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展示天主奇妙化工
2013-06-24 16:36:31 作者:西琳 来源:信德网
(“信德”通讯员西琳)6月20日上午10时,由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主办,神十航天员主讲的太空授课,通过中继卫星传输,将远在340公里外的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实时传播到设立在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的地面课堂,来自全国各省市各民族的334名中小学生代表在地面课堂聆听了讲座,并与授课航天员现场天地对话,互问互答。
太空课堂航天员老师与地面课堂小学生互动对话
这是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在授课中,航天员王亚平老师与亿万观众分享了太空的神奇与美妙,先后向大家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五个基础实验,展示了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奇妙运动、奇特现象,展现了造物主的大智大慧,奇妙化工。
历时45分钟的太空授课令人惊叹不已、惊喜不断。在单摆运动实验中王老师轻轻推动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在太空环境下,因失重而失去回复力的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试验时发生的单摆现象,而是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同样的实验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这的确很神奇。
航天员老师演示单摆实验
更有意思的是陀螺运动展示,王老师同时取出两个陀螺,一个陀螺在静止状态下用手轻推,陀螺呈现翻转运动,且行进路线和陀螺的轴向均发生改变。另一个陀螺在转动状态下用手轻推,陀螺在外力作用下呈现旋转运动,但行进路线和陀螺的轴向均不发生改变,这说明高速旋转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轴性,利用陀螺的这一定轴性科学家们设计了航天仪器,用于航天器姿态和轨道测量。
航天员老师演示太空陀螺运动
航天员老师的倒影映在水球中
最神奇、最有趣的莫过于水膜和水球试验。王老师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片刻后取出,由于失重状态下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水的表面张力大显神威,金属圈内形成一个透明完整的水膜。任凭左右摇摆晃动金属圈,水膜均未破裂,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轻轻贴在水膜表面,水膜依旧完好无损,这是地面上无法完成的物理实验,无法看到的神奇现象。
接下来是更神奇的水球试验。将饮水袋吸管对准另一透明水膜,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往水膜注水,水膜渐渐膨胀,很快形成一个圆溜溜、亮晶晶的大水球。再用注射器向水球内分次注入少量气体,水球内立即形成两个圆圆的气泡,两个气泡在水球内既不融合,也不破裂。最后,向水球内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液体没有出现地面试验时与水之间的分层现象,而是慢慢均匀扩散,逐渐,透明水球魔幻般的变成一个小小的“红灯笼”。神奇的现象、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展示了科技的独特魅力,天主的奇妙化工。
在天地互动、互问互答环节中,王老师答复地面课堂提问的孩子们:在太空由于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大气的阻挡,星星格外明亮,且看不到星星一闪一闪眨眼睛;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在太空中看到的天空也不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更令人羡慕和叹为观止的是,由于神舟十号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所以,航天员们在神十上一天就能看到16次日出,这真是太神奇了。
因着航天科技的出现,人类发明了方便面脱水菜包、微波炉、尿不湿、食品防腐剂、太阳镜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航天科技成果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造福人类。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天主智慧的安排、奇妙的化工。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科学只是观察描述,只能告诉我们宇宙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告诉我们存在的原因。科学起初是源于神学,尤其是西方现代科学的兴起完全是根植于宗教土壤中,是宗教提供了科学研究所需的哲学框架,科学与宗教不是冲突模式、不是无关模式,而是对话模式、基础模式。登上太空是人类的进步,是科技的力量。日月星辰的有序排列、规律运转,浩瀚太空的神奇景观、太空授课的神奇现象,则是造物主的大智大慧大能。深邃的太空奥秘无穷,天主的启示中亦有无穷的奥秘,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