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追念恩师姚景星神父


2014-12-04 10:29:07 作者:袁广义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4年11月20日,42期(总第606期)

    恩师方济各·沙勿略姚景星神父蒙主恩召,享年98岁,可谓寿高德备安然见主去了。姚公生于1916年7月6日,1933年上海徐汇中学毕业后,于上海徐汇总修院修读10年,并于1943年6月2日晋铎,2013年8月6日安息主怀。
    姚公生于世代热心教友之家,自幼立志修道。起初,遭父亲严厉反对,但姚公一心向主,终感动父母,成为葡园园丁。
    姚公一生阅历丰富,既曾担任本堂,亦曾担任校长,既曾服务修道院,亦曾负责出版社。公之一生可谓对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牧灵做了很好的综合。姚公一生饱读诗书,文学功底深厚,喜爱著文和翻译,《爱的呼声》、《退思恳言》、《小牧童》、《圣母小故事》、《圣龛中的呼声》、《师母篇》等脍炙人口通俗易懂之书籍,皆出于其笔之下。因此,在我入修院之前,已通过其著作久闻其名。
    我有幸于1989年9月到佘山修院修读神哲学,正式成为姚公的学生。记得第一次去见他时,闻其声“进来”,却未见其人。何故?原来公在书“中”。不仅姚公本人爱书,更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常将自己的译著免费赠送给学生。可以说,佘山修院师生大都爱学习、爱读书、懂读书,与老教务长姚公的师表不无关系。
    姚公是修院的教务长,负责所有教务安排。虽然工作很忙,但仍担当教学责任。姚公是我们的伦理神学教授,他分析问题总能细致入理,加之其多年的教学和牧灵经历,再高深的问题在他的讲解下,总能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姚公之教育,贵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姚公之眼里,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授方法更为重要,因为更新知识即在于把握读书和思维的方法。
    在我心里,姚公是名副其实的教会名人、成功的译著作家,更是我的榜样。虽然如此,他在修院师生面前,总是谦卑有加,从无半点浮夸。并且,姚公虽出身富庶家庭,却从不讲究吃穿,只是几身破旧的灰色夹克轮换倒替。或许会有一个例外,即在重大庆日或客人莅临时,姚公才会穿出那身珍藏多年的旧西装。因此,姚公的吃穿住行简单朴素,使人感觉不到距离,他如师如父,备受修士们爱戴和尊重。
    姚公是上海本地人,讲不好普通话,但为了与修士们交流和沟通,公不断学习和矫正自己的口音,力求修士们能听懂他的话。这为一位七、八十岁,从未学、也从未讲过普通话的老人,并非易事,但姚公做得很好。修士们不仅都能听懂他的话,甚至常私下重复他的一些“习惯用语”,如特殊腔调的“进来”。

    姚公虽高龄,却力行不辍。任佘山修院作教务长十几年后,又担任上海教区光启社社长兼伯多禄堂总铎。我还记得2003年与本堂区100位教友去光启社拜访姚公时的情景,老人家亲自接待我们,介绍上海教区和光启社,并给每人送书。后来,一位教友前往上海出差,将我的《活出丰富的生命》赠送给他,他看后非常高兴,回赠我《姚景星神父译作集》。
    姚公由光启社社长的职务退下后,一直在徐家汇颐养天年,并继续他喜爱的翻译工作。记得最后一次见姚公是2009年,他那时已是90岁高龄,但记忆力依旧不减。他亲切地接见来拜访他的神父,并且勉励大家做好神父,依旧每人赠书,使大家倍感温暖。
    姚公功德完备被主接去享见主圣容了,求主借姚公的代祷祝福青年神职,都能像他一样一生忠于主,热爱主。
    姚公安息!

本文标题:追念恩师姚景星神父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