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群体性的回归”给今日教会的启示


2014-11-10 09:41:10 作者:袁广义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4年10月30日,39期(总第603期)

    每年圣安德肋瞻礼,法国里昂小镇Limonest的普拉多圣安德肋之家便会邀请整个街区的邻居和朋友来共同庆祝,这几乎已经成了惯例。每次庆祝,大家都很乐意参与,据统计,参与的人数连年上升,甚至连市长和本堂神父都被惊动了。大家共聚一堂,叙旧迎新,其乐融融。见此情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实:人是群体动物,人需要关系并生活在关系中,普拉多圣安德肋之家正好给大家提供了这样相聚的机会。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从起初就是群体性的,大家一起打猎,一起劳动,一起抵御侵扰,一起分享收获,一起娱乐,这也是为什么固定的家庭能够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部落、民族,甚至国家出现的原因。一方面,群体是力量的集中,另一方面,群体更是人之所需,而群体关系使人真正成为人。这也让我不觉地想到了那个令我记忆甜蜜的童年时代。
    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农村,几乎没有富裕的人,能够吃上饭的家庭已经可以称为富裕了,能够吃饱饭的家庭几乎很难找到。每个家庭几乎都没有什么建设,住着祖宗传下来的几间老屋,邻里之间矮墙相隔,妇女们趴在墙头上交流亦可谓当时农村一景。那时候,男人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娱乐,每到晚上就会聚在一起,与孩子们打牌、游戏,甚至捉迷藏,直到深夜回家,倒头便睡。
    但就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彼此熟悉,彼此帮助,没有欺诈,连大人跟孩子之间的距离都显得十分亲近。那个时候更谈不到离婚问题,因为连自由恋爱都被人认为可耻,必须经媒妁之言,方可结百年之好。还记得那时候,由于我家兄弟姊妹多,再加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劳动,因此,父母非常辛苦。即使如此,每当有邻里亲朋前来借钱,或借其他东西,只要家里有,从来不会拒绝。连我们这些小朋友都感觉到当时的平静喜乐,每天互相“串联”,一起去割草,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生活很平淡,但也很开心,彼此之间建立了纯朴的友谊。
    斗转星移,人们终于不再为吃穿发愁,甚至很多人还大富大贵,住上了洋房,开上了豪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向现代文明靠近。尊重和礼数越来越多,距离却越来越大,我们一般会正面地称之为“尊重别人的自由”。那么,伴随着这种“尊重”,人们很少再串门,担心打扰了对方。加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竞争,人和人之间互相防范,隐私或秘密自然不可泄露,于是信任和坦诚的态度自然越来越少。


资料图片:河北保定总堂第二届文化节的“美食品鉴会”上,教友们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食

    这种反差越发明显,不但是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敢问社会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朋友们自然明白:经济上前进了,精神上退步了。社会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的生活越独立,彼此之间越少联系。那么,作为群体性动物,却越来越缺乏群体性,人真的能够“独自”生活出幸福吗?即使面对电视、电脑、手机等先进的信息交流工具,可以有很多“没有见过面的朋友”,但心灵依旧是孤独的,因为这种“群体性”的表达缺乏根本的人性化层面。本人无意贬低这些先进技术的价值,但从人性的心理来看,如果大家只信赖这些“工具”的话,所面对的世界便会越来越虚拟,总觉得缺少那么一点点朴实的真实人性,好像还是趴在墙头上说话比打电话更亲切。
    普拉多圣安德肋之家为整个街区的居民提供了大家互相认识和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都在忙碌自己的事,甚至互不相识,也不会打交道,同一街区的居民却老死不相往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家一起在这里“孤独地”居住着。昨日的聚会真的很成功,大家互相认识了,甚至互相邀请“有空来坐坐”,最重要的是大家体验到了人的“群体性”。作为圣教会,基督建立的完美的社团,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人们去感受群体和建设群体,尤其是回到基督大家庭内,因为这个家是一个彼此相爱的家,彼此信任的家,这个家是与天父一起的家。建立家庭式的教会团体,各地教会不妨一试。

本文标题:“群体性的回归”给今日教会的启示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