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弥撒经书总论》 解读(第7-8号)
2025-09-03 09:10:32 作者:刘铎
原文
7. 圣比约五世在他那困难重重的时代,不愿对礼节作重大改革,而只想保存某些遭到不合理攻击的近代传统,因为当时有关「弥撒的祭献特性」、「公务司祭职」、以及「基督在祝谢了的饼酒形下实体而持久临在」等公教教义,正受到攻击。的确,1570年的弥撒经书,与1474年首次付梓的版本,没有太大差别,而后者则是忠实地根据教宗依诺森三世(1198-1216)时代的弥撒经书重印的。此外,梵蒂冈图书馆所保存的手抄本,虽然提供了某些经文的校订,和一些中古时代的礼仪注释,但对于研究「古代和公认的作家」(veterum et probatorum auctorum),却无大裨益。
解读
问:圣比约五世为什么在当时没有做大规模的礼仪改革?
答:因为当时教会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弥撒的祭献性质、司祭职务,以及基督在圣体圣血中的真实临在这些教义受到攻击。圣比约五世更重视捍卫信仰,所以选择保持传统,而不是做大变动。
问:1570年的弥撒经书与之前的版本有什么不同?
答:其实差别不大。它和1474年印刷的版本几乎一样,而1474年的版本又是忠实根据依诺森三世时代的弥撒经书重印的。
问:那时有参考更早的资料吗?
答:有,梵蒂冈图书馆里保存了一些手抄本,也做了一些经文的校订,加上部分中古礼仪的解释,但这些对于真正回到古代教父的传统,并没有太大帮助。
问:这样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圣比约五世的重点不是创新,而是保守和捍卫,目的是保护弥撒的核心信仰和教义,不让外界的攻击动摇教会的根基。
原文
8. 相反的,今天由于许多学术研究的成果,我们对圣比约五世弥撒经书的修订者所遵循的「圣教父的传统」(sanctorum Patrum norma),有了更丰富的认识。「额我略圣事礼典」(Sacramentarium Gregorianum)于1571年首次出版;不久之后,古老的罗马圣事礼典(SacramentariumRomanum)及盎博罗削圣事礼典(Sacramentarium Ambrosianum)校勘本,也先后问世。此后古老的西班牙及法国的礼书,也跟着出版。这一切,使许多以前人们所不知,却极具灵修价值的祈祷文重被发现。
同时,由于所发现的许多礼仪文献,今日大家对东、西方礼尚未形成之前的初世纪的礼仪传统,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对教父的研究不断进展,古代教会杰出的教父,如圣依勒内(S.Irenæus)、圣盎博罗削(S.Ambrosius)、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S.Cyrillus Hierosolymitanus)、金口圣若望(S.Joannes Chrysostomus)等的教导,也对「感恩(圣体)圣事」的神学的理解有所启发。
解读
问:今天我们对弥撒传统的理解,与圣比约五世的时代有什么不同?
答:今天因为学术研究的进步,我们对圣教父传统的理解更丰富了。许多早期的圣事礼典和礼仪书被发现和出版,让我们能更完整地认识古代弥撒的精神和内容。
问:哪些古老的礼典被重新发现并出版了?
答:有《额我略圣事礼典》《罗马圣事礼典》《盎博罗削圣事礼典》,后来还有古老的西班牙和法国礼书。这些资料让一些被遗忘的、很有灵修价值的祈祷重新进入教会的视野。
问:除了这些文献,还有什么帮助我们理解弥撒?
答:对教父的研究不断深入,像圣依勒内、圣盎博罗削、圣济利禄和金口圣若望这些伟大的教父,他们的教导丰富了我们对圣体圣事的神学理解。
问:这些发现对今天的教会有什么意义?
答:它们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弥撒的起源和发展,也让我们明白圣体圣事不只是外在的礼仪,更是根植于教会最初的信仰和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