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启示
2005-11-03 09:27:19 作者:迦南 来源:信德报(第248期)
据新华社9月5日报道,新奥尔良市长纳金5日对媒体说,“卡特里娜”飓风在该市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上万。借助于现代媒体,让我们亲眼目睹了飓风让新奥尔良市在几天中经历的重大变迁,这个曾居住着48万人口,活力四射的城市,几天中几乎空无一人,损失超过了9.11恐怖袭击,惨烈程度并不亚于一场战争。
由此,让我想到了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死亡的28万余人,想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死亡的24万余人。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顷刻化为乌有,在生与死的瞬间,让人们看到了死亡的可怕。
贝多芬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也许,人正是知道了死,才掂出了生的分量。正是死亡把生命逼进了恐惧、不安、悲痛的境地,让人在突然降临的不幸中,想到了人究竟由何处来?往何处去?为何活着?善恶是否有报?是否真像《红楼梦》说的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这些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使人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省,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为了这一次性的机会,许多人在为钱而争、为利而毙的现实中失去清醒;在崇尚金钱、充斥权力的社会中随波逐流;在无比艰难的生活中失去方向。以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占有,殊不知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它不过是上主放到我们手上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从终极的目的来看,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多远,在此意义上说,幸运和不幸几乎落在同一位置上。因为,我们从天灾人祸的无常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还在享受人生,甚至计划并憧憬着或远或近的未来时,就像《圣经》所说,当“人照常吃喝,仍然没有觉察;直到洪水来了,把他们都卷了去;人子的来临,也必要这样。所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在哪一天你们的主人要来。”(玛24:39-42)当我们每天以此作为默想时,我们就会清醒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一个距离,既热爱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
耶稣基督透过十字架的苦难,以崇高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对死亡做了终极性的承担,以自己青春和热血诠释了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经的生命过程。以道成肉身的复活谱写了新生命的乐章,让人从死亡的阴影中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和希望。告诉我们战胜死亡力量的唯一途径,就是跟随基督,活出他的人生,见证他的信仰。只有活着善度生命,死后才能获享永恒的生命。
由此,让我想到了去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中死亡的28万余人,想到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死亡的24万余人。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在顷刻化为乌有,在生与死的瞬间,让人们看到了死亡的可怕。
贝多芬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也许,人正是知道了死,才掂出了生的分量。正是死亡把生命逼进了恐惧、不安、悲痛的境地,让人在突然降临的不幸中,想到了人究竟由何处来?往何处去?为何活着?善恶是否有报?是否真像《红楼梦》说的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这些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使人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省,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
其实,人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真正让人想一辈子,便是一个极简单的命题:只有一个人生。为了这一次性的机会,许多人在为钱而争、为利而毙的现实中失去清醒;在崇尚金钱、充斥权力的社会中随波逐流;在无比艰难的生活中失去方向。以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占有,殊不知人生是占有不了的。它不过是上主放到我们手上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从终极的目的来看,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多远,在此意义上说,幸运和不幸几乎落在同一位置上。因为,我们从天灾人祸的无常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人们还在享受人生,甚至计划并憧憬着或远或近的未来时,就像《圣经》所说,当“人照常吃喝,仍然没有觉察;直到洪水来了,把他们都卷了去;人子的来临,也必要这样。所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在哪一天你们的主人要来。”(玛24:39-42)当我们每天以此作为默想时,我们就会清醒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一个距离,既热爱生命,执着人生,但同时也要像蒙田说的那样,收拾好行装,随时准备和人生告别。
耶稣基督透过十字架的苦难,以崇高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对死亡做了终极性的承担,以自己青春和热血诠释了死亡是每一个人必经的生命过程。以道成肉身的复活谱写了新生命的乐章,让人从死亡的阴影中看到了生命的曙光和希望。告诉我们战胜死亡力量的唯一途径,就是跟随基督,活出他的人生,见证他的信仰。只有活着善度生命,死后才能获享永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