半步的年轻女孩,能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她的灵修,最核心的特色到底是什么?
我想,答案就在于她的“神婴小道”。
1. 对抗“属灵精英主义”的福音:
在小德兰的时代,成圣之路似乎是为少数“属灵巨人”预备的。它意味着严苛的苦修、非凡的神视、以及英雄般的德行。小德兰坦诚地在自传《灵心小史》中写道:“我想当圣人,但我觉得自己与圣人相比,差得太远了。”这种感受,正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友的心声。我们渴望圣德,却时常因自己的软弱而灰心。
小德兰的革命性贡献,就是她宣告了一条人人可走的路。她说,我们既然如此微小,无法靠自己攀登成圣的险峻高山,那就不如寻找一部“电梯”。这部电梯,就是耶稣的双臂。我们所要做的,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向上攀爬,而是承认自己的“一无所有”,像个孩子般,全然信赖地投入天父的怀抱,让祂的爱将我们提升。这彻底颠覆了靠功绩成圣的观念,将福音的核心——恩宠与信赖——重新置于中心。
2. 在平凡中发现神圣:
小德兰的灵修不是脱离现实的。她教导我们,成圣的材料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捡起一根针、给予一个微笑、忍受一句不公的言语、完成一件枯燥的工作……只要是“为了爱”,这一切都能成为献给天主的馨香祭品。她让信仰不再是星期天教堂里的事,而是渗透在呼吸、工作、家庭关系中的时时刻刻。这使得她的灵修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让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奋斗的人,都能找到自己成圣的途径。
3. 教宗方济各的解读:信赖的核心
2023年,教宗方济各发表了关于小德兰的宗座劝谕《就是这份信赖》,深刻地阐述了她讯息的核心。教宗指出,小德兰灵修的精髓,不是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对天主慈悲大爱的全然信赖。
这份信赖,是小德兰对抗当时流行的、过于严苛甚至带有杨森主义色彩的“正义”天主观的回应。她所发现的,是一位如慈父慈母般的天主,祂的渴望不是惩罚,而是宽恕与拥抱。因此,我们的软弱和罪过,非但不是信赖的阻碍,反而是天主慈悲得以彰显的机会。
教宗方济各称她为“综合的博士”,因为她以直观和爱的方式,将福音的中心——天主的仁慈之爱——综合并呈现出来。她的“小路”,实际上就是福音的“大路”。教宗强调,小德兰的讯息是对当代“新白拉奇主义”(认为可以靠自我努力得救)的最好解药。她提醒我们,一切始于天主的恩宠,我们能做的,只是敞开心扉,以信赖来回应。
四、给这个疲惫世界的启示:小德兰的当代意义
我的里修之行虽然短暂,仅有一天时间,但小德兰的灵修对我,乃至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启发,却是深远的。
1. 对抗“绩效文化”的良药: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崇尚“绩效”和“成功”的社会。从学业到事业,我们被要求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压力也渗透到信仰生活中,我们有时会不自觉地认为,需要做更多、奉献更多,才能“赢得”天主的爱。小德兰的“小路”是对这种绩效文化的彻底颠覆。她告诉我们,我们被爱,不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仅仅因为我们是天主的孩子。我们的价值不在于我们的成就,而在于我们爱的意愿。这份真理,能将我们从无尽的焦虑和自我证明的重担中释放出来。
2. 在破碎中寻找希望:
现代世界充满了破碎感。个人内心的挣扎、家庭的矛盾、社会的撕裂……我们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小德兰的一生也充满了痛苦——早年丧母的创伤、严重的身心疾病、以及她生命的最后岁月信德的黑暗考验。但她没有让这些痛苦压垮自己,反而将它们变成了爱与奉献的机会。她教导我们,不必等到自己“完美”了再去爱,就在我们的破碎和软弱中,就可以开始去爱。我们的伤口,可以成为天主恩宠涌流的管道。
3. “爱在教会心中”的使命感:
身处隐修院的小德兰,却怀有一颗传教士的心。她深知,自己微小的祈祷与牺牲,透过诸圣相通功的奥秘,能够为远方的传教士和整个教会带去力量。她著名的渴望是“在教会的心中,我将是爱”。在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时代,她提醒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生命都与整个教会的身体紧密相连。我们在隐秘中的忠诚与祈祷,看似微不足道,却对整个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这给予了那些从事平凡工作、无法做出“伟大”事业的信友们,一份深刻的使命感和价值感。
结语:带着玫瑰的芬芳前行
在回程的列车上,里修小镇的身影渐渐远去,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我带走的,不是几张照片或纪念品,而是一条可以践行的道路,一份可以依靠的信赖。
小德兰曾许诺,她将在天堂洒下玫瑰花雨。这玫瑰,或许不是指世俗的奇迹,而是指她那份微小而坚定的爱,那份在任何境遇中都全然信靠的智慧。它芬芳、质朴,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的朝圣结束了,但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岁月里,当我面对自己的软弱而沮丧时,当我因生活的平凡而感到乏味时,当我被世界的喧嚣压得喘不过气时,我会想起在里修的那一天。我会想起那座宏伟的大殿,它见证了微小之爱可以达到的高度;我会想起那座温馨的故居,它提醒我圣德就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我更会想起那位静静安息在圣堂里的女孩,她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指明了那条通往天主的最短、最直接的路。
那条路,就是爱。那条路,就是信赖。那就是,神婴小道。
当我的列车到达巴黎,已经是圣诞节的华灯照亮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的时候……
2025年10月29于罗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