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天主教堂
2017-10-18 10:06:53 作者:图文来源:中国西藏网(有删改) 来源:《信德报》2017年9月10日,33期(总第77期)
很多的人都以为藏族全民信仰的是藏传佛教,其实还有一部分藏族人信仰天主教,而且很多高原上的天主教堂都非常有特色,耶稣像、圣母像与传统的红灯笼和洁白的哈达交相辉映,别具一格。今天,就带你来看一看那些隐藏在大山与草原深处的天主教堂。
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盐井天主堂
教堂院落
当地藏族天主教徒在参与弥撒
盐井天主教堂位于西藏芒康县上盐井,国道214线旁,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186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天主教1865 年传到盐井,至今已超过一个半世纪了。如今上盐井村80%村民信天主教。
据悉,盐井天主教堂吟诵着译成藏文的《圣经》。当地的信徒领洗时以天主教会圣人圣女的名字取名,丧事也按天主教的礼仪举行。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天主堂
小金天主堂
阿坝州小金天主堂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金天主堂于1919年由法国传教士佘廉霭组织兴建,整座教堂用砖、石、木作材料。教堂为中式结构、西式造型。1961年,四川省政府公布小金天主教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四川省政府将达维会师桥和小金天主教堂合并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称“红军懋功会议遗址”。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沙坝天主堂
沙坝天主堂
泸定沙坝天主教堂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东大门——泸定的318国防公路附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35年5月,红军就是以沙坝天主教堂为作战指挥部,飞夺泸定桥。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天主堂
康定天主堂外景
康定天主教堂位于康定城区沿河路,是1997年新建的仿哥特式建筑,是康定地区天主教徒的主要活动场地,有一位康巴藏族的神父。康定地区天主教起源于1852年,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丁盛荣在康定北郊首设教堂传教,原属西藏代牧区。1939年康定教区归属打箭炉代牧区(1946年升格为康定教区)。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磨西天主堂
磨西天主堂
磨西天主教堂始建于1918年,1922年完成神父住房,1926年钟楼、经堂落成。到1950年解放初时,天主教堂置地二、三百亩,,磨西教区有教友四、五百人。
这座教堂最先出自法国传教士之手,但在建筑风格上,它又融入了中国西南部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庙宇的样式,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教堂落成后不久,1935年5月,毛泽东带领红军强渡大渡河前夕,与朱德一起住在磨西的天主教堂里,并召开了磨西会议,确定了红军下一步的战略目标。1950年3月磨西解放,外籍传教士被遣返回国,教堂财产收归政府,天主教活动一度停止。1988年1月,由政府拨款修复磨西天主教堂和神父楼,作为磨西天主教集中活动的定点场所。神父房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县茨中村天主堂
教堂建筑群
教堂内部
茨中教堂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德钦县燕门乡,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茨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光绪十八年(1892年)因严重的宗教冲突被烧毁,后用赔款重建教堂,教址搬到茨中村,于1914年竣工。
教堂包括大门、前院、圣堂、后院、果园、菜园、葡萄园、水田等,主体建筑坐西向东,为中西式结合的建筑。大门砖砌,似牌楼样式,三层,下作通道,上建攒尖顶亭阁,上置十字架。茨中教堂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建筑特点,堂内有天主教绘画和代表着佛教的莲花等元素,屋顶还镶嵌着龙的彩绘。
教堂门口的当地教友
据了解,茨中村历史上有纳西族、藏族。现在几乎都是藏族人。那里除了信仰天主教之外,还有信仰佛教的,并且各有宗教活动场所,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互相帮助,互相通婚,和谐共处。茨中盛产一种指甲盖大小的葡萄,当地人从传教士那里学会的葡萄栽种和酿酒技术承袭至今,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葡萄酒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