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年,一个良机
2012-10-15 09:49:32 作者:陈开华 神父 来源:《信德报》2012年9月27日,35期(总第506期)
为了纪念“梵二会议”召开五十周年,教宗本笃十六世于2011年10月17日发表了《信德之门》(Porta Fidei,以下引文出处写做P.F.)手谕,宣布将2012年10月11日(“梵二会议”开幕五十周年)至2013年11月24日(基督君王节)定为“信德年”。
在教宗的意识里:穿越信德之门(宗14:27),就意味着人心被恩宠重新塑造,因此,基督徒就踏上了一条终身信仰的旅程。这个旅程由我们宣称天主为父的“洗礼”开启,由此将基督徒的一生展现为:一个信仰宣认。基督徒“相信时期一满,圣父为了我们的得救派遣圣子来;相信耶稣基督以死亡和复活救赎了世界;相信圣神世世代代在期待着主光荣的来临中引导教会。”(P.F.,1)最终,肉体生命的终结点上,却是死而复活的主耶稣所开启了的“永生之门”的开端。
因此,透过“信德年”,教宗邀请我们在“梵二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一起来反省、发现信德,“为能更清楚地表现出与基督相遇时的那种喜悦及崭新的热忱。”(P.F.,2)
一、信德年
(一)为什么是信德年?
邀请基督徒借纪念“梵二会议”开幕五十周年的良机反省“信德”,是教宗的良苦用心。他深刻地洞见,社会变迁对于今日基督徒信仰的挑战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基督徒投身于社会正义,实践爱德,但是,往往导致忽略甚至否认信仰的极端情形;还有一种情况是理性,不顾自身的局限性,将科技发展推向背离真理的道路,于是信仰与科学之间被人为地划地自限。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然而,人类却迎来了深重的信仰危机:人心都在渴望、寻找天主,但却不得其门而入(参阅P.F.,3,12)。
于是,教宗奉劝基督徒:“我们不能让盐失了味,或让光明被隐藏。”(P.F.,3)基督徒爱德实践的前提条件是:“信仰才是社会生活的必然的先决条件。”(P.F.,2)
反省信仰不只是基督徒的专利。若望福音第六章中“五饼二鱼”的奇迹满足了追随耶稣的人们的饥饿。然而,如果单单只是为了“那可损坏的食粮”而劳碌的话,主却告诫群众说“这远远不够”。“要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粮劳碌。”(若6:27)最终,“天主要你们所做的事业,就是要你们信从他派遣来的。”(29)信从父派遣来的那一位,作为对群众的解惑,也是主希望透过福音作者留给我们的一份永恒邀请。
所以,值此纪念“梵二会议”开幕五十周年之际,教宗说“信德年”之于基督徒和人类社会那将会是一个良机、一份邀请、一份催迫和一条途径。
(二)如何过信德年?
信德年是一个良机。
“手谕”有四次提到信德年是“一个好机会”。首先,那是“在反省和重新发现信仰的时刻将教会整体凝集起来”(P.F.,4)的好时机。教宗着眼于如何使整个教会重获精准的信仰知识,他鼓励基督徒致力于复兴、净化、坚定及宣认信仰。于是在基督徒实践爱德时,往往忽略,甚至否认信仰的极端情形中,“宣认真正的信仰和对信仰的正确解释”(P.F.,5)就显得如此地迫切。
其次,即将开始的“信德年”是一个“帮助人们了解大公会议教长们所流传下来的文件”(P.F.,5)的好时机。教宗自上任之初即表示他的担忧:大公会议的文件被人们曲解了。设若如此,那就无法将之精炼成为更新教会的那股必要的力量。因此,“信德年”将会是一个重新理解“梵二文献”的良机。同时,教宗说“信德年”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和研讨“梵二”精神的卓越成果——《天主教教理》——的良机。
第三,信德年是一个在神圣礼仪中,尤其在是感恩祭中,基督徒表达自己崭新的信心和希望,及宣认信仰的良好时机(P.F.,9)。
最后,教宗说“信德年”也是一个“加强爱德见证的好机会”。(P.F.,14)信德与爱德密不可分,教宗说:“没有爱德的信德结不出果子来,而没有信德,爱德会是一种不断受到疑问困扰的情感。信德和爱德相辅相成,而彼此又允许另一方各奔前程。”(P.F.,14)因此,是基督徒的爱德,让人认出内在于我们信德深处的主耶稣。
信德年也是一份邀请。
这充满恩宠的一年,邀请基督徒以生命见证活出主耶稣话语的真理力度。为回应这份邀请,首先要做的是真正地革新悔改,回归世界唯一的救主。这样,我们才会在基督死亡及复活的爱中得救。于是,传递基督之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必然行动。
信德年是一份催迫。
通过引述保禄的生命体验:“基督的爱催迫着我们。”(格后5:14)教宗表达自己的福传热望:“是基督的爱充满我们的心,并且驱使我们去传播福音。”(P.F.,7)因此,一方面,是主基督以他的爱在吸引着各个时代的人归向他:“在每个时代,他召集教会,并托付教会宣报福音这常新的使命。”(P.F.,7)另一方面,这个时代的基督徒需要再次去发现信仰的喜悦和传播信仰的热火,即新福传(New Evangelization)。所有基督徒都需要委身于传播福音的使命,同时,信德必然地推动着他们去结出希望的果实。
信德年是一条途径。
信仰的实质性价值是帮助我们采取一个选择将自己完完全全地交托给天主的行动。真正的需要是内心的改变,因为人心是天主的圣所,恩宠只有在那里才会彻底地施展它的能力。最终,教宗肯定地说:基督徒要想“在社会上结出希望的果实”,那就意味着“要选择与主在一起,与他一起生活。”(P.F.,10)
二、最关键的事
在“手谕”的第十三条里,教宗说“信德年”中“最关键的一件事”将会是:回顾我们信仰的历史。这历史由基督徒之美好见证呈现出来,但是,却由“圣德”与“罪恶”交织而成。这是一个难解的奥迹。因此,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耶稣基督;生命中那些爱的喜悦、对痛苦的答复、面对侮辱显示出宽恕的力量、生命战胜死亡的空虚等等,他都经历过了。“他是我们信德的创始者和完成者”(希12:2)。这就意味着,在他内,人心的一切苦闷和渴望都会得到满足。
借着七个“由于信德”,教宗带领我们从玛利亚开始,经由宗徒们、初期教会、殉道者、献身生活会成员、普通基督徒及今天的我们,一一品读基督徒经由信德委身于死而复活的基督时,所呈现出来的美好状态。“这些信德的榜样在那为了我们的得救死而复活的主基督身上光芒四射,标记了我们救恩史的两千年。”至于今天的基督,“我们也由于信德而生活:为了更有活力地承认主耶稣临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历史当中。”(P.F.,13)
于是,在这信德年里,历史中的“圣德”与“罪恶”之辨即深深地吸引着今天的基督徒经由“一个良机、一份邀请、一份催迫和一条途径”到达整个教会生活的纵、深结构。通过信德之辨,基督徒可以稳健地以之来面对今日教会中的信仰危机,并勇敢地回应“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
三、综合反省
“信德年”的主旨在于反省、坚定信仰。最终,信德反省可以帮助基督徒深入于信仰的宝藏之中,肯定“信仰是社会生活中必然的先决条件”。因此,正确地理解“梵二会议”的精神是如此地迫切,梳理清楚“梵二会议”及其重要成果之间的关系将会让我们正确地把握信仰,保证让我们更有活力地承认主耶稣临在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
(一)梵二文献、《天主教教理》及《天主教教理简编》之间内在一致性
作为“梵二会议”的“决议”,《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告世界书》(1965.12.8)向即将分别的主教们说:“待一会儿,你们就要离开大公会议的会场,走向全人类,带给他们基督福音的好消息,以及我们四年来对革新教会共同所做的工作。……在这普世性的集会中,在这特殊的时空下,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汇集在一起。……将来也在这里:各民族急迫地要求更多的正义,他们期望和平,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渴望更高尚的生活,这正是基督的教会可以,并愿意给他们的。”
接下来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梵二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五十年来,教会在神学反省、释经学、基督徒合一运动与世界对话等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教会亦深深地影响着,并参与进了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人类社会进程。
千禧年前夕,先教宗真福若望保禄二世强调说:“大公会议文献的价值或光辉丝毫不减。人们必须在教会传统内正确地阅读,使其广为人知,也要牢记在心,当作教会训导的重要及规范性文件。……大公会议是廿世纪中赐给教会的一大恩宠:我们找到了一个稳当的指南针,在刚开始的这个世纪中指导我们的方向。”(《新千年开始》57)
本笃十六世更进一步,他将“梵二”精神视作更新教会的卓越力量。在被选为伯多禄继承人不久后,教宗表示:“我们若以正确的解释方法,解读及落实大公会议,它就可以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而且是越来越大,更新经常都需要更新的教会。”(2005.12.22,“向罗马教廷讲话”,《宗座公报》,98(2006),52页)如今,再在《信德之门》手谕中引述之(参阅P.F.,5),那就确切表明历任教宗均以“梵二会议”为行动准则。
为本笃十六教宗来说,落实梵二精神,其中的一个实质性项目就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和研究《天主教教理》里面那些有系统而又活跃地综合起来的基本信仰内容。”(P.T.,11)
先教宗和现任教宗,均分别以本己主教的神学顾问、会议文件的起草者身份在罗马见证了“梵二会议”的盛况。多少年以后,若望·保禄二世说,大公会议一直是他整个牧灵行动的指标,1985年,他就如何“适应每个教会和整个教会,慎重地演绎出一些忠于梵二和具体的应用方针”向教会指示了具体方向。于是,这一年的“世界主教会议”就委托以当时的信理部部长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枢机为首的特别小组编撰一本“教理”(Catechism),以“满全普世教会和个别教会的一个真正需要。”(若望·保禄二世:《信仰的宝库》宗座宪令,1992)于是,在我们经历过的这个时代——1992年10月11日,梵二会议开幕三十周年之际——若望·保禄二世给教会呈上了一份厚礼:《天主教教理》。这是“梵二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服务教会团体的工具,并且是信仰教导的可靠准则。”(P.F.,11)
2005年,《天主教理教》已经有五十多种语文的译本,成为主教们教导公教教义,及编撰当地教理书的可靠依据。新当选不久的拉辛格教宗说:“该教理书出版后,广受各界欢迎,可见这恩赐的助益和珍贵。”(本笃十六:《天主教教理简编》自动手谕)六年后,在《信德之门》手谕里,教宗再次肯定:“在信德年里,《天主教教理》可以提供支持作为信仰的真正工具,尤其是关系到基督信徒培训一事,它在我们这个文化背景中是如此重要。”(P.F.,12)
然而,由于《天主教教理》卷帙浩繁,2002年的国际教理大会希望教会能在《天主教教理》的基础上,出版一个“简编本”。于是,受先教宗之委,当时的拉辛格枢机和他的专门枢机委员会开始了“一个手册”(Vademecum)的编撰工作。2005年6月28日,新当选的教宗本笃十六世核准、颁布了《天主教教理简编》。
于此,我们清楚地看到“梵二会议”及其文献、《天主教教理》及《天主教教理简编》之间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梵二会议”开启了三部文献五十余年间的传承关系,确立了半个世纪以来,教会生活中的大手笔;另一方面,作为直接参与者,本笃教宗即是“梵二会议”及“梵二会议以来的”教会生活革新的直接推动者。因此,在纪念“梵二会议”开幕五十周年之际,教宗邀请整个教会以“梵二精神”来反省信德。这个良机、这份邀请、这份催迫和这条途径将促使教会在面对自身的“圣德”与“罪恶”反省中,“因着信德”,达致基督徒生命中那理所当然的喜乐和希望国度的临现(参阅P.F.,15)。
(二)重新从“梵二”出发
1965年11月18日,教宗保禄六世在“梵二”结束前三天的公开会议中说:“在天主教会中没有一个大公会议像‘梵二’那么伟大的。无论在工作方面的勤勉和安宁,在所讨论问题的众多,且重要方面,它们不只有关教会本身,并普及到分离的兄弟、非基督宗教徒,甚至整个人类。”(陈文裕:《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简史》,石家庄:“信德”,2012年,第225页)
于此我们必须指出,“梵二文献”并不能等同于“梵二会议”,“梵二会议”也不能取代教会。前两者均被包涵在后者之内,然而,前者是教会生活充满活力的一个活生生的见证。教宗在《信德之门》中邀请我们,在“梵二”精神的光照之下,今日教会的见证应该是:
首先,有活力地开展新福传。一如前文所述,先教宗倚重“梵二会议”为当代教会的指南针,当今教宗视之为更新的教会的强劲力量。因此,今天的教会,需要在“梵二”精神的光照之下,思考如何与时俱进(Aggiornamento),并致力于寻找福传及教会生活革新的新方向。
2012年10月11日,即将在罗马召开的“世界主教会议”将以“新福传:为传承基督信仰”为主题。其内涵是,基督徒在致力于福音传播的同时,尤须在信德内更新、重塑自己。因此,“信德年”将是教会如何向世界敞开自己那在天主内的“信德之门”的良机。教宗说:“这将是一个好机会,在反省和重新发现信仰的时刻,将教会的整体凝聚起来。”
其次,正确地理解大公会议的精神。揭示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发现一切现象后面的本质,才是“梵二会议”的初衷。在“手谕”第五条中,教宗引述他于2005年讲过的话:“我们若以正确的解释方法,解读及落实大公会议……”这是最高牧者的一种担忧。他担心人们曲解“梵二会议”的文献。他看到的是,无论是基督徒的爱德行动,还是地方教会的具体体验都可能被好心的基督徒“处境化”,并为他们那偏离教会的教导行为而做出“合理化”的解释。设若如此,那就是对基督徒普遍经验的莫大伤害。
其实,教宗并未无视“天主缄默的考验”,相反,他敦促我们客观、积极地正视人生的信仰。在“手谕”结尾处,他说:“生活的考验,一方面帮助我们了解十字架的奥迹,并分担基督的苦痛(哥1:24),但也是信德引领而来的喜乐和望德的前驱(路11:20)。”(P.F.,15,参阅13)因此,正确解释大公会议文献的方法是,教会——无论是普世教会还是地方教会——都应该致力于,在一切处境中坚守原则:教会是人类与父修好的团体,是天主慈悲的可见团体。
最终,教宗寄望于我们在基督内发展关系。这关系将给予基督徒全然的喜乐,并成为这个世界的希望。“愿信德年使我们与主基督的关系越发坚定,因为只有在他内,才能确定展望将来,并有真正而永久的爱的保证。”(P.F.,15)基督徒的要务是依恃信德,满怀希望投身于服务这个世界,“等候正义常存的新天新地。”(伯后3:13;参默21:1;P.F.,14)
小结
信德年,一个良机。
似乎,我们又看到了圣神那凝聚人心的美妙化工;他召集基督徒善用“好机会”来准备自己,并积极回应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参阅伯前3:15)。不过,这一次不是主教们云集罗马,而是全体天主子民“在信德中”,从“梵二会议”再出发。
(作者系为辅大神学院信理神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