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位香港修女及其修会与一个地方修会的美丽故事(下)


2018-01-15 10:25:24 作者:张若翰 来源:《信德报》2018年1月8日,2期(总第752期)

九、老院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并激励我们前行
    从一踏入邢台威县赵庄修会的大门,袁引修女就把全部身心扑在了赵庄炼灵中保圣母会修女们身上。在无私奉献的同时,袁引修女就为年轻的修女作出了美好见证,堪称楷模、师表。十年中,她每次来,从不接受特殊照顾。唯一特殊的是她早起晚睡,进堂多,祈祷时间多。她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及虔诚热心的榜样是赵庄修女们的共同记忆。
   担任过两任会长(2005.08—2008.08.;2016.08—)的郁春景修女清楚地记得:“袁修女是1994年1月17日到赵庄的。第二天她就开始分别见我们及谈话。四天后,她见我,当时她的手因为北方乡下寒冷干燥的气候已经被冻裂了。目睹此情此景,我们都很心疼她。她却说:‘我喜欢北方!你们看,连我的肉都想看看北方的样子,所以皮肤就裂开了。’ 我在袁修女身上看到了修道人的喜乐、牺牲、奉献的精神。这么多年来,袁修女的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修道人选择了奉献生活,就不能因为环境和困难而愁眉苦脸地生活。我们要像袁修女那样无论环境如何,都要快乐地度奉献生活。”

 

 
郁春景修女在香港探望朱兆娟和袁引修女

   前任会长修女(2008-2016)张书芬修女回忆:“当年我们吃什么,袁修女就吃什么。当时我们吃得很简单,早餐就是小米粥、馒头和咸菜。开始我们给她加个鸡蛋或加个菜,她绝对不会自己吃,也坚决不接受特殊照顾。她每次把鸡蛋或菜就放在那里,坚持和我们大家吃一样的。后来,我们就无法再给她加鸡蛋或加菜了。同时,我们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无论多么脏、多么累的活,只要是我们修女做的,她从不嫌脏嫌累,一定和我们一起做。其实,最为袁修女及其姊妹们比较困难的事就属挤车了。港台来的修女们不习惯挤车,更不会去抢占座位。虽然袁修女愿意和我们一起挤公交车、火车,但每次都是我们先挤上车,从窗户接过她的包裹,再从门口把她拽上车来…… 就这样她和我们同吃、同工作、同行了十年。她的无私奉献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终身效法及学习。”
    初学导师张稳双修女也有同样的记忆:“袁修女从来到我们修会后就和修女们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生活。虽然她当时七十多岁了,还和年轻修女们一起拉车、铺路、抬粪、垒墙头、挖坑,没有一件事不和我们一起干。同时,无论多么忙,多么累,她从来没落下祈祷。我经常看到她一个人在圣堂里祈祷、默想。一次她和我分享:‘不管多苦,不管多累,我们的奉献生活不能离开天主。’”

 


    来自重庆的陈碧容修女也谈到:“袁修女的生活表样堪为我们修道人的师表。每天她是最晚一个睡觉的,又是最早一个起床进堂的。她善解人意,对我帮助很大。我是1994年4月从西南地区来北方入会,她比我早到赵庄几个月。当时修会规定一个礼拜只能洗一次头和一次脚。我来自西南地区,习惯了每日洗头、洗脚,若每天不洗脚、不洗头实在难以适应。为此,我就去找袁修女。她非常开放地答复我:‘洗头、洗脚按照你身体的需要去洗就行了。’她的确深爱我们修会和修女们,我们都习惯叫她老院长,她实在堪当。如果说侯主教是我们修会的第一位母亲,那么,袁引修女就是我们的我们修会的第二位母亲。”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袁引修女(二排左四)、朱兆娟修女(左五)、邢台张保禄神父(右五)及时任院长冯兰双修女(右四)与初愿修女、初学和望会生在一起。

    因担任过两任院长,冯兰双修女与袁引修女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合作也最多。当听到袁修女去世的消息时,冯修女悲痛之余,深情忆起以前与老院长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年袁修女来到我们修会,人地生疏,天气寒冷,还有生活的不适,但她没有半点抱怨,抱着入乡随俗的心态,吃、喝、住、行、工作都跟我们一样,没有例外。她事事走在我们前面,是我和姐妹们修道生活的楷模。她以赵庄修会为家,事事为我们着想。每次往返香港和赵庄,她都是满载而来,空手而归。每次我们去堂区服务或外出回来晚了,她在家会一直等着我们。直到我们一个个地平安回来了,她才能安心地去休息。老院长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并激励我们前行。”
    据多次去香港看望过老院长的王花蕊修女回忆:“1995年我刚入会时,李文菊修女告诉我,老院长可厉害了。我一见袁修女时,就一直冲她笑。她便鼓励我说:‘你的笑容那么好!这是天主赏赐你的礼物,你要把你的微笑和喜乐带给你身边的所有人。’ 我至今没忘袁修女的鼓励教导,一直努力把微笑、喜乐带给周围的人。”
    如今在老人院服务的王修女始终记得:“袁修女常常要求我们不要忘记身边有需要的社会边缘人士。当时只要听说了有急需的个人和家庭,她都会伸手相助,想方设法去帮忙。记得我们每次徒步去魏村朝圣之后,她都会带我们去穷人家慰问。今天,我们修会在两家老人院服务,尤其服务那些孤寡和无家可归的老人,都有老院长的言传身教影响。她也激励我们今天的服务和奉献生活 ”

十、一位奉献者的楷模
    在华北乡下的服务,袁引修女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气候差异及社会环境不同等方面的困难,还有文化、理念、代沟带来的挑战,为磨合和适应,她和年轻的修女们一样经受了痛苦考验,她甚至也有过放弃不来的念头。
   “袁修女来后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理念,比如头一年准备来年的预算、计划。当时,我们理解和接受得很慢,有时还有消极回应,这一度让袁修女费心、伤心。”一位赵庄的修女回忆说。遇到这样的挫折挑战时,袁修女有过犹豫,想过放弃。她曾和时任邢台教区署理的马英林神父分享,讨论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留下来。马神父鼓励袁修女要坚持,不要放弃。
   “袁修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恒常的忍耐,克服了来自地域和生活条件的差异,文化和年龄的差异,无怨无悔地坚守,付出全部的情感与生命!诠释了当代的宗徒精神。其经历是大陆教会复兴历程中,难得的活生生的时代见证。她对信仰与使命的坚定,勇于牺牲的大爱,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如今的云南昆明教区马英林主教这样回忆。袁引修女在赵庄服务的初期,马主教曾先后担任邢台教区侯进德主教的秘书和教区负责人(1994—1998)。
    晚年的袁修女在病床上受过不少苦,但她都默默地承受了,并作了美好见证。
    2011年7月,袁引修女和朱兆娟修女因健康原因一起入住香港上水圣若瑟安老院。同年,两位天佑小学的校友陈碧瑶女士和高兰英女士一起结伴去上水探望两位恩师。当年92岁高龄的朱修女和87岁的袁修女穿戴整齐地接待她们。
    多次探望过袁引修女的王花蕊修女说:“晚年袁修女有些失智了,但上水圣若瑟安老院的员工们都说,她是一位最像修女的人。每次吃饭时,她仍然很端庄,穿着修女的裙子,吃完饭还不忘把椅子放到桌子下面,再轻轻转身回到房间。这些正是昔日她在赵庄教过我们的。她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奉献生活的原则,是我们度奉献生活者的楷模。” 
    袁修女去世后,邢台赵庄的修女们在怀念老院长的同时,纷纷表示要步武前辈修女的芳踪,学习其奉献精神,善度奉献生活。


2001年1月13日在威县赵庄,袁修女接待来访的沈阳圣母圣心会会长佳林修女等一行十多位终身愿修女

十一、她们的信德和慷慨最值得我们效法学习
    “1992年通过协助侯进德主教及赵庄修会的修女联系香港拯望会的修女,让我有机会认识了朱兆娟修女和袁引修女,并使我们成为了好朋友。我从两位修女身上看到了她们的信德和她们对天主的慷慨回应。” 目前移居加拿大的杨祖媛老师通过微信这样留言:
    “我清晰地记得25年前朱修女对我说:‘我们会特别为这件事祈祷,尽快跟总会长商量,听听她们的意见和想法,一有消息就立刻通知你。’ 几天后,朱修女约我见面,告诉我:‘总会长很高兴!认为这是天主给我们一个新的方式在中国继续我们会祖的神恩使命的机会。她因此鼓励和支持我们要积极回应天主的带领。不过,在人选方面只能由香港和台湾团体负责。’ 朱修女解释,在香港的拯望会两个小团体共有七八个人。台湾团体人数也不多,而且当时从台湾去大陆也没香港方便。即使人少、年龄偏高,但她们还是不顾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邀请、挑战。”
    对此,杨祖媛女士不无感慨道:“我觉得拯望会修女们就是福音中耶稣所称赞的那个穷寡妇: 在自己的不足中,投上了她生活的全部。(谷12:41-44)她们的信德和慷慨,难道不是今天最值得我们效法跟学习的吗?”

十二、新的桥梁——“冀望团体”
    因着袁引修女的多年培育和在香港与大陆的爱心服务,她的一些学生曾多次到河北探访炼灵中保圣母会的修女们。为在香港和大陆之间延续拯望会修女们的爱心行动,袁引修女入住老人院后,她的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冀望团体”善会,旨在继续关注、关心和支持地方教会。“‘冀’代表河北,‘望’代表拯望会。虽然袁修女走了,朱修女走了,拯望会的修女们离开了香港,但我们这些同学希望通过一个新的桥梁——‘冀望团体’,来继续香港和大陆两地的爱心互动,继续传递拯望会修女们的大爱,继续袁修女未竟的爱心事业。”该慈善团体的发起人之一周路易斯这样解释。


袁引修女病重期间,其学生经常去探视。图为周路易斯握着袁修女的手,答应袁修女,将继续关心赵庄修会。

    这个自发成立的平信徒团体,可谓拯望会修女们播下的一粒种子的新成果。的确,“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才会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同样,我们还要像拯望会修女们那样,拥有圣保禄的信德及执着,在全力栽种的同时,依赖上主,配合上主的恩宠:“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生长的,却是天主。”(格前3:6)

2018年1月15日,“信德”5版,第3期(总第753期)

…… …… …… …… …… …… ……

十三、来自香港校友及孩子们的声音

    袁引修女去世后,袁引修女服务过的学校和堂区的师生和神长教友们纷纷悼念。香港《公教报》亦曾刊文回顾修女的奉献生活,深切缅怀。

    香港天佑小学的校友陈碧瑶女士留言:“我是袁引修女和朱兆娟修女的学生,从小就认识,她们谦卑地为主服务,桃李满门。这一刻又再记起两位修女为我们上圣经课和与我们一起念经祈祷的往事。当年朱修女负责上午班,袁修女负责下午班。每天上课前和下课后的集体祈祷她们都必与我们一起。上课时,她们会在走廊巡视我们上课情况。对成绩不理想或行为有问题的学生,她们都会亲自与家长沟通,了解原因,一起面对,所以在放学家长来接学生时,她们最忙。长大后,袁引修女更是我的慕道老师,每周日下午特地为我这个学生讲授道理,为期两年,风雨无阻,使我终生难忘。朱修女年轻时说一口流利的法文,老年时还用法文写日志。朱修女还弹一手好琴,弥撒中她的歌声能绕梁三日。我能够成为她们的学生,是我的骄傲。她们对主的虔诚、对人的真诚与一丝不苟的态度,令我非常敬佩,是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榜样。”

    袁引修女去世后,香港天佑小学的小朋友们纷纷留言,深切追念这位创校修女。

     “感谢你创办了天佑小学,让我在这里读书,相信天主。你还不断传扬福音,我一定会以你为榜样。”

     “祝你早日走进天主的怀抱!希望你默默奉献的精神能够永垂不朽!”

    虽然朱兆娟修女和袁引修女先后走了,但作为学校的创办人,她们始终活在天佑师生们的心目中。修女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激励着孩子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十四、透过信仰及历史巧合看一个国际修会的在华服务

直隶东南代牧区、江南代牧区、威县赵庄、献县张庄、拯望会,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1856年5月30日,罗马教廷将北京教区划分为3个代牧区:直隶北境代牧区、直隶西南代牧区和直隶东南代牧区。前两个教区的主教座堂及主教府分别设在北京和正定府。

    直隶东南代牧区的首任代牧是郎怀仁主教。他在1857年在保定安庄晋牧。他起初把主教府邸设在教友众多的威县赵庄,后因临近的白莲教及匪患骚扰,遂于1861年迁往献县张庄。1864年,郎怀仁主教被调任上海任江南宗座代牧区代牧,他于1867年8月回巴黎期间邀请拯望会修女来华。从此拯望会修女们开始了她们在上海、河北和北京等地的服务。

    历史的巧合是,郎怀仁主教晋牧后最早服务的地方是威县赵庄,他昔日邀请来华服务的拯望会修女们最后在大陆服务的地方也是威县赵庄,而且是在赵庄结束了她们在中国大陆近一个半世纪的开拓、播种、耕耘、服务。

    在历史巧合的背后,有时是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一如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样,他真的无声地死了,看似他失败了,但他却以牺牲救赎了人类。

    从信德的眼光来看,虽然拯望会修女们离开了大陆,但在过往一个多世纪中,作为开拓者、播种者、耕耘者,历代修女们的汗水和付出的心血并没有付之东流,而是以不同方式在继续结出更丰富、美妙的果实。她们的形象和美好见证也留在了像杨绛先生一样的无数中国人民的记忆和心里了。她们耕耘、服务过的地区的神长教友们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她们的精神。
    “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

十五、结语

    从1954年拯望会修女抵达香港开始服务当地社会,1960年修女们为香港社会创办天佑小学,到1980年将天佑小学交给教区,光荣隐退,拯望会修女们与香港同胞、香港社会、香港教会同行了半个多世纪。

   1960年代,校长袁引修女和朱兆娟修女携师生欢迎徐诚斌主教视察天佑小学。

    从1867年拯望会应邀来华服务,到1950年外籍拯望会修女和部分国籍修女相继离开大陆;从1994年拯望会再度低调来国内邢台服务,到2004年袁引修女停止往返香港和大陆,拯望会修女们前后在中国服务了近一个半世纪。


从崇德女中和启明女校到上海市第四中学 校史图

   从晚清时期的经言小学(1867)和之后的崇德女校(1898)到徐汇女子中学(1934)和启明女校(1904)、启明女子中学(1931),再到汇明女子中学(1952.07.)、上海第四女子中学(1952.12.31.)、上海市第四中学(1966);从昔日的晓明女子中学(1871)到上海市第六女子中学(1953)、上海市第六中学(1967)、再到目前的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2003);从印尼南洋女子中(1953)到香港天佑小学(1960),都留下拯望会修女们的足迹及影响。一如启明女校的著名校友,世纪老人杨绛先生(1911.07.17.—2016.05.25.)在晚年也难以忘怀她心目中的姆姆们及其爱的教育。为拯望会而言,无论是外籍姆姆,还是国籍或华裔姆姆,她们一代代人不辞辛劳地慷慨服务,她们为中国社会和教会在教育、慈善及牧灵福传事业上的贡献必将永留史册。


从晓明女子中学到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 校史图

    2017年是拯望会修女们在华服务150周年,也是上海市第四中学建校150周年。10月28日,市四中举办了建校150周年庆典。逐本溯源,作为“开沪上女子教育之先河”的昔日崇德女校和启明女中不得不提。其古老校训、校风在今日继续受到弘扬,正是对传教士——拯望会修女办学的最好纪念及其奉献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教会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贡献的肯定。


四字校训置于上海市第四中学大厅的最醒目处。

    如今​虽然一位传教士走了,但她及其修会的故事的确还没完。无论是她们创办的学校,还是受其影响而自发成立的“希望之友”善会、“冀望团体”,抑或献县圣望会、邢台炼灵中保会,其修会的神恩、使命、精神还在延续着。已经成长起来的年轻修女们、教友们、一代代师生还在继续着袁引姆姆、朱兆娟姆等拯望会修女们未竟的事业及使命。

    愿袁引修女安息!愿袁修女在天上前做我们的主保!


(全文完)

 

 

 

更多照片参见:(下)一位香港修女及其修会与一个地方修会的美丽故事

 

本文标题:一位香港修女及其修会与一个地方修会的美丽故事(下)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