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抗日村庄红格尔图


2006-06-06 09:25:19 作者:曹晋 来源:信德报(第267期)

    红格尔图村原为察哈尔正黄旗牧地,并有蒙古族牧民居住。现属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管辖。村名是根据其地形特点而命名的。红格尔图是蒙古语,汉语意思为小盆地。民国五年(1916年)放垦,民国六年由王、靳、韩、李四户开地建村。不久,从崇礼县西湾子村(今河北)与集宁附近玫瑰营迁来27户,多系教友。1919年,玫瑰营教堂指派兰姓主教到此兴建教堂。建成后,教堂定名为“敬原堂”。
    建堂之后,大量垦荒耕种,外地人纷纷入迁,教友猛增。1925年易世芳出任坐堂神父。当时社会治安混乱,土匪多如牛毛,常到村中抢劫,严重地威胁着教堂与教友的安全。为此易神父联合地方村镇购买枪枝弹药,发展民团,修堡筑垒,使得土匪不敢进村抢劫。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这里的教堂、礼堂、土堡及学校依次完工。堂周聚居189户,连同周边小村,教友逾2000人。教堂所在地有自卫兵30名,炮墩6座,外围复以壕堑。教堂设有小学校,1935年,中共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成员马少波曾担任该校校长。经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很注重体育操练。在社会上也宣讲进步思想,宣传抗日主张,支持群众开展反苛捐杂税斗争。
    1936年,日寇占领察哈尔商都、化德等县,图谋入侵绥远,进而侵占整个华北,便指使汉奸王道一率部3000余人于8月上旬进犯天主教村落红格尔图。广大教友配合中国军队守土抗战,坚决抵抗,王伪非但没有攻进村子,反而大败。王道一败回老营商都,日寇借故将其砍杀。日军虽吃败仗,却野心不死,又指使伪军“大汉义军”司令王英募匪众于11月中旬率部7000在日军的直接指挥下二次向红格尔图进发。由于有了上次守土抗战的经验,易神父更加积极地率领民团配合守军奋勇抵抗,再加上外围达密凌苏龙的蒙古军配合作战,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敌伪死伤众多,日伪依然未能攻进村子。正如时任绥远省主席、晋绥剿匪军总指挥的傅作义先生所云:“敌人兵力当有五千至七千人,而我只有三百人,与之相较,整差几十倍。同时敌方有大炮、飞机助战,而我只有来复枪。苟在当时,如以利害计划,如顾到物条件,那我们决不能胜,红格尔图亦决不能守。但是,结果胜利反属于我。故红格尔图之战,为此次战争最有价值之战争也!”


红格尔图天主堂

    对于红格尔图天主教的发展情况,1937年初,也就是红格尔图守土抗战胜利后,上海《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先生亲自到红格尔图采访后撰文说:“红格尔图村的中心是天主堂,所谓‘中心’有两重意思。就全村的位置而说,天主教堂在村的中心。而此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中心亦在天主堂。天主教在边省的发展,有惊人的成绩。就绥东而论,真正支配社会的力量,不是政府,而是教会。教会的教区,比县治的政治区域来的有效。教会之发展,不是以宗教思想来说服人,而是以教会的力量,站在无依无靠的穷苦人民面前,替他们办理生产、教育、卫生、医药、养老、育幼人生必须的工作。在中国一般政治习惯,只顾官而不顾民的情形下,此种教会成为人民之褓姆。故教会之发展,相反方面显出政治之不健全……天主教之所以能在边地特殊发达,就是因为边地的政府对于人民应作的保育工作做得太少,甚至于只知妨害人民自己的保育工作。天主教会看到了这一点,以教会的力量来代行保育人民的职责。因此,它的力量,现在已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绥东的人民,不是天主教徒者占绝对的少数。好在绥东区的神父完全是中国人,宗教虽有不同,而对国家之爱护则初无二致。”
    遗憾的是红格尔图教堂在战乱中,于1946年被烧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广大教友自筹资金,自投劳力,建起了简易教堂,又有了活动诵经场所。
    红格尔图现属乌盟教区,全村有教友300多位,占全村人口的80%,改革开放以来,红格尔图可谓圣召济济,已有13位神父,6位修女从这里走出,服务在全国各地。

本文标题:抗日村庄红格尔图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