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82岁老人的葬礼和留给我们的思考


2022-02-11 09:44:26 作者:彩虹见盟约 来源:信德网

孝敬父母就是要听从父母的遗愿。

2022年1月31日除夕,下午5点,我正收拾家,突然响起急切的电话铃,电话那头是位陌生的男子,他很有礼貌地称呼我老师,说他岳母病重,希望我过去探望一下,顺便商量一些事。

我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叫上一位兄长一起过去。

这位岳母是我们当地教会的一位长者,今年82岁,早年经常在一起活动,这两年因为身体不好,几乎不出门。2020年重阳节,我代表教会去看望老人家,那时候,老人身体还行,只是少语,女儿说因为前一段疫情有所反复,母亲有些害怕,不敢出门,身体虚弱了很多……

我给老人围上教会送的围巾,老人很高兴,只是一句话也不说。

两年后再次踏进她家,心里多少有些忐忑,老人身体怎么样了呢?

推门进去,客厅没人,老人在里屋,她斜躺在床上,神志不清,鼻孔里插着氧气管,女儿轻轻地在她耳边呼唤:妈,老师来看你了……

老人没有回应,我看到她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我眼睛湿润了,老人心里是明白的,只是已不能表达了……

我不忍看着这情景,和家属沟通后离开,想着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为老人面色很好。

2月4日(正月初四)下午,家属再次邀请我过去,这次,老人情况明显不好,需要儿女们不时地人工清理痰液……

家属和我沟通老人的后事安排。

2月5日(正月初五)中午,电话听再次响起,我预料到事情发生了——老人于中午12时55分走了。

下午,我准备好需要带的东西,相约伙伴们一同前往……

听闻老人身世

老人于1941年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一个村庄,她从小命运多舛,出生时她的母亲因难产去世,而又被父亲狠心抛弃,幸得垂怜,被一个好心的友人收留抚养长大,并认做了姑姑。5岁时跟着姑姑嫁到温家堡村,18岁嫁给了爷爷许XX,之后便跟随丈夫来到了小店村,并生下了一儿四女,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老人被迫把小女儿(四女儿)托付给姑姑抚养,直到14岁回到小店,后来嫁到榆次豆腐庄一奉教家庭。

80年代改革开放后,老人只身寻找教会,在找到后她也像换了一个人,浑身充满了精气神,经常骑自行车去教堂。怎奈儿子和三个女儿都未领洗,成了老人一生的遗憾,临终前,她嘱托女儿们:一定要以教会礼仪安葬她。

小女儿告诉我,正月初四夜里,她和丈夫一夜未合眼,看着母亲情况不好,他们在母亲耳边一个劲地提醒。直至第二天中午,老人长出一口气,停止了呼吸。

小女儿告诉我,母亲走后,她心里非常坦然,因为母亲走得很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儿女们陪伴在旁,按老人的意愿一样样地去做。

我由此想到了近年来社会上提倡的临终关怀,其重点就是避免把临终者的心变得更紊乱,帮助临终者的首要目标是让他们安详,静静地离开,而不是被做无效的医疗折腾或哭叫。

每一个做儿女的,都该懂得临终关怀,这是每个人必须的课题!

亲见儿女孝心

父母之命,岂能不听?儿女们遵从母亲的遗愿,小心翼翼地一项一项地实施:

尽管儿子和三个女儿都未领洗,却谨遵母亲的遗愿全程以教会礼仪安葬

洁净的客厅里,老人安静地躺在鲜花中,她生前的照片系上了黑纱,连同她丈夫的遗像一起摆在儿女们面前,两支闪烁的蜡烛照耀着他们,如同照耀着他们的尘世旅程——

儿女们静静地立在母亲身边,专注地祈祷,哪怕不懂什么意思,只要心里有母亲就够了。

他们在诵读中感恩母亲一生的养育,用顺从、听命践行母亲的遗愿;

他们恭敬地迎接客人来吊唁,又真诚地感谢教友们来祈祷;

他们把乡邻友人送来的纸品、供品保存好,又把母亲生前用过的书、物整理好。

一位友人帮着写了一副挽联,儿女们非要付钱,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母亲生前很仁义,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点点滴滴,让我们体验到平凡中的不平凡,儿女们的谦卑和听话让我感动,我想,老人家在天之灵也一定会很安慰,儿女们也一定能因着母亲的善言善行而加深对教会的认识……

感悟人生真谛

大山深处 安息之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次经历生离死别的场面,都会引起我内心的波澜。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得是有个人每半年都会去殡仪馆停尸间或者火化炉前站上很久,他说,从殡仪馆出来以后他的心里就会特别的沉重,觉得人生真的太无常了,同时生命就会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升华:感觉以前自己计较太多的东西了,真的没必要计较太多,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一瞬间,你还会发现自己对物质的欲望会变的淡薄很多!不会像今天的你在这个眼前真实的世界上,找不到自己。

我们也明白了,要时时去感恩,当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我们要去感恩,因为我们还活着,不知有多少人就这么一睡永远不会再醒过来了;感恩我们还健康地活着,不用像那些病人那样每天都躺在病床上;感恩我们每天都有饭吃,不像那些非洲的同胞们,他们每天都在为下顿饭而发愁;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这么的精彩;感恩那些我们所爱的人,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力量和支持。

本文标题:82岁老人的葬礼和留给我们的思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