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德神父编首部邹语新约圣经圣诞节发行
2012-11-14 09:28:02
神父与邹族教友们弥撒后在嘉义县阿里山乡特富野天主堂外合影。
圣言会温安东(Anton Weber)神父在台湾中部嘉义县阿里山村庄邹族地区传教三十年,先在一九九七年完成编纂《邹语字典》后,再费时近二十年编译了邹语《新约圣经》。
嘉义教区和圣言会十一月十一日特别在他昔日传教的特富野天主堂举行弥撒,正式宣布包含四部福音的邹语《新约圣经》首版在圣诞节公开发行。
这台感恩祭由嘉义教区秘书长浦英雄神父和圣言会台湾南区会院郭立志(Andrzej Kolacz)神父和温神父共祭,约有四十余位邹族教友参加。
二十年前,温神父开始编邹语《新约》,完成四部福音的草稿后被调回德国,由同为邹族的浦神父和中华道明会圣母总会院院长汪宝瑞修女等人接手编辑工作。温神父十一月初应邀回台,与编译小组一起进行最后校订工作。
现年七十五岁的温神父告诉天亚社,他努力抢救邹族语文的行动里,以保存这个原住民语文外,更期盼借着《圣经》出版后,能鼓励邹族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母语,更激发他们的读经风气,真正了解耶稣基督的圣训,不致于在下山求学和就业后被世俗化。
他这次返台看到邹族年轻人重新拥抱母语,天主教徒使用邹语参加感恩祭,并开办母语集训班,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温神父年轻时奉派到阿里山传教,当时交通不便,他开着小货车上山,遇到崩落山石泥土时,就把放在车上的圆锹、畚箕拿出来,自己开路前进。他会说希腊、拉丁、英、法、德、中文等六种语言,到了不熟悉的邹族,就勤奋地学邹语,如今他不仅可以说得一口标准邹语,还被典雅的邹语吸引着迷。
他学习的方法是向长老请教,找老人说故事录音,请族人及传教员说日常用语录音并记录,还参与村民大会。这次回台后,也经常到阿里山向长老们请教字汇正确与否。
当年编纂字典时,温神父发现邹语受到台湾由荷兰和日本殖民,及闽南人移民等环境变化影响,字汇里掺杂着日语、英文、台语,因此他与当年在台中天主教静宜大学、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匈牙利籍蔡恪恕(Jozsef Szakos)神父合作,以罗马拼音编《邹语字典》,共收录万余字,九七年获颁发「促进原住民社会发展有功人士奖」。
五十四岁的浦神父告诉天亚社,温神父被调回德国后,他组成六人编译小组,继续对四部福音和感恩祭经文进行修订工作,并在最近三年里把一百二十页的试用版本在感恩祭里使用。
他解释,这次邀请温神父返台,请他在最后校订上做「临门一脚」,为表达对他的尊重,圣诞节时会有隆重的公开发表会。
曾留学德国的浦神父强调,邹族人能使用母语表达信仰、向天主祈祷,不论是老年或青年信徒都会有深刻的「归属感」。他深信出版母语《圣经》,有助于恢复族群的文化尊严。邹语《新约圣经》的出版不仅可活化母语,丰富原住民社会文化生命力,更让邹族人有自信面对时代变局。
据天主教辅仁大学神学院台湾原住民神学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台湾原住民族有十四族,至今教会内阿美族、泰雅族、太鲁阁族、排湾族、布农族、鲁凯族和邹族都有自己母语的四部福音或感恩祭经文,以及母语的圣歌。
阿里山乡公所官员表示,最早的邹族在约三千至四千年前已抵达台湾,相传早在大洪水前,邹族人已活跃于嘉南平原一带,千百年来的辗转迁徙,最后定居于现今阿里山山脉与曾文溪、浊水溪上游流域。
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的资料指出,邹族又称曹族,主要居住于阿里山乡,也分布于南投县信义乡,以上合称为「北邹」;而高雄县桃源乡及那玛夏乡,称为「南邹」。邹族总人口约七千人。
先是基督教会族语宣教的需求,促使基督教圣经公会于一九六八年开始以「罗马拼音」将《圣经》和圣诗翻译成各族语言版。八零年代原住民社会运动兴起,「还我母语」、「还我姓氏」的诉求高涨,「族语」的需求越过教会范围,成为具有政治指向和文化认同内涵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