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基督信仰的死亡观(二)


2016-12-01 10:42:05 作者:怡然 来源:《信德报》2016年11月17日,41期(总第699期)

二、旧约的死亡观
    旧约中很少提到有关人死后世界的事情,但这并不意谓着肉体死亡生命即消失。子民对死亡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认识,下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旧约以色列民看来,死亡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死亡就如同生病或者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老化一样正常,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很普通的现象,与其他宗教对死亡的看法一样。他们通常用以表达死亡现象的言语是:“断气而死”(参创25:8,17;35:29;49:33),与祖先同眠(申31:16)等。
    死亡并非是生命的毁灭。旧约以色列民认为,死亡虽然是无法避免的或者是可怕的,但并非是生命的毁灭。他们相信死亡是人“回到亲族那里去”,(创49:29)死者被埋葬后,他的影子却存留在阴府(Sheol),在阴府中没有快乐、没有光明和希望、没有对天主的认识,也听不到赞美天主的声音(咏6:6;30:10;88:12—13;依38:18)、再也不能回来 (约10:21-22)。那是一种似乎被天主遗弃的悲惨生命。
    死亡是罪恶的后果。旧约以色列民相信,天主是生命与死亡的主宰,是他规定了人的寿数(撒上2:6;约4:5),但死亡却不是天主造人计划中的一项, 人是为生命而被造的,死亡是因为人类的原祖父母吃了禁果,违背天主命令的后果。(创2:17)由此,死亡进入了人类生命中,并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这种把死亡看作是罪恶后果的观念与梅瑟法律(托辣)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是对为那些违法的人制定的,它带有惩罚的意味。以民经验到,如果严重违反了梅瑟的法律就难免一死。于是,他们认为死亡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违反了天主的法律。因此,死亡是罪恶的后果。
    死人将来要复活。在旧约末期,以色列民在天主启示之光的照耀下认识到,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结。死亡的进入世界是因为魔鬼的嫉妒,善人死后,天主并不会遗忘他们。(参智3:1-5、依26:9;欧13:14)天主必会救他的灵魂脱离阴府。(咏49:16)默西亚的末世王国来临时,死亡将会永远毁灭,(依25:8)安眠在阴府中的善人要复活进入永生。(达12:2-3;依26:19)

三、新约的死亡观
    新约子民对死亡的认识已经超越了生命与肉身自然消失的死亡,而更深一层地把死亡视作不能得救的状况。正如耶稣所言:“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还是一粒。如果死了,便会结出更多的子粒来。”(若12:24)
    耶稣的宣讲。天国的来临是耶稣宣讲的主题,在他的宣讲中,多数强调的是生命与永生,而对死亡的论述不是太多。在耶稣复活死人时(若11:17-44;路7:11-17;玛9:18-26),我们发现他对死亡有着掌控的能力。他在三次预言自己的死亡时(谷8:31;9:31; 10:34),我们发现,正如他所预言的在他身上实现了。另外,我们在福音书中也发现耶稣把死亡与人类的未来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把一切末世的事件贴在自己身上。(玛24)
    保禄的书信。在圣保禄宗徒的书信中也反映出了“托辣”的色彩,就是在罪恶的背景中去反省死亡的问题。圣保禄宗徒也认为死亡是罪恶的后果。(罗5:12;弗2:15;哥2:13)但是,圣保禄宗徒同时也给我们指出,耶稣基督已经战胜了死亡,靠着他的死而复活,人类的罪恶(即死亡的原因)已经一次而永远地被天主父赦免了。换言之,耶稣借着死亡推翻了人类的死亡,除去了死亡的枷锁。“因为死亡既因一人而来,死者的复活也因一人而来;就如在亚当内,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内,众人都要复活”。(格前15:21-22)圣保禄宗徒还认为,人们借着洗礼可以参与基督的死亡与复活。“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受过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要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如果我们借着同他相似的死亡,已与他结合,也要借着同他相似的复活与他结合……所以,如果我们与基督同死,我们相信也要他同生。”(罗6:4-8)
    若望的传统。在圣若望宗徒的书信中,圣若望宗徒对死亡的看法不同于保禄宗徒,他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来论及死亡的。为圣若望宗徒而言,基督就是生命,信仰基督就能获得真正的生命,而此生命是不会见到死亡的。(若6:51-58)圣若望宗徒说,信仰基督的人将永远不会死亡,即使死了,仍要活着(若1:25-26;6:50;若11:25)因为基督已经出死入生。(若5:24)相反,凡不信的,必会死在他的罪恶中。(若8:24)    (连载二)

本文标题:基督信仰的死亡观(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