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福传的马润民老师
2015-03-11 11:51:00 作者:恒毅 来源:《信德报》2015年3月5日,9期(总第619期)
在陕西三原、周至两个教区的几十个乐队中,只要一提起马润民老师,大家除了津津乐道之外,无不佩服马老师那高深的乐理知识、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严格的培训方法。凡经他培育的乐队演奏水平都不亚于专业乐队,因此常被教友誉为“马家军”。
一、建立乐队
现年91岁高龄的马润民老师原籍陕西乾县马连,曾进过修院。1957年进入兰州“西北音乐学院”管乐系学习,毕业后在甘肃定宁中学任教38年。1990年退休后定居三原县城,从此便开始了他的“义工”音乐福传之路。
他的居所与三原县辕门巷天主堂(现为主教府)只一墙之隔,祈祷参与弥撒都很方便,当他看到堂里有由笙笛胡琴等民乐组成的老乐队,便和会长教友商议组建“西洋号队”,在大家意见统一后,筹集资金购置了小号、长号、萨克斯及鼓钹等乐器。紧接着,马老师便立刻着手编教材、写和声曲谱,办培训班,紧锣密鼓地演练。尽管马老师曾做过几次大手术,三分之二的胃已被切除、肠子断截后短接,但他那愿为荣主益人释放余热的心志却有增无减,决心为教会音乐倾付他的专长。在培养新人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经过三个月的刻苦训练,陕西关中第一支教友乐队终于走进三原圣堂参与了第一次弥撒间奏。乐队用二声部吹奏了《天空照海星》并配以强弱节拍明显的鼓钹陪衬,神父和教友都震惊了:“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乐曲!”
马润民老师的乐队阵容
二、辛苦奔波
接下来便是“连锁反应”,由较近的高陵通远,泾阳修石渡,礼泉茨林、仪门寺开始,到乾县马连及武功普集街,兴平陈文、坡头等不同县市的几十个堂口便排队等候他来组建、指导、培训乐队,从此他就未停止过东奔西跑的“教授”工作。由于名声远播,除了附近堂区邀请,千里之外的宁波教区方维平神父也慕名带队前来聘请。盛情难却,他带病前往,首站为慈溪逍林堂区,因为不适宜南方饭食,他让老伴朱凤兰陪同,为他做家乡饭菜,并带得意门生梁彦龙为他作慈溪方言“翻译”,且作各种号类的示范吹奏,后又在新浦及虾峙岛等堂区办班。也曾为海南三亚和上海佘山修院修生组建管弦乐队。据他自己数算,前后18年,他共在各地堂区培养了47个乐队。因为每处培训都需两个月左右时间,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度过,即使劳累辛苦,他也心甘情愿。特别是在陕西关中,无论哪里有教会的 大型活动,他都会亲临现场负责指挥。由于大多数的乐队都是经过他培训的,有统一的曲谱、步调和服装,所以几百人一起吹奏,节奏韵律相当和谐,常使教外专业乐队惊讶。
每到一处,马老师一定强调:教会音乐是为了光荣天主,广传福音,因此也要求每个学员都必须加强祈祷,克除散漫现象。尽管有时他也大发脾气,但学员们对他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忿怒也都能理解。马老师不仅付出时间、精力,而且还自掏腰包为茨林、马连等堂口添置乐器。由于饭量很小,早晚只是半碗稀饭,中午也是半碗面条。
虽然拖着极为瘦弱的身躯,但在讲课、指挥或乐器示范时却精神充沛。这种奉献和福传的精神让很多人为之感动。
三、回报恩师
2007年10月2 日,马老师老伴朱凤兰老师与世长辞,多支乐队纷纷前来参加隆重的葬礼,就连远在浙江的好多学员也搭乘飞机及时赶到,借以报谢马老师呕心沥血的慷慨付出。
由于身体状况愈来愈弱,91岁的马老师前些年一直跟小儿子住在宁夏银川石油城,去年则进了一家老年公寓,银川堂区的神父教友也常去看望他。
祈愿教会中越来越多为主奉献的人。也请大家为马老师祈祷,求天主赐他平安喜乐,常沐主爱,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