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开封的天路历程
2006-09-22 16:11:57 来源:信德报(第278期)
——天主教在开封
神学院的建立与衰落
自1902年天主教重新进入开封,到1948年外籍神父的撤离,主持开封教区教务的共历6人,分别是时慎修、潭维新、包会士、毕性和、罗克信、阳霖。其中潭维新是开封教会的开拓者,近代天主教在开封47年时间里,潭维新主持教务32年,是天主教在开封最主要的支柱。潭维新(Noe-Joseph Tacconi),1873年生于意大利北部巴维亚,为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他1902年到达开封,1940年67岁退休,回罗马养病,1942年病逝罗马。潭维新神父大半辈子都在开封度过,会说一口流利的开封话,他在开封进行的首要活动就是建设开封教区的主座堂——理事厅教堂。为扩大教会的影响,在他的主持和协助下,还建立了一批学校、修会。在任期间,他到美国和欧洲募捐了三次,为天主教在开封的发展铺设了坚定基石。
修院主体楼
1929年,河南省天主教各教区主教协商,认为有必要设立一所高级修院以培养中国的神职人员,最终由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倡议,选定开封作为这修院的所在,这便是上文提到的东郊羊尾铺村的天主教河南总修院。据现任理事厅本堂神父柴玉良介绍,总修院分哲学班、神学班两个等级,学制一般为六年。开设教义神学、伦理神学、圣经学、神修学、天主教法典、天主教礼仪、天主教史、天主教音乐及文化课等,课本为拉丁文。入院的大修生需在备修院毕业考核合格,经本教区主教保送,才能入院深造。毕业后,由院长推荐、本教区主教批准即可晋升为司铎。河南天主教神职人员大多从此毕业。
总修院的筹建从1930年开始,两年后竣工。其设计为中西合璧型,基本上是仿照天主教会在北京创办的辅仁大学所建造的模式,即外观为中国古典式,内部为西式装饰。采用这种建筑造型设计的主要因素,一是外国传教士对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雄伟庄严、优美协调深为叹服。二是因当时罗马教廷驻华代表刚恒毅认为,要使天主教能在中国发展就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提倡教堂要建成中国式的,圣像也应绘制得具有中国艺术特色。
总修院共计占地57亩。四周有围墙为界,大门位于整体的偏西位置。从大门向北为广场,作为修生体育活动的场所。主体建筑位于中央,是一座平面呈椭圆形的环形二层楼房。南北长51.1米、东西长91.4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大小房间共有190间。楼的正面大门为风火山墙式,上面原有竖写的“河南总修院”,一旁有小字“北宋大花园故址”,为开封当时名书法家关百益的手笔,现已被凿去。楼房为中西结合式砖木及砖混结构的建筑,所用的房瓦皆为灰色筒瓦。楼的上下二层均有宽约3米的外走廊围绕全楼。进入楼内为一宽敞的庭院,曾经或许是供修生们休息活动的地方。在楼的上下二层均有宽约3米的外走廊围绕全楼,一楼的四角各有楼梯相通,全楼仅有南北两门可供出入。
总修院大门背面
整座建筑南北对称,造型气势宏大,装饰细腻精巧,色调素雅。在修院正楼正门相对的楼北向开有一个小门,有一走廊约十余米与后面的教堂相通,名为圣母堂。圣母堂正面的大门亦为风火山墙式。在圣母堂的北面建有平房排房15间,以作炊事房、勤杂工的宿舍,排房后方分别为葡萄园、花圃、菜园及奶牛棚圈。现已是炼锌厂工人家属的住处。
总修院饱经岁月更替,人事变换,现已年久失修。它曾是开封炼铁厂的办公楼,之后改为炼锌厂,炼锌厂现已倒闭,在圣母堂正门相对不远处仍有一座化肥厂。登上主楼二层,透窗远望,平静的天空作为背景,勾勒出圣母堂形状与化肥厂的烟囱,如同在画框之中,只剩下一些萧瑟之意。总修院的主体楼上还住着倒闭了的炼锌厂部分职工家属,敲开一户人家的门,是两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在此就居。纵是这神学院沉寂败落,但仍可救济世间贫穷。
(转摘《世界博览》,郭志新、赵先绿推荐,略有删改,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