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谁来呵护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


2013-05-28 15:15:34 作者: teresina 来源:信德网

  2012年11月16日清晨,贵州省毕节市城区一垃圾箱内发现5名儿童尸体,这5名孩子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9岁,他们均是留守儿童,来自同一个家族。据警方初步分析,他们是躲进垃圾箱内避雨避寒、烤火取暖致一氧化碳中毒而身亡。这是一个令人齿冷心寒、痛心疾首、悲伤悲愤的不幸事件,悲剧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谁来呵护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
  悲哉!痛哉!花季般的生命竟以如此悲惨凄凉的方式谢幕!惜哉!悔哉!5个鲜活的孩子竟这样早早撒手人寰!这怎不令人伤心垂泪?这怎不叫人锥心刺骨?这怎不让人不寒而栗?原本他们还应该在父母的庇护下沐浴阳光、享受幸福,原本他们还应该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知识、汲取营养,原本他们还应该在公园里嬉戏玩耍、快乐生活.....而此刻,却出乎意料、令人震惊地惨死在冰冷的垃圾箱中。
  为什么他们不在家中?为什么他们没进校园?为什么他们会流浪街头、寄宿垃圾箱?人们在痛心悲愤之余,也在寻找答案。原来这5个孩子均来自距毕节市25公里处的一个苗族村,他们的父亲是三兄弟,均在深圳打工,而他们的家,则是清一色的、逢雨便漏的土坯房,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室内只有简陋的床、破烂的柜子和一堆生火做饭用的砖块。5个孩子均因成绩不佳而辍学,事发时,他们已经离家在毕节市流浪了10余天,最终在11月15日那个风萧萧、雨飘飘的寒夜,5个幼小的生命以极其悲惨的方式画上句号。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均是10岁左右的孩子,均属国家规定的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段,为何却早早辍学流浪街头?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事发前,附近居民曾见到过5个孩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地在街头出现,附近工人曾看到5个孩子在工地上用烂木柴烤火,也有人见到过孩子们在百米之外的菜场寻找食物......流浪数十天,目击者数人,为何孩子们未获救助?难道我们仅仅是伤心难过?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人性的冷漠自私、麻木不仁而自责蒙羞?倘若有人及时给他们送衣送食送温暖,倘若有人及时向民政部门、救助站、慈善机构反映情况,倘若人们能多一点仁爱、多一丝关爱、多一份慈爱......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式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眼前出现。毋庸置疑,在科技日益发展、经济日益繁荣的当今社会,解决“温饱”仍是很多贫困家庭首当其冲、迫在眉睫的问题,“温”在“饱”之前,说明寒冷比饥饿更可怕、更亟待关心、更急需解决。其实“温饱”只是人的最低生活保障,而这5个孩子的生命却终止在了连最低保障都没达到的“温”上,这委实可悲可哀、可惜可叹!
  与此同时,我想到了半年前发生在江西省宜春市一村庄5名留守儿童溺水身亡的悲惨事件,他们也是来自同一个家族,父母均在广州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看护着8个儿孙,结果就有5个在村外的河中玩耍溺水身亡。他们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6岁。距相关人士介绍,村里的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孩子守护村中,事发时,这个仅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村庄,竟找不到年轻人,因未能及时救援,悲剧就此发生。当记者问及溺水儿童家族中的一个孩子“什么是幸福”时,孩子的回答简单却令人心酸: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是啊,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但是,那5个孩子却永远的逝去,留给这个家族的只有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
  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据有关部门调查,他们中有60%存在心理问题,有65%不愿与监护人心理沟通,有35%直言“恨自己的父母”,隔代监护、亲戚监护、自我监护导致的教育、心理、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谁来呵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生命安全?我想,遏制悲剧的关键在于爱心的重建。首先,为人父母的,要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用责任爱承载父爱母爱,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天。同时,社会各界,特别是身为基督徒的我们,也应用自己的拳拳爱心、尽自己的绵绵薄力去关心、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流浪少年,哪怕是薄如轻烟、细如游丝,极其微弱的关爱,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束最温暖、最灿烂的阳光?
  火柴,如果只是一根火柴,擦亮的时间只是一瞬。但是,如果能点燃一根蜡烛,就多了一个小时的光明,如果能点燃一堆柴,就多了许多的光明与温暖。愿道德的力量能唤醒更多的良知,激发更多的爱心,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花季少年能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平安生活。我想,这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和实际行动。
  可爱且可怜的孩子们,安息吧!天堂里没有寒冷。

本文标题:谁来呵护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