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基督徒如何对待清明祭祖


2012-04-01 13:13:35 来源:转载

节日风俗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意识形态和习惯。除非基督教思想能融入中国,在大众的生活文化里生根,否则就仍然不能在黄土地上深入人心,基督教就只能永远处在整个社会的边缘,将被视为一种社会次文化。我们作为神学生,对教会实情了解甚是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如此巨大的话题,只能以自己狭小的眼光看待,说一下自我的简单看法,反思和考虑之后,找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策。。
我们不是要信主之人脱离社会的传统文化,不食人间烟火,和非信徒划清界限,完全把中国人的传统放在一边。那样还如何传福音,且会被别人视为另类。耶稣和众使徒为我们做出了美好的榜样。太(3:15)记载耶稣去接受施洗约翰的洗礼。耶稣本是新约的大祭司,是上帝的独生子,有神的形象,约翰也称自己要去受他的洗。原来耶稣为要尽诸般的义(或作礼仪)。这是犹太人的一个规矩。利(8:6)大祭司亚伦和他儿子上任前,神命摩西用水洗他们。耶稣基督完成了旧约中的礼仪,尊重犹太人的习惯,在非原则性的礼仪上顺服。保罗开始给外邦人传福音时,犹太人坚持要作基督徒先要作犹太人,也要守割礼。但是耶路撒冷会议决定,外邦信徒可以不守割礼。尊重了外邦人的礼仪和习惯。马礼逊来华传教能够比较顺利也是因为他尊重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传中国服装,在祭拜祖先的事上持宽容态度。而相反康熙时的礼仪之争却使得福音的大门被关闭达许久。如果当时能持宽容态度,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将被改写。
这样基督徒面对的问题不是要不要祭祖,而是怎样祭祖?怎样让祭祖具有新意,成为基督教信仰文化承载的有效媒介。如果我们教会能设计有基督教特色的祭祖仪式,来转化社会风俗,从根本上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将人类群体文化的重心转向神。使之即符合基督教信仰,又表达对中华民族慎思追远的优良传统,才是长远大计。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和探索。
 
一、坚持信仰,反对拜偶像。
我们所信的神是独一的真神,是忌邪的神,十诫第一戒就告诉我们,除他以外别无真神,不可制造、跪拜偶像?什么是偶像?任何人或物在人心中取代了神的地位,就是偶像。拜偶像不一定表现为外在的礼仪。在丧礼上、追悼会上向死者遗像鞠躬行礼,甚至跪拜大礼,如果只是表示对死者的敬意和追念,向死者献花以示尊重,都不是拜偶像。我们的祭祖虽然最起始的意念是要“追本求始”,孔子t推崇祭祖是想通过此活动培养孝道,但是不可不承认今日的祭祀活动带有很浓的宗教味道和迷信色彩,有意无意要通过对祖先的祭拜以求得某种护庇和赐福。从此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要坚持原则,坚决反对。神是活人的神,不是死人的神。上帝是赐福的源头,而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十字架的救赎已经成就了神人之间的和好,我们可以借着这位中保直接来到神的面前。在某些地区,宗教色彩特别浓,所有向死者表示敬意的礼仪,都会被人认定是向死者祈求保护与赐福。为免造成误解或绊倒弟兄姐妹,要谨慎,用行动表明身份和态度。[①]祖就是本的意思,所以祖宗就是根本。那么人类的根本才算是祖宗。这个根本指第一根本,包含着聪慧而来的意思。职是之故,生我者父母也,生父者公也,生公者祖先也,生祖者太祖也。由此而推衍,最终必致开辟之始祖--天父。天父才是人类之根本,乃祖宗之祖宗,所以奉天父者,真所谓丰祖宗也。”本,乃祖宗之祖宗,所以奉天父者,真所谓丰祖宗也。[②]因此 中国基督徒除致力于革除祭祖仪式中混杂的迷信成分,将孝的心意重置于正确的地位外,我们同样要从基督徒的立场,提出基督教不仅教导人孝顺父母,亦必需根本地去敬拜信仰的中心:上帝。
二、真孝代替假孝
    十诫中惟一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就是孝敬父母。基督教导我们要爱人如己,尽心尽神。不爱看见的弟兄,怎能爱不见的上帝 ?更何况是生我养我教导我的父母。基督徒的孝是父母长辈在世时养其身、悦其心。有一位母亲对自己信基督的儿子非常满意,他信主后对老人的态度有很大改变。但有一点让老人家甚是难过,就是基督徒在父母去世后,不烧纸不上供。一日老人正在午休,儿子买回她爱吃的羊肉汤放于床前,等老人醒来,汤凉肉冷。老人好不埋怨儿子为何不叫醒自己。
  儿子说:“我以为你闻到味自然会起来。”老人大骂,说自己睡着了,怎会知道。还没骂完,顿时恍然大悟,和儿子一起受洗归主。是啊,人入睡尚且无知无觉,何况死去。献上贡品,生前不孝等老人不在了再大办特办,基督教外的这种做法,本来就是非常虚伪,人人皆知的没有意义。我们基督徒需要在生活中,从小事作起,真正的孝敬老人。开封某村支书归主,就是因为一位姐妹的生活见证。老人患瘫痪怔卧病在床,作为儿媳的她十几年如一日,在方圆左近引起很大震动。[③]正如朱杏舟所说:“祭祖不过是虚假的行为而已,父母即逝,安得与我相接。先人即不能接受饮食更不能接受跪拜。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尽孝,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实意,而非外表的虚情假意。至于借此展示家道丰厚,炫耀一番就更是大逆不道。因次我们不但要在口头上提倡孝敬父母,更要在行动上真正孝敬老人,荣耀主名。

三、纪念代替祭祀
基督徒也有对前辈祖先的纪念方式,并不是忘本忘记历史。在西方教堂后面往往会有墓地,人去世后也有他们表达纪念的方式,我们也可以。比如:
1、 通过纪念活动怀念先祖与前辈,学习其优秀品德和经验教训,更好的服务国家、人民和社会。
2、我们可以在清明期间组织人力物力接济孤寡老人、残疾人、贫穷者等有需要的人,多参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有的教会出资修桥铺路,为民造福,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祭祀的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 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人数众多,耗资巨大,铺张浪费。有的老人去世要烧纸车纸房
纸电视,更可恶的是烧二奶。怕老人在阴间受罪,烧很多冥币甚至银行卡。他还要你供给,怎能保佑你呢?有的地方举行祭祀活动,组织者会逼迫教会或信徒捐钱捐物,如果不从,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尊祖宗。
3、 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的爱国精神和为和平所付出的代价,使我们更珍惜和感恩。踏青扫墓,提倡孝敬先人,纪念前辈,用献花代替贡品,烧香和烧纸。让社会知道基督教的信徒也是中国人,教会也是中国人自己的,决不是数典忘祖,不是洋教。到大屠杀纪念馆思想国耻民恨,激发爱国热情,奋发图强,爱国爱教,努力参与国家建设。其实大部分人提倡兴起祭祀者,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交流,增长经济发展,团结海外同胞。大部分参与者不明就里,纯粹看热闹或好奇。我们可以去掉其中迷信的成分,把祭祖变成健康的,积极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四、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因为人的软弱,常常会留下破口,为免得自己受亏损,在这方面还是保守一点,该不看的不要看;该不作的不去作。但是对于初信者的要求可以因人有所不同。保罗关于吃拜偶像之物的教导,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各人凭信心去做。如果作了会不平安 就要谨慎不要去做。对于初信者可以适当宽容一点。有的信徒在信仰原则和社会风俗时间把握不好分寸,不小心做错了,要存着爱心帮助他,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对于自以为犯了错误的信徒,帮助他认罪悔改,且相信耶稣基督必饶恕赦免,向前活着,如果一味埋怨自责,活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就中了魔鬼的诡计。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八章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
五、学习先知,代民认罪。
中华民族离开上帝的时间太久太久,同胞中归主的才约二千万左右,仅占总人口的七十五分之一左右。有很多人说自己没有信仰,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偶像,也有人拜其他偶像。在圣经中拜偶像的罪是最让上帝不悦的。以色列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不变不争的真理,亲近神得福,离弃神转向偶像便被神离弃。
耶利米书中也同样描述了他们离弃神之后的残状。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甚至慈心的妇人亲手煮自己所生的儿女。 耶利米先知为民的罪过流泪,甚至说:“我眼睛流泪,以致失明。"他不断的流泪为同胞认罪祷告。我们也当为其他同胞真拜偶像的行为献上认罪的祷告。 以斯拉先知在带领虏民回归后,听说民与异族通婚,撕裂衣服和外袍,拔掉头发和胡须,惊惧忧闷而坐,直到献晚祭的时候。献晚祭的时候,起来心中愁苦,穿着撕裂的衣服和外袍,双膝跪下向耶和华神举手,说:“我的神,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为我们的罪恶滔天。甚至不能吃喝。”当他这样做的时候神就激动众民悔改,其他同工也出来协助,使得全民一致作出前无先例,后无同事的行动:全民离弃所娶外邦之妻和所生的儿女。在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也不太可能,但是神却真实的成就。我们基督徒作为新时代的光和盐,也当为自己的同胞在上帝面前祷告,求神饶恕他们的罪,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当我们这样作的时候神就做他奇妙的工作。
最后,我们要摈弃一种旧的观念或传统,先要提供一种可选择的积极的优秀的健康的形式予以替换,当福音被大众接受时,基督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时,这些问题自然就会消失。传福音是我们每个基督徒的大使命,也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要象保罗一样,常存亏欠的心。我欠了中国人福音的债,上帝让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就对这些灵魂有祷告和引他归主的责任。我不传福音就有祸了。关键是我们有圣灵的引导和带领,我们的神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他会和我们同工,随时随地,直到永远。我们只管作自己可以作的,其他的交给上帝,让他负我们完全的责任。路还很远,但不用惧怕。前途一片光明,就等你我一起发现和参与。
相信我们这样的思考和调查,只是一个开始。借着这样的活动必能使我们重视此问题,也提醒我们不能只在象牙塔里作学问,要溶入社会,忧民之所忧,虑民之所虑。同中国教会和中国人民一起面对生活和信仰的各种问题。
作者: 赵慧利
 

本文标题:基督徒如何对待清明祭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