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恩师沙百里神父
2023-07-21 11:19:50 作者:王继友 来源:信德网
引言
三周前沙神父辞世当日,我连夜收集、编译了他个人生平和简历,以“热爱华人教会的MEP沙百里神父(Jean Charbonnier)”一文来悼念他,并希望协助我的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朋友了解这位名声显赫的博士神父是如此爱中国和我们华人。今日我还想继续见证自己和这位恩师相处的点滴生活往事,并缅怀恩师。
沙百里神父在其满是中外图书的个人书房
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我应巴黎外方传教会的邀请,离开了自己的堂区、亲朋好友、家乡和祖国,踏上了欧洲留学之路。在世界花都巴黎有幸认识这位可敬的洋博士、可爱的恩师沙百里神父。他受总会长委托,于1993年从新加坡返回巴黎总会院,负责接待和照顾国内留学的神长和教友们的学习和生活,这是我与这位恩师缘分的开始。此后二十多年的留学生活都获得恩师的陪伴,无论在学业、学术、福传和牧灵各方面,我都常常向这位洋博士咨询和请教,偶尔也受到他的责备和拒绝。现在想起来往事,我还深觉惭愧和内疚。读者们一定不明白其中的秘诀,那就请允许我介绍几件小事。
沙百里神父是著名的汉学家和教育家。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精通拉丁语、希腊语和英语。他曾在凡尔赛修院教授拉丁语。在巴黎第七大学(Jussieu)通过关于《当代中国历史的解释》 的国家级论文答辩后,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巴黎公教大学教授。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努力学习汉语,研究东方文化,通过对中文学习和相关领域研究的贡献,包括史学、文学和东方哲学,沙博士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对华认知论”。
沙百里神父更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于1986年出版《中国基督徒史》法文版,并于1992年由中国社科院耿昇先生译为中文。这部作品详叙了中国基督徒信仰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西安景教碑一直到20世纪中期,特别是教会的本地化如何浸润于中国文化,不断寻找适合本地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历史的回顾,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基督徒的忠贞和坚韧。沙博士的《中国天主教指南》更被人们铭记,自1986年首次以中英文出版,1989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重版、2014年再版,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中外交流最伟大的贡献。他充当欧洲和中国教会的桥梁和纽带,也深深影响着欧洲无数汉学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追求和认同。
1993年9月,巴黎外方传教会议会一致表决将身在新加坡的沙百里博士召回母院:从此陪伴从国内各教区赴法国留学的神父、修士和修女们。他于1994年接待了来自上海和武汉的四位修士,还有来自不同教区的三位神职,从此播下中法教会友谊的种子,如今这种子已经在中国教会开花结果。沙博士关心和帮助到法求学的中国研究学者的生活和学习,他的普世博爱精神永留在留法中国学者们的心间。
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异乡求学的初期,因语言的障碍,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让我受尽了洋罪。每到周末,沙博士召集所有留学生开会,为大家解答一周内所遇到的问题。再三嘱托我们要有信心和勇气,敢于向法语攻关,勇于向生活挑战。每次散会后,他都会拿出自己的喜爱: 香槟和奶酪,有时还拿出亚洲点心: 新加坡月饼、天津麻花、还有北京的驴打滚招待大家……圣诞、除夕,他会献出自己的珍藏: 茅台、五粮液,还有洋酒 XO,与大家分享。
刚刚踏上法兰西这块陌生的土地,因语言不通到处碰壁,沙博士就常常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每当周末有空,他就会带上我们几位中国学生到市场、商场转转,边看边教我们法语。对那些陌生的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沙博士不厌其烦,对我们每一位精心辅导,直到大家都能记住为止。每当寒、暑假,我们这群人成了异乡的孤儿(欧美国家大学假期不留人),沙博士就想方设法为我们寻找法国家庭、堂区、隐修院接待我们。他亲自驾车送我们到不同的圣母圣地朝圣,让我们的留学生活感到十分充实。
2002年,沙神父(后排右二)和作者(前排左一)等陪同来访的辽宁教区金沛献主教和当时的裴军民神父在MEP的致命堂举行感恩祭后与部分华人华侨及朋友合影留念。
语言的学习最令大家头痛!沙博士根据我们每人的适应和努力状况为我们选择课程安排,并亲自跑前跑后到大学为我们注册,更亲自和教授们探讨如何加强我们的口语训练。记得我已经通过法语考试,可以跟班专业课的学习,但沙博士坚持要求我注册一年法语写作课,当时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如今我发自内心的感激,正因为他的指导和鼓励,我真的弄明白如何用法语著书论说,我的硕、博士的论文写作与沙博士的精心策划是绝对分不开的。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喜欢到巴黎华人堂区服务,用自己的母语和华人华侨信徒们交流。2001年我开始博士论文的写作,沙博士找我谈心,安排我到他的故乡凡尔赛教区从事勤工俭学的服务,这为我完成博士论文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也常常和他故乡的神长们联系,询问有关我的学习和堂区牧灵工作。他也经常到我服务的堂区看望和拜访,深受当地神长和信友们的欢迎。沙神父渊博的学识,谦虚的人品,热诚的服务精神深刻影响着我的灵修和福传生活。
双眼噙泪追忆至此,我脑子里再次回现到2009年4月6日的下午,当我抵达博士论文答辩现场,沙博士已经亲率几位中国学者在巴黎十一大的艺术厅等候许久了,为我鼓气助威。在沙博士及众多教授和学友们的的陪伴下,我鼓足了勇气,经过六个多小时的答辩,得到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获得最满意的成绩。沙博士双手高举我的论文,向大家介绍我的努力和执著。他喜悦的表情比我本人还激动和兴奋!
2009年4月6日,本文作者王继友神父通过其博士论文答辩后,沙百里神父高兴地手捧论文为王神父庆贺!
最后一次拜访这位可敬的恩师是2022年圣诞节前,沙神父去安老院的前夕,虽然他依然是那样的精神饱满、言辞有力,但看到他白发苍苍的模样,听到他语速明显减慢,感觉他步履蹒跚,我深觉心酸难过,久久不愿离开。他打趣说:“2024年复活节后,我还会回来巴黎,届时你来看我好吗?……”没想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谈话。
每当忆起与沙神父整整27年的相识、相知和相处,都是那样历历在目,感动万分!
2023年7月4日上午在MEP总院圣堂为沙百里神父举行的追思感恩祭。
我们不会忘记,沙博士曾嘱托中国留学生们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海外很小的华人团体,却代表着祖国的形象,很多外国人或许就是通过我们这群人来了解中国、了解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我们真的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我们国家、我们所服务的教区、堂区最好的形象大使!在外宣传好中国,也讲好中国故事。
您离开了我们,但您热爱中国的淳朴情怀、忘我服务的牺牲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如己您已荣归天乡,今后谁来指导我们这群“愚钝”的学生?我们有难事该问谁啊?恩师,我还有好多好多问题等着您指教,不明世事之处等着您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