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选举教宗会议:中世纪的历史与未来


2025-04-30 08:58:05 来源:信德网

选举教宗会议将选出第267任教宗,结束宗座出缺期。教宗的当选必须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

再过几天,西斯汀圣堂将呈现在历史的目光下,但却向世界关闭。从5月7日开始,有选举权的枢机们要选出下一任教宗。选举教宗会议在即,这是教会历史上的第76次,也是在米开朗基罗的杰作《最后的审判》下方举行的第26次。

选举教宗举行的闭门会议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有的只须数小时,有的却长达数年。历代以来,有好几位教宗制定了规则,使选举伯多禄继承人的投票和枢机们的会议能够妥当地进行。关于枢机们为选举教宗而举行的会议,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曾以《天主全体羊群》(Universi Dominici Gregis)文件修改了对这个会议的规定。后来,本笃十六世教宗也颁布了两道手谕,在若望保禄二世的文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修改。

用钥匙锁上

选举教宗会议的拉丁文名称是:Cum clave,意思是“用钥匙锁上的场所”。这几个字所指的既是闭上门选举教宗的地方,也是参加选举教宗的全体枢机。不过,在基督信仰的历史中,选举教宗的方式并非总是今天我们所了解的那样。在最初的1200年间,作为罗马主教的伯多禄的继承人在选出的时候当地教会团体也贡献了力量。很可能先由信友团体提名,圣职人员再仔细审查候选人,最后由附近地区的主教们表决。随着基督信仰的传播,选举教宗的程序也有相应改变。从第4至第11世纪有外来干预的问题:罗马皇帝、加洛林王朝、德国皇帝都曾以各种方式设法左右教宗的选举。教会因此感到迫切需要改变这种状况,经过世世代代的改变及不断修订,选举教宗的程序逐渐形成我们在今天所看到的闭门选举教宗的方式。

选举教宗会议的起源

在选举教宗的问题上首先介入的是教宗尼古拉二世(Nicolò II),他于1059年颁布《因主之名》(In nomine Domini)谕旨,规定只有枢机才能选举罗马教宗。这项法令只有在亚历山大三世(Alessandro III)在位时才最终被批准,这位教宗于1179年颁布了《无论如何要避免的》( Licet de vitanda)法令,明定教宗的当选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方才有效。因此,为直到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选举教宗的方式又增加了另一个筹码。不过,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宗座出缺期延长,以离罗马不远的维泰尔博(Viterbo)城选举教宗的著名事件达致顶峰。那是在1268年,18位枢机聚集在维泰尔博的教宗大楼选举新教宗,但很久都无法选出。两年过去了毫无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泰尔博居民决定将大楼的各道门用砖头封闭,将枢机们困在里面。虽然如此,枢机们仍然无法做出决定。愤怒的信友们又将大楼的房顶掀开,只给枢机们面包和水做粮食。这一来,枢机们终于达成了共识,继两年零9个月后,即1271年9月1日选出了维斯孔蒂(Visconti),取名额我略十世(Gregorio X)。其实,这位新当选的教宗连枢机都不是,他只是附近里耶吉(Liegi)城的总执事,当时正在圣地朝圣。

历史上的首次选举教宗会议

这位新教宗由于深知这恶劣的经验,因此着手解决选举教宗的问题。他于1274年在举行里昂第二届大公会议时,颁布了《那里有危险》(Costituzione Ubi pericolo)法令,正式设立选举教宗会议,并为会议制定了详细的规则,规定在教宗去世后10天,枢机们在教宗去世的大楼中聚集。所有枢机必须住在同一大厅中,绝不可与外面有任何接触。选举教宗会议的场所必须里外都用钥匙锁上。不可向枢机们寄送任何书写的物件,否则开除教籍。参加选举教宗会议的枢机的食品也有严厉的规定,如果3天之后仍选不出伯多禄的继承人,以后的5天,他们每餐只能吃一道菜。如果过了5天还是选不出来,枢机们的粮食便只有面包、酒和水了。

额我略教宗的这个法规收到了效果,在1276年,只需一天便选出了英诺增爵五世教宗。这是教会历史上首次以闭门形式在意大利中部的阿雷佐举行的选举教宗会议。但只过了两年,亚德里亚诺五世(Adriano V)和若望二十一世(Giovanni XXI)两位教宗先后通过法令,废除了这个法规,于是宗座出缺的问题再次出现。要到1294年,切雷斯蒂诺五世(Celestino V)教宗才恢复额我略十世的选举教宗法规。他的继承人博尼法爵八世(Bonifacio VIII)再次肯定了这个法规,这位教宗也是只需一天便选出来的。这个法规从那时起至今仍在沿用,但也增加了对投票的规定。1562年,庇护四世(Pius IV)教宗颁布了有关的文件,规定每天点票一次,此外,设立一个由教会总司库和3位枢机组成的委员会,在教宗出缺期间负责教会的行政。1621年,额我略十五世(Gregorio XV)教宗明定投票以秘密和书面方式进行。

到了上个世纪,1904年庇护十世(Pius X)教宗以一个文件使选举教宗会议的规定更加严格:严厉禁止外界的涉入,这种情况在17和18世纪尤其严重,天主教国家的几位君王总是以为自己享受专有权,设法窃取对当选者持否决的权利。这位教宗也规定必须对选举教宗会议的内容守秘,甚至到会议结束之后,让当选教宗自己保留选举证件。此外,引入了上下午各两次投票的规定。在20世纪随后的年代,几位教宗对选举教宗会议的规则作了进一步修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庇护十二世(Pius XII)在1945年颁布《宗座出缺》(Vacantis Apostolicae Sedis)宪章,引入几个新意,从宗座出缺的时刻开始,所有枢机,包括国务卿、圣部各部长在内,一律停止他们的职务,只有3人除外,仍保留原职,他们是:罗马圣教会总司库、宗座圣赦院院长和教宗罗马的代理主教。1970年,保禄六世(Paolo VI)教宗颁布手谕《前进的时代》(Ingravescentem  Aetatem),制定了一个新规则,只有未满80岁的枢机才能参加选举教宗的会议并且有被提名当选的资格。5年后,这位教宗将枢机的最多人数定为120人。此外,不仅选举教宗会议需要守秘,一般大会也需要守秘。他也为教宗出缺时期教廷各部门的功能定了规则。

选举教宗的规范

1996年,若望保禄二世教宗颁布了《天主的全体羊群》宪章,这个至今仍生效的文件有几个重要的新颖处:选举教宗的会议在西斯汀圣堂举行,参加选举的枢机们必须住在梵蒂冈城国内的圣玛尔大之家,而且废除了全体选举人以鼓掌欢呼形式表示赞同和以折中让步方式的两种选举的形式。另一个最重要的新颖处,是在第34次点票后,可以在最后一次点票中两位获票最多的人中选出获绝大多数票的人为教宗。

今天,选举教宗会议是按照《天主的全体羊群》宪章和本笃十六世教宗的两道手谕进行的,这两道手谕,一是2007年颁布的《有关选举罗马教宗规则的某些修订》(De Aliquibus Mutationibus in Normis de Electione Romani Pontificis),主要规定在34次点票后,枢机们可以选择另一种投票方式,即只对在前一次选举中得票最多的前两名投票表决,但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至少三分之二的选票才能有效当选。另一道手谕是本笃十六世在他引退前于2013年2月22日颁布《一些规则》(Normas nonnullas),手谕中重申了在召开选举教宗的会议之前须等待15天,但枢机团在全体参选枢机已经到齐的情况下可以提前召开选举教宗会议,或因严重理由将选举教宗的会议延后几天。不过,在宗座出缺后最多20天内,已经在场的全体枢机必须开始选举程序。

近代选举教宗所需的时间已经比过去短。若望二十三世经过4天,11次点票而选出;保禄六世经过三天选出,若望保禄一世则只经过3次点票,选举若望保禄二世时也只须三天便冒了白烟。本笃十六世只经过两天,在第4次投票中当选。教宗方济各在第5次投票中当选。

(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本文标题:选举教宗会议:中世纪的历史与未来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