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新冠疫情下的粮食和整体生态危机:圣座介绍多项教会行动


2020-05-17 08:49:58 来源:梵蒂冈新闻网

新冠病毒的全球疫情最初是医疗卫生问题,然后猛烈打破各种平衡,席卷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和环境,诸如:经济、生活模式、粮食安全、研究、政策、人工智能的重要角色等等。圣座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部部长图尔克森枢机5月16日在记者会上首先指出了这一点。他还强调了圣座该部会的使命,以及教宗方济各《愿祢受赞颂》通谕的现实意义。枢机阐明,这道通谕的焦点「原本是受造界的呼声,如今因著疫情,成了人们的呼声。我们必须关注人们的脆弱。三分之一的亡者属于没有任何保障的少数种族、穷人」。他们的呼声理当得到聆听。

为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种种危机,圣座成立了新的委员会。这个新冠疫情委员会分为五个工作小组,涵盖了地方教会、科学研究、讯息传播、外交关系,以及活动经费。在当天的记者会上,圣座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部秘书长迪菲蒙席强调了各种脆弱。他说:「我们的身体和社会都相当脆弱:我们不能继续相信人人无所不能,不受大自然和气候的侵扰。我们在政治和意识型态上很脆弱:全球疫情凸显了我们的思想匮乏,种种危机提前到来,以及医疗设施和预防工作的投资不足。再者,我们的经济也极为脆弱:今天我们重新发现,健康和团结乃是我们经济不可或缺的条件与支柱。」

接著,迪菲蒙席提出三大当务之急,以免任何人遭到遗忘,并展现出「我们同属唯一的人类大家庭」。这位秘书长指出,「第一、要分享挽救人命的方法,不带任何歧视;第二、要扩大联合援助的项目,救助困境中的国家和地方团体;第三、在这充满恐惧、利益冲突的背景下,要分辨我们渴望落实哪些经济模型」。教会的挑战在于陪伴那些有需要的人,「把恐惧化为希望和友爱」。

此外,圣座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部秘书长也介绍了亚马逊地区的特殊处境:当地有33个民族受到新冠疫情的打击。这位蒙席解释说:「对穷人的关注绝非理论。藉著行动和省思,我们要对巴西和所有负有责任的国家施加压力。教会的使命在于不断地发出讯息,为最穷困的人及他们的苦难发声。此时此刻,政策和各国关系必须改过迁善。」

为此,迪菲蒙席表示,教会的首要之务是「聆听及陪伴受苦的人」,同时也要「对危机中医疗卫生、生态、经济、社会层面之间的关系加以省思」。教会要「支持各种照料大自然、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新选项」,并且「提供希望」,因为「耶稣基督向我们展现出,生命比死亡更强而有力」。

圣座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部副秘书长赞皮尼神父也在记者会上发言,论及新冠疫情下的粮食危机。他指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数据显示,3.7亿名儿童由于学校关门的缘故,恐怕会失去学校提供的午餐,而气候问题持续扰乱著粮食和农业生产。无论如何,改弦易辙是可能的。赞皮尼神父说:「诚如《愿祢受赞颂》通谕提醒我们的,现在是全球深入进行生态皈依的时刻。它能激发我们更大的创意和热情。」

关于粮食问题,世界层级所能采取的对策有:不疯狂抢购可取得的资源,以及支持应对气候紧急危难的政策。在个别公民的行动方面,赞皮尼神父建议「开始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摄取当季的食物,避免选购那些生产过程会造成高度污染的产品。新冠疫情让人看到,我们的所需没有想像中的多」。

自疫情爆发之初,国际明爱会就站在第一线抗击疫情,加紧采取行动。在教宗方济各的召叫下,国际明爱会正在与圣座促进人类整体发展部密切合作,建立新冠疫情应对基金。在这次的记者会上,国际明爱会秘书长磊思‧若望也出席发言。

他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接获了32个项目的计划书,14个项目早已核准并拨款。其它获准的项目将要等到进一步的捐赠,才会提拨经费。因著这些项目,许多家庭受到援助,领取基本粮食、清洁用品、肥皂、尿布等物品,代缴房租的现金,以及其它迫切的生活必需品。另外,提高民众意识也是防治病毒的一项关键行动。明爱会为高风险的群体提供有关疫情的可靠消息,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通过新冠疫情应对基金,国际明爱会正在14个国家内援助780多万人。受助者所在的国家包括:厄瓜多尔、印度、巴勒斯坦、孟加拉国、黎巴嫩和布基纳法索。除了新冠疫情应对基金以外,明爱会大家庭内部也启动了互助机制。某些国家的明爱会为其它国家的明爱会和地方合作伙伴提供支援,惠及190万人,在世界各地的援助项目经费超过9百万欧元。

国际明爱会秘书长最后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强调全人类必须团结一心,应对当前疫情的悲惨处境。他提出三大请求,说:「第一、撤销对伊朗、黎巴嫩、叙利亚、利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制裁,以确保受灾的百姓得到援助,以及明爱会能透过教会持续履行使命,支持穷人和最脆弱的人;第二、取消最穷困国家的债务,或至少免除2020年债务的利息;第三、国际社会要援助最有需要的国家,而不挟带其它任何目的。」


本文标题:新冠疫情下的粮食和整体生态危机:圣座介绍多项教会行动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