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美丽人生》
2006-04-11 09:09:21 作者:吴明 来源:信德报(第262期)
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贝多·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黑色喜剧片《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故事写1939年春天,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欧洲大地,快乐的犹太小伙子基多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全然不顾当时法西斯的高压统治,来到了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镇。不久,一位年轻女子黛丽闯进了他的生活,黛丽是镇里的小学教师,她的未婚夫是当地的一个纳粹走狗。基多发现黛丽就是他心中的公主,于是他用尽浑身解数,凭着超人的幽默感和机智勇敢,最终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几年后他们有了儿子可爱的小乔苏,同时基多也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即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一家三口过着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法西斯主义反犹太政策下德军在意大利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基多一家人失散被关入集中营,爸爸基多与刚满五岁的儿子关在一起;妈妈则被关在另一处。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让儿子的童年只有美好的回忆,在残酷无比的集中营里,爸爸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儿子仍保有童年的快乐与天真。基多瞒着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一个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如果小乔苏表现好的话便可以赢得一份最棒的生日礼物。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
到了最后,爸爸仍然死于纳粹的枪下!儿子回到了妈妈身边,催人泪下。影片导演坚守“生命是美丽的”原则,表现了一个父亲坦然面对残酷的现实,用一个全世界最美好的“谎言”,为儿子编制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基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时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基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小乔苏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编导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一个如此感人的故事不仅没有削弱电影的思想性,恰恰相反,表现出了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在狱中不仅仅是为了儿子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力量也来自于基多自己的内心透露给观众的哲学: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热爱生活的人们。在集中营那么让人恐怖绝望的环境里,基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基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影片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直接展示集中营的残暴和血腥,而是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这也是最令人动容之处。这位慈父身上折射出的光辉能把地狱照亮,使所有人感到生命的美丽。
罗贝多·贝尼尼在影片中所诠释的基多(Guido),我们在他身上看不到可悲的一面,他用最直接的方法表达情感,不会因为穷而自卑,不会害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简单和纯真的感情,总能引人会心一笑。而在集中营中,他知道自己没有力量去对抗所有的不公平,但他又总有办法从中取乐,他的一切行动都向着光明面,世界在他的眼中就如同童话一般,而观众也向往这个童话世界,我们在真实中挣扎,现实是残酷的,其实只要眼睛一变,就能看到我们的童话世界。
故事写1939年春天,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欧洲大地,快乐的犹太小伙子基多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全然不顾当时法西斯的高压统治,来到了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镇。不久,一位年轻女子黛丽闯进了他的生活,黛丽是镇里的小学教师,她的未婚夫是当地的一个纳粹走狗。基多发现黛丽就是他心中的公主,于是他用尽浑身解数,凭着超人的幽默感和机智勇敢,最终赢得了姑娘的爱情。几年后他们有了儿子可爱的小乔苏,同时基多也实现了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即拥有一家自己的书店,一家三口过着祥和安宁的幸福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法西斯主义反犹太政策下德军在意大利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基多一家人失散被关入集中营,爸爸基多与刚满五岁的儿子关在一起;妈妈则被关在另一处。为了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免遭罪恶的践踏,让儿子的童年只有美好的回忆,在残酷无比的集中营里,爸爸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儿子仍保有童年的快乐与天真。基多瞒着儿子说集中营只是一个为他即将到来的生日而准备的游戏,规则是不吵闹不吃零食,这里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如果小乔苏表现好的话便可以赢得一份最棒的生日礼物。儿子信以为真,虽然在集中营里父子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每次基多都用美丽的谎言哄着儿子继续玩这场游戏。
到了最后,爸爸仍然死于纳粹的枪下!儿子回到了妈妈身边,催人泪下。影片导演坚守“生命是美丽的”原则,表现了一个父亲坦然面对残酷的现实,用一个全世界最美好的“谎言”,为儿子编制了一个快乐的童年。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基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时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基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小乔苏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编导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一个如此感人的故事不仅没有削弱电影的思想性,恰恰相反,表现出了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基多在狱中不仅仅是为了儿子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力量也来自于基多自己的内心透露给观众的哲学: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终将属于热爱生活的人们。在集中营那么让人恐怖绝望的环境里,基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基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影片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直接展示集中营的残暴和血腥,而是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这也是最令人动容之处。这位慈父身上折射出的光辉能把地狱照亮,使所有人感到生命的美丽。
罗贝多·贝尼尼在影片中所诠释的基多(Guido),我们在他身上看不到可悲的一面,他用最直接的方法表达情感,不会因为穷而自卑,不会害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简单和纯真的感情,总能引人会心一笑。而在集中营中,他知道自己没有力量去对抗所有的不公平,但他又总有办法从中取乐,他的一切行动都向着光明面,世界在他的眼中就如同童话一般,而观众也向往这个童话世界,我们在真实中挣扎,现实是残酷的,其实只要眼睛一变,就能看到我们的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