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是谁把家变成没有掌声的“德云社”


2017-09-14 11:18:44 作者:玛纳工作室 子默 来源:《信德报》2017年8月20日,30期(总第734期)

    “谁能在我的口上派一个守卫,在我的唇上贴上一张稳妥的封条,免得我因口过而跌倒,因我的唇舌而自取灭亡?”(德22:33)许多男人都有一个迷思,明明娶的是个温柔娴静的女子,婚后几年却变成喋喋不休的“话唠”;孩子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妈妈这么唠叨呢?真恨不得在她的口上贴一张封条,堵住口水滔滔。是啊!到底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看看,这一个个“口技”了得的“单口相声女演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是的,我用了“培养”这个词。因为这些妻子和妈妈们,天生话多的其实非常少见。她们或个性开朗愿意分享,或性格内向缄默寡言,但都不具天赋“乏味语言”之异禀,可以像复读机一样一天重复无数次相同的话语。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有哪些原因,又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首先,关心则乱。
    大多数的女人,在家庭中付出更多。她们通常把生活重心放在家庭中,关心丈夫、孩子、老人,大到信仰、健康、事业、学习、生活,小到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睡,事无巨细皆在她们心头。高度关注,就反复叮嘱,于是重复再重复,开启“复读机”模式。
    对于这种过度的关心与焦虑,建议是“学会在祈祷中交付”。当心中牵挂放不下时,就把这牵挂与担心交给天主。听听圣经中主耶稣关于不要为明天忧虑的教导:“你们仰观天空的飞鸟,它们不播种,也不收获,也不在粮仓里屯积,你们的天父还是养活它们;你们不比它们更贵重吗?”(玛6:26)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其他的就交到天主手中,把家人交付天父的爱中,岂不是最安全的吗?
    其次,“喋喋不休”是“充耳不闻”造成的。
    相声演出中,有捧哏和逗哏两种角色,一来一往,有问有答。即使是单口相声,也需要观众适时的配合,演出才能出效果。而许多女性,在家庭中缺乏这样的配合者。当她们说话,没有人回应,话语从丈夫和孩子的耳畔流过,犹如窗外的汽车喇叭声和街市杂音,被自动屏蔽。没有回应,就需要继续说。继续继续,听的那一方越发感觉不耐烦,这无效的沟通模式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点需要大家一起来反省。活水,必定有进有出才能流动,人与人的沟通也一样。我们可以一天花数小时在网上那些与己无关的讯息与人事中,给别人的朋友圈“秒赞”,却做不到对喊了三遍“吃饭了”“快出来吃饭了”“饭菜凉了快出来吧”的妻子或妈妈回答一句“好的”“听到了”“来了”。其实她们要的不多,真的只需要你认真听她们一会儿就够了。
    我们真的太吝啬了,吝啬到不愿意借我们的耳朵给辛苦一天的家人,哪怕10分钟的有效聆听与回应,哪怕你认为都是废话,也给一个渠道和出口。因为人是有表达需求的,当需求得到缓解或满足,双方的沟通模式就会大大改善。而越是不听、不想听,表达欲望越迫切,因为被“憋死”了。与其一千遍的想象在她嘴上贴封条,不如听她10分钟,认真给出回应,这不但可以增进了解,也能为感情调温。治理洪水,堵截只是暂时之计,疏导才能治本。对于唠叨,此法亦有效。
    第三,言语乏味,絮絮叨叨,是因为生活圈子封闭,自我成长不足。
    有一些女人,婚后就放弃自我成长,放弃朋友来往,把全部的关注都放在丈夫与孩子身上。这样沉重的目光犹如探照灯、显微镜,使家人疲惫。她们不再自我成长,不再学习,不再更新自己。时间一长,自然言语乏味。每天把自己陷在方寸之地,不接受新事物,犹如困兽。丈夫和孩子成为她们最需要的沟通对象,偏偏她们所谈无非是东家长西家短,着实令人困扰。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她们要构建能让自己成长的朋友群体,与外界有良好互动;多祈祷,与天主交谈是汲取智慧最有效的方式;闲暇时多读书,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比如园艺、插花、烘培,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当心灵生机盎然了,生活也会变得生动美好。
    最后,女人们,让我们回到自身灵魂的园地来,我们该谨守口舌,不可任凭不当、不智、不善、不洁的言语在我们的口中肆意奔涌。即使是出于爱与关心的劝导、嘱咐,也不可絮絮叨叨没完没了,那样反而物极必反。
    主耶稣说:“你们祈祷时,不要唠唠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样,因为他们以为只要多言,便可获得垂允。”(玛6:7)祈祷如此,与家人沟通也一样,让语言应成为桥梁,而不是枷锁。
    我们都愿意家庭中流动着爱的光辉,愿意家人间有很好的沟通。家庭中需要“表演者”,也需要“观众”;有“倾诉者”,就需要“聆听者”。让我们自己先成为一个好的交谈对象,好的聆听者。我们可以逗哏,也愿意为别人捧哏,这样的“相声”才会有掌声。

本文标题:是谁把家变成没有掌声的“德云社”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