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基督信仰的死亡观(一)


2016-11-01 10:10:48 作者:怡然 来源:《信德报》2016年10月20日,38期(总第696期)

    死亡是什么?现代汉语解释,死亡就是失去生命,生命终止;不继续生存;无法存在、不存在。死亡,自古以来始终以它独特的神秘性引人深思。死亡的困扰是任何一个人都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死亡时,我们经常感到无法克服的恐惧。即使活着痛苦,也不敢走向死亡,也许瞬间的死亡比活着的痛苦要少得多,可人越接近死亡,就越贪恋生命,害怕死亡,人类无法控制贪生的心态。但是,在基督信仰看来,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生命的一种转变;死亡不是生命的消失,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由此,让人发现死亡不仅不是一个难以接受、让人禁忌、令人恐惧的事情,而且,死亡在人生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对死亡的认识
    死亡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死亡观是入世的,它主张通过立功、立德来超越死亡。道家的死亡观是出世的,它主张顺应天理和自然之道,既不悦生,也不恶死。佛教的死亡观是抑我的,它主张战胜自己肉体的欲望来享受来世的快乐。
    尽管如此,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民间对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再加上亲历临死者的痛苦神态及死后的“狰狞”面目,人们总是对死亡充满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死是让人很头痛的一个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反映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普遍的死亡观,就是更喜欢谈生,更加关注现世,不言死亡,回避死亡,忌讳死亡。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中,死亡成为人们的禁忌。道家渴望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称人死为“仙逝、仙游、蝉蜕、蜕化、羽化、骑鹤、化鹤”。佛教称人死为“归寂、归西、归真、圆寂、坐化、涅槃”。皇帝死亡称谓“暴崩、崩驾、崩逝、崩殂、宾空、宾天、大违、大行、大忧、登假、驾崩、宫车宴驾、弃朝、弃群臣、弃天下、千秋、千秋万古、千秋万岁、千秋万世、山陵崩、上宾、上仙、升遐、升驭、晚驾、晏驾、宴归、铸鼎”。一般百姓死亡成为“归土、归山、进土、就木、埋玉、入地、入土、填沟壑、行将就木、宿草、掩泉”等。这些死亡委婉语,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但历史上对死亡的避讳对现代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在现代社会中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反映出来。人对死亡问题回避,就自然影响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死亡尽管在我们的许多文化中被视作一个禁忌。但死亡是世界上最终属于我们的东西,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所有的事业、理想、情感,我们所有在世间忙碌的事情,所有的“沉沦”,在潜意识中,都是为了避免死亡。但事实是灵丹妙药也无法让任何人摆脱死亡。人只是世界上的一个寄居者,一个旅客。休斯顿·史密斯在《人的宗教》中说:“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不要在上面建房子!”智慧的人只会从桥上走过,不会从桥上往下走,表达了宗教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面对死亡,圣经又是怎样的教导,对基督徒又有什么意义呢?          (连载一)

本文标题:基督信仰的死亡观(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