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张葛沟村


2025-04-23 10:38:49 作者:田武卫 来源:信德网

阳郭镇张葛村,位于秦岭北麓,西临渭河支流零河,南与蓝田厚镇相邻,是阳郭镇最西边一个宁静的自然小村。因这里的村民大多数姓葛,故称作为葛沟村。葛沟向西望去便是临潼铁炉,早在明代嘉靖年间,这里是商州至西安,渭南的必经之地,经此“官路”客商较多,葛沟村的村民曾住在沟东边的窑洞,直至上世纪才搬迁到现在的平原之上。葛沟村听上去好像只是个平平无奇的无名小村,但近期却有大量外地游客到此游玩打卡。到底是什么吸引到这些外地游客纷纷前来呢?

想到葛沟村,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情。记得在幼时,我经常听父亲提起此村,那是在60年代,阳郭镇有座南杨农中。因为年代久远,现在有很多人都不曾知晓这座中学,父亲在那里上学三年。当时他最要好的同学葛百忍叔叔,就是葛沟村的人。父亲跟我说起他们曾一起在葛沟村的好多事情,他们一起挖窑洞,翻地,打土坯,想起叔叔,我不禁潸然泪下。记得他中等个头,方脸庞,短头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总是亲昵的叫着我的小名。现如今他已经离开我们5年了。提起叔叔,我总能想起他那个做糖粽子的好手艺。叔叔对做粽子极为讲究,做粽子要选上等的好米,把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一晚,再用两片粽叶包好,在锅里煮一晚上。第二天才能拿到街上去卖。每年一到贺家古会,牛家古会,叔叔就赶忙去古会上卖粽子。每次碰到我都会笑眯眯的给我拿两个粽子来,还要特意多给我加两勺甜甜的蜜蜂糖浆。一想到古会的热闹景象,粽子的软糯香甜和叔叔笑眯眯的脸庞,即便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这些画面依旧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不仅仅是葛叔叔,葛沟村的许多村民都有着做粽子的好手艺,他们世代相传,粽子也成为葛沟村的一个特色美食和代表。

由于葛沟村地处土门河东岸,以前的村民都住窑洞,出门便是山坡,多年以来这里村民利用沟坡硷畔栽杏树,每家每户都有杏树,这里的杏远近闻名,有早熟的,中熟的,色泽黄亮,味道甜美。一走进葛沟村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杏香味儿。有人说“杨家的豆腐,葛沟的杏,皇上来了走不动”,想起小时候,葛叔叔经常骑着二八加重自行车,背着一个绣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色书包给我家送杏。如今,村里的杏树经过不断改良和优化,品种繁多,每到丰收的季节,葛沟村总是硕果累累。每年的产出的杏也源源不断的销售到全国各地。

我在阳郭邮局工作的几年,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我总是感到疲惫不堪,全身乏困无力,力不从心,常常夜不能寐。有好友听闻我的状况,告诉我葛沟村有位“神医”让我不妨去试一试。几次周转,我终于找到了这位远近闻名的葛辅任大夫,葛大夫是允曲中学一位退休教师,当时因人才短缺,葛老师被学校聘请为临聘教师,在校任职期间,葛老师不仅辛勤工作,还自学了中医,自觉承担起学校的医务工作,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中医,十里八乡的群众,求医者络绎不绝,义务为群众看病成了葛老师的工作之一。当时葛老师七十六七岁,一头花白的头发,一双聪慧的眼睛,我去的时候门口已有好多的病人在等待着葛老师看病,看样子大家也都不止是第一次来看病,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自己的问题,轮到我了,葛老师认真的把了我的脉,看了我的舌像,说道“不要紧,吃几天药就好了。你的病是因忧思伤脾,脾虚则血虚,血不养脑,所以失眠。”随后给我开了5天中药,叮嘱我以小麦、稻穗各一把为药引服药。我家多年没有种麦。于是我便从邻居家借了一碗麦种,把他家做笤帚的稻穗秆刮了一碗,按医嘱熬药。说来也真是神奇,几副药喝完我的失眠症就好了。我暗自佩服这个葛大夫从哪里来的偏方,竟如此神奇。难怪有那么多的病人远道而来求医问药。

三月的一个周末,我驱车前来葛沟村拜访我的好友白神父,当我到村口时,看到几辆旅游大巴停在村口,他们头顶着白色的印着“陕西中旅”样式的帽子,年轻漂亮的美女导游举着一个红色三角小旗,带着无线耳麦,向各位游客介绍着这里的故事,出于好奇,我也跟着他们一起了解了这里的故事。

原来这里埋葬着一位意大利天主教主教,主教名为方启升,他出生于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世代信奉天主教,这位主教自幼热心事主,为人正直,名利不染,曾在意大利老来乃担任第二任主教。公元1716年,这位主教远离亲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方主教来到西安后担任山西陕西两省第二任主教,在任期间教兴建西安南堂天主教堂,建设房屋158间,建立了孤儿院,养老院,医院,为当地群众做出了巨大贡献。1721年康熙帝改变了以往对天主教允许传教的政策,禁止西洋人在中国传教。1724年雍正帝下令禁止天主教活动,方主教逃难至商洛山脉,碰巧遇到井姓老者,在老者的帮助下,方主教避难于商洛一山沟中,就是现在的龙山河,方主教在避难期间,井姓老者隔三差五送来米面吃食。传说方主教机智应对老虎,在门口栓一水牛,后来有40天雨涝没有米面,只能食草饮泉。查禁稍微宽松以后,方主教得以出山来到现在张葛沟村。当时他每隔一两个月去去一次西安,南堂那时还在修建,他过去安排各种事务,然后回来。在一次去西安途中他觉得很疲惫,便在龙沟山一间茶店休息,不料却被被人投毒害死,终年63岁,安葬于张葛沟,后迁葬于高陵通远坊。这位伟大的意大利主教,他对信仰的坚定和虔诚精神;面对困难,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值得后世学习借鉴。

我跟随导游参观了方启升主教避难窑洞,方启升纪念馆,卢东天主教堂,葛沟陵园,石榴园,读书馆,聆听着他们一个个有趣、耐人寻味的故事。

粽子甜杏石榴园,甑糕饸饹一大碗。

天主教堂建沟边,启升主教传久远。

五湖四海来朝见,大车小车停满院。

男女老少皆诚善,慷慨解囊做贡献。

学校变成读书馆,西大教授在保管,

中医葛老艺精湛,德艺双馨美名传,

有个神父真能干,请来专家教铜管,

女子赛过男子汉,红白喜事乐翻天,

贫寒子女不一般,学习二胡上音院,

在外人士谋发展,大展宏图圆心愿。

葛沟村有讲不完的故事,有人们挥之不去的记忆和情怀,他令我崇敬和向往。它是渭南西塬文明史的见证,文化价值的体现,葛沟村大大小小的事物,是葛沟村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凝结,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远离城市的喧嚣,带给我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宁静与美好。当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广袤的田野上,当微风轻拂稻田,带动金黄的麦浪翻滚,那场景足以让人沉醉,葛沟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它的故事还在继续……

作者简介:

田武卫,临渭区阳郭镇人,渭南市书协会员,临渭区书法协会理事,岭南书法协会主席,作品曾多次入展市区书法展览,作品入篇<白居易书法展作品集>,《特别关注》,《少华山杯书法展作品集》等。

本文标题:张葛沟村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