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朝圣的遐想
2016-09-22 11:21:49 作者:张公显 来源:《信德报》2016年8月18日,30期(总第688期)
因着慈悲禧年的劝谕,外出朝圣的团体明显多于往年。除了去各教区开启圣门的圣堂圣地之外,也有不少团队远赴欧洲或耶稣生活过的以色列等地朝圣。足以说明广大教友积极响应教会号召,以实际行动更新自己,强化信仰和教会秉承的来自天父的慈悲面容与慈悲精神。
毋庸置疑,朝圣者在通过对圣堂圣地身临其境、耳闻目睹、零距离的接触之后,自然会激发更进一步热爱天主、改变自己、效法基督、切望参与救赎工程的炽烈心愿与情愫,如果真的能够持之以恒,将这些美好愿想变成实际行动、常行不辍,教会所倡导的福传工作必会欣欣向荣一日千里,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我们在朝圣过程中是否具有以上所说的美好初衷和明显效果?恐怕存在一定的差距。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由于目所能及的皆是“新的”环境与风貌,心情自然也会被沿途的山水风景所吸引、被从未见过的高大雄伟圣堂建筑所震撼,注意力随之也会不由自主地分散在周围的景物上,因此也就忽略了内在的感触。更有甚者,一开始便潜藏着“旅游”的心态,听任动机不纯的“副目的”喧宾夺主而冲淡“更亲近耶稣”的最终目的。
正像若望福音所记述的当时群众:“不单是为了拜望耶稣,也是为了看看被耶稣复活的拉匝禄。”(若12:9)如此现象的事例很多:有人进了圣堂不念朝拜圣堂的经文只是东张西望;有人不拜苦路直登山峰;有的途中并不诵经默想只是随心谈笑;有的人镜头只是对着秀丽风景……面对别人的祈祷和悔罪而无动于衷。正因为不少人在朝圣时“心不在焉”“背离主题”,所以《师主篇》的作者才发出了感叹:“常常朝圣的人,很少有成圣的”(师主篇卷一第23章第4节)。
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朝圣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在对圣堂、圣地、圣人的朝拜、敬仰以及耳闻目睹的接触中受到感染、激励、鼓舞和改变,向那些“优秀人物”学习。整个朝圣和拜苦路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要深刻默想耶稣的苦难和救赎,并激起自己对罪的憎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将荣主救灵、尽力福传放在生活首位,且该持之以恒的坚持。如此才能使日益频繁的朝圣活动获得更大更多的神益。
美中不足的是一些教友在朝圣后的改变不多、进步不大,甚或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故我,不冷不热,照例很少进堂,很少祈祷,很少参与弥撒,很少学习圣经、钻研教理;有的虽然有所变化,也能坚持一阵子“热度”,但随着时日的推移便慢慢“降温”,如果我们不能改变,那么,朝圣也就成了纯粹的旅游。
不少人虽然到过耶稣基督诞生、讲道、受苦、被钉的“现场”,也用手触摸过那些遗址遗物,但是否真正促进了自己心灵的变化,痛改前非,更新了自己?究竟距离耶稣的神贫、谦卑、质朴、爱人如己还有多远?如何才能让千里迢迢的朝圣之举不虚此行?值得我们深思细想……
那些没有条件外出远行朝圣的人,也该善用自己所有能够参与的感恩圣祭的机会,做心灵的朝圣,与天父亲密接触、紧密结合、神交密谈、畅述心曲,自然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朝圣效果。
曾有一位神父说:“朝圣就是不断地朝着圣德的方向迈进,不断地争取成圣。”由此推理,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处境、任何时刻都可“朝圣”,都可具有成圣的向往及迫切愿望,在不断地发现失误及纠正、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尽力学习仿效历代诸圣,尽力追随、效法并日益相似救主耶稣,那也就是“名副其实”的朝圣。
事实上,心灵的净化与圣化,并不在于“博闻广见”而在于“行动兑现”;不在于知道多少、懂得多少、去过多少地方、见过多少圣堂,更在于自己实践了多少,改变了多少,是否真正活出了耶稣基督的超性圣爱,真正具备了耶稣基督牺牲自我舍己为人的十字架救赎精神,真正参与了耶稣基督除免世罪的救赎工程。
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连续不断的朝圣之旅,在不断地悔改更新中永远朝着真善美圣奋勉,最终达致身心灵及神形生命的圣化,这也正是我们灵修生活及信望爱敬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