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迷一样的生命


2006-03-22 07:56:55 作者:寒竹 来源:信德报(第259期)

    古老的生命如同一件不同寻常的礼物,又仿佛一个匪夷所思的谜。
    这个谜不仅仅包含人从何来、死向何往的重大问题,而且还包含着生命之所在,存在过程中生发的心理意识以及种种主观、客观认识到判断的精神迁徙之谜。
    之所以每一代人都在竭尽全力地述说着谜底,负有天职一般地试图用艺术、哲学、神学、科学等等不同层面的语言,从生命的整体探测到局部,又从局部回归到整体;从表象到本质不同的观察角度,融合着个人的体验;从遥远到毗邻,从毗邻到遥远,动静交织地述说着。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才智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也渗透着生命之谜不可解说的动人魅力与深邃的价值。
    克尔凯戈尔先生就有著名的人生三阶段的说法,将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
    冯友兰先生也做过类似如是说,曾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无论怎样描绘和划分的阶段,他们的段落大意都直指人生的上升,犹如生命走向完美的阶梯。然而人生之中常常要经历这几个阶段相互交融着,重叠出现的过程。上升到道德阶段一样可能存留审美的元素,上升到宗教阶段不一定完全抛却审美与道德。
    而当人们身处宗教或天地境界又以怎样的态度解读生命的奥秘呢?
    俞平伯先生则用一句话“人生不过如此”来概括,他认为解生命之谜首先面对“自己的生命与生活有一种不必客气的态度”。
    以一种“不必客气的态度”,“认识你自己”。这位曾说“认识你自己”的苏格拉底先生,这位早于耶稣基督的先哲智者,他的“认识你自己”的思想不单单体现着做人的基本原则,极富基督色调,而且是解开生命之谜的前提。充分地认识自我,意识到孤独的自我仿佛漂流在人世间的一粒卑弱微尘,如此才能仰望上天,寻求生命的谜。
    这个谜与谜底充满着灵性,因为人的生命充满着灵性,而这个谜底就是生命的价值及意义之所在。
    那么,人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什么呢?
    “ 人哪,你要记住,你原来是灰土,将来仍要归于灰土。”
    这个墓志铭一般低沉的句子源于天主教会早期公开忏悔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中,忏悔者为表示哀赎自己罪过,将祝福过的灰洒在头上、身上, 做为每一个自省而自醒的四旬期的始端,这样的一个仪式就充分体现深刻的剖析与自识:无论在遥远的过去和未来,人的本性以及欲情所能表现的自私、恨、爱、狡猾、伶俐、懦弱、善变、骄傲、痴、钝、天才……种种特长演绎出来的一切所能演绎出来的。而另一方面又可以认识到:水有源,木有本,人生如白驹过隙,人生无常的黯淡荒凉,终不过一撮灰土。
    进而可以继续领悟到,灰土也可以是一片精神的土壤。
    因为,耶稣负载着爱来过这个世界,他是神之子,也是人生最高的导师,他告诉做为神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人类,他是道路、真理及生命。又因着基督之死,启示人们何为生何为死。使我们面对“生”,宁静沉思,反躬自省,静观中,与永恒宁静的神性深深契合在一起。融于生命幸福的源泉;面对“死”,使跟随他的人,当做为对上主虔敬的孩子归于上主永恒慈怀的时候,使灰以外曾经的纯洁严肃的生活在主内获得永存的生命意义。
    唯有生命才能讲述生命。有了如此认识,才能使一个人的心情与生活天随人愿般的平平静静,即使想起惆怅的死亡在将来的某个地方等待着,心情也是自然平静喜悦的。
    因为我们无法漠视生命之谜,我们内心最深处埋藏着生命的谜底———有关人与世界的最终意义: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将被永远珍存并与生命同在,而残枯的一切必将化为死灰,与死亡同葬。
    这意味着,当尘世轻叩生命之门,这种对生命的期待与渴望将所有的人联合起来,步入和平、自由、正义、欢乐的神之国度的时候,新生命奥妙的杯盏将饱饫所有渴求生命的人。

本文标题:迷一样的生命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