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衣带水 和美教会(一)


2013-01-25 15:16:33 作者:段春生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3年1月17日,3期(总第520期)

    去台湾以前,对于台湾的认识,多是借阅读和视听获得,而这次台湾之行,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对于台湾的教会和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时至今日,虽然离开台湾已有一个多月,但期间所结识的朋友和经历的事情,还时常萦绕在心间、久久难以忘怀。于是就想写一篇文章,以怀念这段时间在自己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

台湾教友精英
    7月份的第一个主日天,副本堂梁神父让我分享主日讲道,福音后,我从历史的角度分享了教会先烈的事迹及他们勇敢的信仰见证,以此来鼓励教友们在生活当中要勇敢面对各种世俗主义,要一言一行见证基督的信仰,勇敢地给自己身边的人传播福音。
    下午,陈老师开车带我去了台北,参加了一个台湾平信徒的聚会。这个平信徒团体几乎都是留美的博士,回国后大多在大学任教,或在一些重要的研究院里任职,在社会各个领域均颇有建树。像齐正中教授,夫妇两人都曾留学美国,齐教授是物理学专家,康美凤老师则在圣乐方面获得了博士学位。还有许多像孙淑玲与胡迪群夫妇,江行全与王巧明夫妇、廖小铮夫妇、陈文涛夫妇等都是非常热心的教友。
    王巧明跟随康美凤老师学习声乐,在康老师的帮助下,她那天举行了音乐演唱会。她的演唱已达到了专业水平,体现出自己积蓄已久的实力。之后,很多教友自娱自乐,尽情演唱。这个平信徒团体每个月有两次聚会读经分享天主圣言,每次聚会,大家都带上在家里准备好的美食佳肴,等到圣经分享结束了,大家一起聚餐,交流感情。如此,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得到了饱饫。
    7月29日,我离开台湾清华大学的前一日,胡迪群和孙淑玲夫妇在家设宴为我饯行,那个团体的教友都踊跃参加,他们带上准备好的午餐,届时,在一起共同分享。餐后,他们邀请我分享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感受,于是我就把从来新竹的第一天的奇遇,以及后来我在那里所遇到的这些人和事情都讲给他们,之后,也分享了自己信仰的经验。他们问了我许多问题,体现出他们对于天主圣言的渴望,以及希望通过读经分享天主圣言以扎根信仰,不断强化自己的信仰生活的信念。通过台湾平信徒对于教会信仰生活的高度参与,可看出梵二后教会本地化的特色。
    洪千惠老师,是我在台湾清华大学结识的一位留学美国的热心教友。她的父母不是从大陆过去的,而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本地人。她的信仰很虔诚,从我第一天去清大对面的圣弥额尔教堂,我们认识后,她就很关心我在那里的学习和生活,时常嘘寒问暖,并送来水果和营养品。怕我在那里感到寂寞,过几天就会请我一起吃饭,或者主日天带我去参观其他的圣堂,或者喝咖啡,共同谈论大陆和台湾教会的发展及前景。离开台湾后,我收到了她给我写的邮件,她高兴地告诉我,她在新竹成立了一个慕道班,其中,有她的几位同事和她的爱人参加。她说自己结婚已经30年了,而丈夫还没有受洗,一直以来是她的一块心病。虽然丈夫从来也没有反对过她进教堂祈祷、参与弥撒,但就是没有愿望要成为一个基督徒。自从她成立了这个慕道班后,爱人也欣然参加,认真聆听天主的圣言,希望成为一个基督徒。她的爱人是清大物理系的系主任,早年也曾留学美国,在清大是很有影响的。听到这个好消息,我心里很高兴,特别为洪老师在信仰方面的迅速成长,成立慕道班,为推动福传工作所作出的努力而感到欣慰和喜悦。
    古伟瀛教授,是台湾史学界成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教会学者。他在台大读书时,曾师从方豪神父致力于教会历史研究,后来在美国取得了历史博士学位。之后,就一直在台大历史系执鞭任教,后来一直担任台大历史系系主任。他在台湾教会历史方面所做的一系列的专题论文研究,充分显示出他在学术方面深厚的功力,以及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学问的良好学术品格。去台北之前,他已经为我准备好了坐地铁的悠悠卡和参观故宫博物院的门票。可惜自己没有能够去参观,浪费了教授的一片苦心,因为原计划好要在八月二日参观故宫,结果前一天台北突然遭遇了台风,为避免生命和财产遭受损失,台湾政府当即宣布十几个城市于八月二号休假一天。很遗憾,由于这场不期而遇的台风,致使我参观故宫的计划泡了汤。与古老师未见面前,我们就有了很长时间的书面往来,他非常关心教会史学方面的人才培育,对我除了在学术上悉心指导之外,还赠送了许多重要的史学书籍,他甚至把自己所有重复的书籍都赠送给我,对晚辈学者奖掖提携的态度深为感人。

滕妈妈

    7月的一个中午,在图书馆工作到12点钟,一位祖籍陕西的董小姐开车前来请我吃饭。餐后,她问我想不想去张学良故居,我说如果不是很远可以去参观一下。她说:“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她就帮我联系,找她的一个朋友带我去。下午3点,接到了董小姐的电话,她告诉我联系了竹东一位朋友,是一位修女的母亲,她很乐意带我去参观。半个小时后,她就开车到了清大门口。她介绍说自己姓范,丈夫姓滕,所以大家无论年龄大小都称她藤妈妈。她精神矍铄,快人快语,74岁的年纪了,但是看上去只有60多岁。她开着小车带我去离新竹三十多公里的五峰清泉山,出了竹东就一路爬山。车至半山腰忽然下起了大雨,小车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到了山顶已经4点55分,滕妈妈给我说:“神父,你下车后,马上参观张学良故居,我去找停车场,然后再来找你。”下车后,我直奔张学良故居的大门。少帅在五峰清泉的旧居是一栋日式的木屋,里面陈列着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许多老照片及一些使用过的家具。由于时间紧张,在里面只待了几分钟就到了关门的时间。滕妈妈告诉我,我们看到的这个张学良故居并不是原来少帅的故居,而是后来建筑的一座仿故居,少帅的故居是在桥对面的山脚下面。于是,我们穿过了吊桥,到了山脚下看到了残留的几根石柱子,和一些少帅的老照片,原来故居在20多年前的一次山洪爆发时被大水冲走了,现在看到的几根石柱子,就是当年房屋的基石。少帅和赵四小姐在那里曾被软禁了14年多,他们过着隐居般的生活。张学良平时除了读书研究明史以外,通常也会种一些蔬菜,赵四小姐则养一些母鸡下蛋,他们自给自足,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1955年张学良受洗归依基督,加入基督教会,从此不再研究明史,而是把精力全部用在研习和阅读圣经上,他那干枯的心灵也在基督内获得了生命活泉的浇灌和滋养。


本文作者(前排左一)与台湾教友在一起

    滕妈妈一路上饶有兴趣地给我讲解着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距少帅故居不远处有一座教堂,也有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的故居,以及一个将军澳温泉。回家的路上,滕妈妈还给我讲起了她家的故事。她三岁到了台湾,父亲是军官。她自己有三个孩子,两子一女。儿子相继成家,唯有女儿滕婉箐最让她操心。原因是,女儿是老么。女儿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一所名牌大学读了研究生。学业结束后,她回到了台湾,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单位的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个才女,而且很讨人喜欢。父亲病逝后不久,她要做修女,要入加尔默罗会隐修院做修女。面对她的选择,家人都不同意,尤其是滕妈妈坚决不同意,但是女儿受到了天主的召叫,执意要弃家修道,滕妈妈执拗不过,女儿终于入了隐修院做了她梦寐以求的修女,穿戴上修女服装。但是滕妈妈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丈夫的病逝,女儿入隐修院,一连串的事件使她无法适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在女儿入会的三年里,她几乎没有去看过女儿一次,她非常生气女儿做这样的选择,感到无法理解。在此期间,都是滕妈妈的朋友去看望她的女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在她的生命中开始工作,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接受了女儿做隐修院修女这个事实。以后,她每一个月要去看望女儿,每一次去的时候,要买很多吃的东西,不只是为女儿,也为隐修院的30多位修女每人准备一份。修女院无论大小大家都称她滕妈妈,修女院里无论有什么事情,她只要一知道就全部包揽下来,所以每一次过瞻礼和举行庆节,她都积极地张罗帮忙。
    她的生命之所以发生了这么大的转折,她说可能是女儿为她祈祷的结果。我在离开新竹清大去台北那一天,滕妈妈开车带我到隐修院去看她女儿。隐修院很漂亮,也很肃静。会客室里与修女们会见不能面对面地谈话,而是隔着一道铁栏杆。与滕妈妈的女儿交谈得知了她做修女的过程。原来她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在美国留学回来后,逐渐喜欢阅读圣经和祈祷。父亲去世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耶稣在她的心中召叫了她,让她舍弃一切追随基督走献身天主的道路,专门做拯救人灵的工作。于是,她不顾家人反对和朋友阻挠,义无反顾地进了加尔默罗修会,做了一位隐修女。

清泉丁神父
     
    我们在五峰清泉的张学良故居出来后,去拜访那里的清泉天主教堂。神父住宅是在教堂二楼,上去时,发现神父房间里的灯亮着,敲门没人开,于是就先去教堂朝拜耶稣圣体。


台湾清泉天主堂内的原住民民间艺术壁画

    教堂不是很大,但装饰得很漂亮,是一座可容纳三百人左右的圣堂,教堂两面的墙壁上,绘画了一些原住民的民间艺术壁画,看来是结合了梵二的教会本地化的精神。原住民通过自己的文化艺术,表达他们对天主的信仰。我端详良久,感到很有趣味。出了教堂以后,我们又去看望本堂神父,这次开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美国耶稣会神父,名叫丁松青,在这座小教堂住了整整35年的时间。将自己青春的岁月全部奉献给这片土地。他的弟弟丁松筠神父在台北光启出版社工作,兄弟二人为台湾教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进入神父的客厅,看到里面放着一张圆形大饭桌,靠墙立着一个旧时的碗柜,一个个圆凳子,加上一扇拂着凉风的大窗,就是一切了。
    丁神父天性率真、淳朴,诗人、画家、孩子的心灵,天主全部都给了他。他个子不高,60多岁,精神抖擞,眉宇之间透露出一股逼人的英气。丁神父在做修士时就到了台湾,愿意一生为中华教会服务。他先在台湾兰屿一个小岛上待了三年多,那个被蓝色海洋终年拥抱的寂岛刻进了他的灵魂,以至于他的心灵透出了深深的沉寂和安静。后来,去辅仁大学读神学和哲学,晋铎后主动要求去了新竹附近的五峰清泉山,为那里的土著民服务。丁神父有一颗极其敏感的心,对事物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细致入微地观察清泉的山水和那里的人,帮助当地的很多年轻人找到了真正的生命之路。丁神父写了很多作品和诗歌,其中如《兰屿之歌》、《清泉故事》等,由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译为中文,在台湾已是家喻户晓。
    丁神父在那里无怨无悔地为原住民服务了几十年,把天主的圣言传给了那里的人。当时,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使得一位美国加州的青年,弃家舍业,远离故土和亲人,把自己毕生的经历和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这块土地呢?  (未完待续)

本文标题:一衣带水 和美教会(一)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