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黄家城神父
2014-04-01 11:53:44 作者:赵燕清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4年3月6日,9期(总第573期)
在最近一期的“信德”上惊喜地看到一篇文章《人中麟凤黄家城神父》(2014年1月9日总第566期),黄神父在法国很知名,现摘录一些关于黄神父的内容,希望帮助主内神长教友更多地了解他的思想。
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可能相遇,应被倡导”
上世纪50年代,当我还在鲁汶读书准备要去中国时,每次我们修士在饭厅用餐,Jacques Leclercq所写的《雷鸣远的一生》都会被大声地朗读,而我们则边吃饭边安静地聆听,我们为雷神父而着迷。同时,我们也读田耕莘枢机主教为中国传教的著作,另外我们也饶有兴趣地阅读一些中国知名作家的书,例如:陆征祥神父的《人文传统的相会与福音的发现》,吴经熊博士的《超越东西方》,以及黄家城神父的《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
这些知名的作者对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影响甚巨,外籍传教士不是以帝国主义者的姿态,而是渴望学习更多关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分享了这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忱,以及与真正的基督宗教信仰相结合的可能性。这些作者试图说服我们,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是可能的,而且应该被倡导。他们是生活在孙中山先生的时代,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建立,也就是五四运动的年代,那是新中国在科技与科学快速发展的新世界中诞生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相信中国有能力赶上此快速的进展。中国在保有她丰富的古文化与传统的同时,将很快成为一已开发国家。天主教的知识分子相信,中国的天主教会将积极地参予并促成这样的演变,使得中国的天主教会具有真正的中国以及天主教的特色。而黄家城神父虽在近代,但却反应了同样的希望和启发。
(圣母圣心会会士 韩德力)
不分等级的“列车”
黄家城博士要求我们不要再把基督宗教在世界的传播看作是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西方人乘坐在卧铺车厢、餐厅车厢、第一级及第二级的车厢,有些人像是非西方的华人则在三等座车厢,有些甚至是在牲畜车厢。教会的普世性应该像哥特式教堂内的大型玫瑰花窗,基督居于中心,各个花瓣同等美丽,都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独特的文化及民族的象征,其光芒同样可以传到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文化。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古伟瀛)
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可能相遇,应被倡导”
上世纪50年代,当我还在鲁汶读书准备要去中国时,每次我们修士在饭厅用餐,Jacques Leclercq所写的《雷鸣远的一生》都会被大声地朗读,而我们则边吃饭边安静地聆听,我们为雷神父而着迷。同时,我们也读田耕莘枢机主教为中国传教的著作,另外我们也饶有兴趣地阅读一些中国知名作家的书,例如:陆征祥神父的《人文传统的相会与福音的发现》,吴经熊博士的《超越东西方》,以及黄家城神父的《中国人的心灵与基督宗教》。
这些知名的作者对前往中国的传教士影响甚巨,外籍传教士不是以帝国主义者的姿态,而是渴望学习更多关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分享了这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忱,以及与真正的基督宗教信仰相结合的可能性。这些作者试图说服我们,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的相遇是可能的,而且应该被倡导。他们是生活在孙中山先生的时代,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建立,也就是五四运动的年代,那是新中国在科技与科学快速发展的新世界中诞生的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相信中国有能力赶上此快速的进展。中国在保有她丰富的古文化与传统的同时,将很快成为一已开发国家。天主教的知识分子相信,中国的天主教会将积极地参予并促成这样的演变,使得中国的天主教会具有真正的中国以及天主教的特色。而黄家城神父虽在近代,但却反应了同样的希望和启发。
(圣母圣心会会士 韩德力)
不分等级的“列车”
黄家城博士要求我们不要再把基督宗教在世界的传播看作是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西方人乘坐在卧铺车厢、餐厅车厢、第一级及第二级的车厢,有些人像是非西方的华人则在三等座车厢,有些甚至是在牲畜车厢。教会的普世性应该像哥特式教堂内的大型玫瑰花窗,基督居于中心,各个花瓣同等美丽,都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独特的文化及民族的象征,其光芒同样可以传到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文化。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古伟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