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帕多瓦的钟声(走在欧洲朝圣的路上 四)


2012-11-02 16:08:46 作者:宇丽华 来源:《信德报》2012年10月25日,38期(总第509期)

    帕多瓦是意大利一座小城市,距水城威尼斯只有60公里。我们熟悉的圣人安多尼就长眠在帕多瓦方济各会院圣母堂的墓穴中。1231年6月13日,年仅36岁的安多尼卒于帕多瓦。当他闭眼的那一刻,帕多瓦几座圣堂的钟竟都自动响了起来,安多尼被宣圣后,给向他求助的人显了无数的奇迹,我们去威尼斯参观时就住在帕多瓦,还凭借着那里神奇的钟声,让我们这些身处异地的教友找到了教堂。


帕多瓦教堂的濯足礼

    时间过得好快,我们来到水城威尼斯时已经是圣周的第四天了,就是说从今天起,四旬期将走向高潮,在晚弥撒中要分享主的晚餐,行濯足礼,可我们却为此纠结了一天。下午5点我们看到威尼斯金顶马尔谷教堂已经关门谢客,开始准备晚上的弥撒,而我们究竟去哪里参与这重要的晚弥撒呢?怀着惆怅的心情,无奈地踏上最后一班离开威尼斯的轮渡,返回帕多瓦。
    一路上没有人说笑,大家都沉闷着。回到房间后,我想换下空气,改变一下心情,就在我推开窗户的刹那,我听见美妙绝伦的叮当声,目光穿过黑暗的旷野,我看到了依稀的灯光,作响的钟声就是从那里传来的。我激动地冲出房门,这时楼道里着急锁门,慌不择衣的人们,已经在朝圣团长杨老师的指挥下有组织地下楼了。人们摸着黑,朝着灯光,搀扶着老年人,向着钟声响起的教堂奔去。
    在帕多瓦不算太大的教堂内我们参与了弥撒,分享了主的晚餐。几个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走到祭台前坐下来,神父为他们洗了脚。弥撒之后,神父把圣体迁到旁边另一个祭台上,这时当地的年轻人就起身离堂而去,而我们中国人一起聚到圣体前,诵念了《钦敬圣体仁爱经》:“至慈吾主耶稣,基利斯督,自甘受伤倾血……”在国内,今天堂内会有人守夜,轮流跪圣体来陪伴耶稣,直至天亮。而这里好像没有这个安排,只能入乡随俗吧。于是,我们知趣地退出了教堂,这时院子里发生的一幕让我们惊呆了:两位老神父和当地的很多教友,站在那里迎候着我们,在微弱的灯光照射下,脱去祭衣身着西装的神父更显帅气,俨然两位年长的绅士。神父和杨老师用英语进行了礼节性的问候和交流,之后,他们再翻译成汉语和意大利语讲给双方教友们听,这时一个奇妙的事出现了,一位当地的女孩竟然和我们讲起了普通话,原来她是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的大学生,女孩说,“我在北京生活了半年,我凭着你们的发式和衣服判断你们是我北京的老乡。”这位姑娘的到来大大方便了我们之间的谈话,用意大利语直接译成汉语,省去了英语这个中间语言的麻烦。神父高兴地拍了拍姑娘的脸庞,“你是好样的,今天你帮了大忙。”
    神父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还送我们圣母怀抱耶稣的圣像,让我们带回中国。为了表示感谢,杨老师把自己珍藏的一副丝质的佘山圣母像,回赠给神父,神父非常感谢。临走我们跪下来,神父画了十字降福我们,我们才离去。
    第二天是救主受难日,按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帕多瓦教堂要在中午11点才能亲五伤,为了赶路,我们早早就起了床,守空心斋,在教堂的大钟敲响之前,便悄悄地离开了帕多瓦。
    很想让那美妙的钟声再召唤我们一次,哪怕听听也好,那庄严神圣的叮当声,犹如天人合一的呼唤,令人身心温暖,如醉如痴。法国画家米勒的那幅名为《晚钟》的油画,看后总让我心生感动,遐想无限。画面上一对农家夫妇,在教堂钟声的敦促下,一边劳作,一边祈祷,我总认为他们有福,而我们在帕多瓦钟声的召叫下,进教堂参与弥撒,分享主的晚餐,满全了我们在四旬期圣教礼仪的完整,况且还是曾经为圣人安多尼显过奇迹的钟声,我们幸运,我们更有福。 

本文标题:帕多瓦的钟声(走在欧洲朝圣的路上 四)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