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三日庆典:这三日改变了世界


2016-04-22 14:34:30 作者:张维明 译 来源:《信德报》2016年3月24日,12期(总第670期)

    从圣周四最后晚餐弥撒直到复活主日的傍晚,这些礼仪被称作三日庆典。在这几天里我们分享天父之爱的奥秘和威力,这一大爱是透过圣子耶稣所受之苦难而实施的。不要把这些天的礼仪分隔起来看待,而是把整个礼仪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纪念,我们从中与耶稣相遇并紧紧地跟随他。

圣周四(建立圣体日)
    耶稣进入了耶路撒冷城之后,吩咐宗徒们去准备逾越节的晚餐。就是在这最后的晚餐上,为我们建立了圣体圣事:让我们领受他的圣体圣血,以此参与他的牺牲。这是天主与他的子民所建立的新的盟约。圣周四的礼仪聚焦这一事实,号召我们敞开胸怀,不仅要领受耶稣牺牲的大爱,还要将这种大爱分享给别人。
圣化圣油弥撒
    圣周四的礼仪以教区举行圣化圣油弥撒开始。在弥撒中,教区的所有神父和教区主教一起,更新他们献身圣职的决心。并由主教祝圣三种不同的圣油,分发给各本堂神父。圣油用于领洗、坚振和圣秩圣事。油在古代是强身、治愈和准备的象征,傅油是天主圣神助佑我们的一个标记。
濯足礼
    晚间弥撒礼仪中包括一项濯足礼。濯足礼是执行耶稣给宗徒们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若13:34)耶稣亲自为宗徒们逐个洗足就是强大的爱的标记。
    圣周四礼仪的最后部分是列队行进,将保留的圣体护送到偏祭台上供奉,要求我们要像当时的宗徒那样,在漫长的黑夜里朝拜圣体,陪伴耶稣,警醒地祈祷。

圣周五(耶稣受难日)
    自教会最初几个世纪以来,耶稣的受难和圣死一直是基督徒们热心祈祷的中心;今天我们要“死于自己”,以便同耶稣一起复活。
“黑暗笼罩了大地”
    我们要把正午和下午三点钟之间的时间用于祈祷,特别是要拜苦路,这是将自己加入耶稣苦难的很好的方式。在世界的不少地区,人们甚至在户外再现耶稣受难的情形。许多人则在正午和三点钟之间采用完全沉默的方式。我们的身体也加入耶稣受难日的祈祷:恪守大小斋,即在这一天按教规禁食和不吃肉类食物。
    这一天不举行弥撒,而是在正午和三点钟之间或者晚间举行礼仪,恭诵耶稣基督受难始末。我们也为教会和世界的需要而祈祷和代祷,随后是敬拜和亲吻十字架,并领受圣周四保留下来的圣体。

圣周六(望复活)
“他下降阴府”

    圣周六是教会纪念那些诚信妇女们的日子,那时,她们以爱心和祈祷走近耶稣的坟墓。这是一个静默的日子,此时我们要敞开自己的胸怀,增进信德和耐心。
    复活节前夕弥撒是一非常宝贵的时刻,此时我们被吸引到复活的耶稣面前,他永远地战胜了罪恶和死亡,他的胜利也是我们的胜利。复活节前夕弥撒在黑暗中开始,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罪恶和死亡的冷漠。然后,用火种点燃一支蜡烛——早在第四世纪圣奥斯定将其称为复活蜡,又称五伤蜡。在这烛光下,神父、执事和其他神职人员集中注意力,咏唱复活颂:“请欢欣踊跃……”在此刻,天主要把死亡转变成生命。
    我们在半黑暗中聆听读经——读经可以多达九个,但至少要有五个读经,追溯救恩史:自创世到人类堕落、罪恶的悲剧影响、天主向人类伸出手臂怜悯人类,救恩的顶峰是耶稣战胜死亡。在宣读圣保禄致罗马人书第六章有关洗礼的强大语句之前,咏唱光荣颂,此时圣堂灯火齐明,向我们显示极生动的光明象征,光明通过耶稣充满了我们的生命。
    从古以来,复活节前夕是传统的、最适于新的基督徒受洗的时刻,接受新成员与教会完全地共融。当新基督徒兴高采烈地与耶稣结合时,我们也同样加入到这快乐的奥秘之中,充满了圣宠并认识到,由于复活的耶稣,罪恶和死亡再没有威力控制我们。
“他们回来预备了香料和香膏”
    我们在四旬期内守了斋戒;在圣周六我们则准备宴席。天主教自古以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习俗,要在圣周六为复活节祝圣食物。

复活节主日
    这是凯旋的一天,开始了复活的生命。我们在四旬期和圣周一直在准备这一天的到来。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曾努力接近天主,摈弃自己的罪恶,现在在这晨曦中,我们能看清耶稣慈爱的圣容,感受到他赐给我们的恩宠。当我们聆听读经后,我们协同所有的、过去和现在的基督徒,高唱“阿肋路亚!”因为我们在圣周内已进入了耶稣的苦难,现在“阿肋路亚”在我们心中激荡;因为我们曾面对耶稣的苦难,现在我们则要分享他的喜悦。这种欢悦要持续五十天——从复活节主日到圣神降临——教会称这段时间为复活期。
    如果在四旬期和圣周我们同耶稣结合,一起经历了他的受难和死亡,那么,今天所传达的讯息则是真正的欢呼雀跃,我们要大声疾呼:基督复活了!阿肋路亚!

本文标题:三日庆典:这三日改变了世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