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助力圣召:一位修士的坦诚分享


2021-08-31 11:11:28 作者:申修士 来源:信德网

这是2021年度,一个特别为了帮助教会的青年人,认识、了解圣召而开创的栏目;你会在每个月里,看到这些身为神父、修士修女等奉献生活者,在圣召路上,所有的点滴分享。
这个栏目的分享,并不会表面化人们对修道生活的认知,而是在邀请分享的时刻,即提到了真实性;因为当你决定将自己交在天主手里的时候,这条路从来不是一路繁华。
只为在这个时代里,借着这些不同的分享,触动每个青年人,懂得如何回应天主的召叫!

我希望这是一个真诚的分享。

修道几年来,遇到过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修士,你为什么修道啊?”每次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不是因为害羞,也不是什么胆怯,我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修道。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就去了;明明那么多生活方式,我就是去了修院。

我不想把“圣召”这个词说得太神秘主义。
“圣召”,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召叫。我有没有被召叫?有。故事发生在零八年的夏天,记得那个时候北京正在举办奥运会,我帮母亲一起拾掇着家里的麻辣烫摊子。哪个时候街上好多烧烤摊都支着投影仪和幕布,以奥运会作为一种盈利的手段。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朋友骑着车子来找我说堂里缺人辅祭。那段时间,奶奶多有催促我让我去辅祭,可是堂区当时辅祭人员太多了,排不到我,所以也就没多想。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去辅祭,和母亲交代了一声,她也很开心地让我去了。
从那之后,我就入“坑”了。日复一日,春夏秋冬,早晨下午,但凡堂里有弥撒我大概也就在堂里。辅祭成为了一种“职责”,如果我不辅祭,就好像有罪了一样。自己心里也羡慕同学们周末聚集在一起肆无忌惮地玩耍,可就是“走不开”。没有人规定我必须辅祭,可是我就是这么坚持下去了。其实这几年,并不能说我就成为了一个“好人”,相反我有一种清楚的认知,那就是我不是好人。
威廉姆在他的《宗教经验的多元化》一书中提到,“转化为青年而言近乎不可能。”我同意他说的,我并没有“转化”;相反,我沉浸在人们对我的赞美之中。我享受人们给予我的一切赞美,这赞美甚至洋溢到了我父母的头上,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看啊,那谁家的孩子,整天在堂里,真好。”在人们的认知中,教堂是善的代名词,爱去教堂的人,自然也就是“善人”了。
也许为别人而言是,为我却不是。我成为了功利主义者,为祭台服务不再是一件中意天主的行动,而是博取在人中间名声的行为。
堂区老本堂鹿方济神父,我陪着他辅祭时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老人精神很足,堂里每天出现的第一个身影指定是他。他经常早早地坐在更衣所里祈祷(那会还不知道什么是日课诵读),每次我们(辅祭人员)一到了,他就缓缓地扭过头来,微笑地问:“家里兄弟几个?”如果回答是多于一个兄弟的话,接下来的回应就是“去修道吧!”那时我们都以为神父老糊涂了,因为他可能分不清谁是谁,所以相同的问题问一个人好几次,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不知道修道是干什么,大概能猜到是做神父,但具体要做什么一无所知,神父问了,心里竟也产生了那个想法。我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有恐惧感,所以存在心里没多说什么。家里的表哥那会子也去堂里辅祭,也有过要修道的想法,竟也跟家里说了,所以家里长辈们经常开家里男丁的玩笑,“去修道吧?”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第一天去修院的心情依然记得。那会子是初秋,早晨弥撒结束之后,主教府安排了车子送我们直接去修院,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那时候,奶奶和姥姥还健在,父母亲在我临行前还不断地嘱咐着。那个时候,脑子里有种东西告诉我不能哭,我忍着,忍看着父母和老人们的招手,无数种情绪凝聚在我的鼻尖,直到车窗被摇起来之后,眼泪就再不受自己控制了。
同行的有六七位修士。路上彼此聊聊天,分享了一下出门前带的食物,要哭的感觉也就消失了。到了修院之后,神父们带着我们出去逛逛,看需要办些什么。我们走进了一家面馆(因为是山西人,走哪儿也认面),每人都点了一碗从来没听过的麻酱面,想来是很新鲜的。
那碗面,我记得清楚,煮好的面上盖了一层芝麻酱和几根黄瓜丝,实在难以下咽,不过好在一顿饭买来了一顿欢笑。可我的心里默默地想了一句“听人们说修道难,这日子就要开始了,面馆且是如此口味,修院又当如何?”
分配好宿舍之后,我们将买好的床铺铺上了。那晚临睡觉前,我想起了家人,脸朝着墙,躺着,悄悄往枕头上落了几滴泪。一个想法划过心头,那就是把修道的过程记录下来,会不会很有趣?于是我拿出了笔记本,开始了人生第一次主动的写日记。
这就是我成为修士的第一天。
现如今,修道已近十载。那些修院里的奇事异闻成了我成人后的所有记忆。看着朋友们在朋友圈炫耀着生活,虽也心生羡慕,可不足以让我离开这个地方;我知道,只有在这里,我的心是平安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追求的是真理,这世上又有什么比真理更有价值呢?

(原载:YOUTH社区

本文标题:助力圣召:一位修士的坦诚分享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