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海外教会应为我鉴


2012-03-31 11:02:55 作者:宋云 来源:《信德报》2012年3月22日,第11期(总第482期)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曾几度走出国门,因之对所到国家和地区的教会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用“简单”这个词,是因为时间很短了解的有限,更多的只是感觉和感受而已,但我还是愿意把我眼中看到的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教堂的印迹

韩国:明洞教堂
    作为一名教友,对教堂,心中自然而然会有着一种情结, 每到一处,都渴望走进它。  
    在邻邦韩国,城市乡村无不闪现教堂的影子,放眼望去,到处是直插云霄的钟楼尖顶。那次从邻近朝鲜的一个海滨小岛返回首都首尔,夜色中看到到处是红色的十字架,十分耀眼。朋友说,在韩国任何地方晚上教堂塔尖的十字架都会亮起灯光,从这一点就侧面感受到韩国教会的特色和生命力。
    韩国朋友还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凡是有天主教堂的地方,相邻的地方必然会有一座新教教堂。仔细观察,果然如此。有“竞争”对手,看来想不办好教会都难。
    韩国教会近几十年飞速发展,基督徒人群已经超过过去的主要宗教的佛教,且仍在快速增长,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领导人金大中、金泳三、李明博不是天主教徒即是新教徒,演艺界的许多著名演员、体育界的众多明星、企业界的许多精英都是特别虔诚的基督徒。


首尔明洞天主堂

    单提一下处于首尔市中心的明洞教堂,它是首尔大教区主教座堂,更是韩国天主教会的象征。在这里形成的信仰团体始于1784年。教堂于1898年5月29日祝圣,奉献于韩国天主教的主保“无染原罪圣母”。自从20世纪初开始,殉教者的遗体就被一直供奉在地下教堂里面。1942年,最早的韩国籍本堂神父被委任,最早的韩国籍主教卢基南德就职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20世纪70-80年代,明洞教堂一直担负着促进韩国社会的人权伸张和民主化的角色。因着明洞教堂,在韩国人的心目中已把教堂定义为正义、和平、博爱的化身。可以说,教堂受尊敬,它的教化作用首当其冲。

德国:科隆大教堂
    欧洲教堂之多,让人不能不心生羡慕,大大小小的教堂星罗棋布,说一街一堂甚至一街数堂都不为过,且每座教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再看看我们,为了寻找一座教堂总是费尽周折,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圣经记载的“三王来朝”大家不会陌生,但东方三贤士的遗体安葬何地,怕是许多人都不知情。那么,就到科隆来吧。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市毫无争议的标志性建筑物。157米高的钟楼使得它成为世界第三高的教堂,另外也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哥特式教堂(前两位是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和意大利米兰主教座堂)。教堂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它从13世纪中起建,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直到今日修缮工程仍然不断。想想我们现今的中国教会,寻找一座建造为期十年以上的新教堂都属不易。
    艺术史专家认为它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有预留给教宗和皇帝的座位。
    这里还有最古老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圣龛内,此金圣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堂内的彩绘玻璃更是远近闻名。每一块玻璃上的圣像图案都不同,外面的光线从高墙上彩色的玻璃窗户穿进来,色彩斑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教会怕玻璃被炮火损坏了,叫科隆市民排队来领回家保管。二战结束后,尽管科隆几乎是一片废墟,但玻璃交回教堂竟然没有一块被损坏,可见教友们的保护有多么精心。
    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大钟。为一睹大钟的风采,我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攀爬了钟楼上千百个磨痕累累的石阶,才到达了安放大钟的地方。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后来三次重新铸造,最近一次是1880年。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伯多禄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听德国朋友说,为教堂的安全起见,这口大钟一年只在复活节敲响一次,因为每当钟声响起,教堂都要随着颤动。
    其实,每年吸引多达四五百万人前往科隆大教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存放着珍贵的东方三贤士遗骨的“三王圣龛”。祭坛里镀金的三王圣龛装饰精美,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之一。116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原存放于米兰主教座堂的“三王圣龛”赠给科隆大主教Rainald von Dassel。由此,各地来科隆朝圣的教友骤增,才建造了如今的大教堂。置身于这座神圣的圣殿,你会发现这里真的是三贤士最好的栖息地。瞻仰敬礼他们的圣髑,你的眼前会出现2000年前的白冷,山洞马槽前匍匐跪拜喜泪纵横的三贤士,正向刚诞生的小耶稣奉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  
    一座教堂,呈现的不单单是它的富丽堂皇、巧夺天工,更重要的是承载安抚灵魂慰藉心灵的责任,它要为历史留下让人景仰的印痕。

教堂内的细节

弗里堡:献仪的收取
    弗里堡 (Fribourg)是瑞士中部的一座城市,处于低壕地区的老城区,石头铺成的小径和坡路、教堂、喷泉、城门、塔楼、桥梁等至今保存完好,踏入那里仿佛觉得时间已然倒流。弗里堡大学不仅是瑞士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瑞士唯一一所德法双语授课的公立大学。这里是天主教的重镇,教堂保存了众多重要的资料和珍贵的艺术作品。
    我有幸在13世纪建成的圣尼各老教堂参加了一台大礼弥撒,这里有曾经吸引李斯特等人的著名的管风琴,琴声响起让人沉醉。在弥撒中奉献礼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教友们手中传递着一个褐色的藤条编成的小圆篮子,人们自由地把钞票或硬币献仪投入其中。篮子传到手里时我好奇地端详了一下,篮子很精致,上端留着一个投币的口,十分方便,也不影响弥撒礼仪的进行。这使我想到北京、河北等地的堂口,用长长的竹竿,绑着一个红布兜,在弥撒中沿着一排排跪凳收取献仪,既让人分心也不雅观。教友的奉献是教会正常运作的保证,弥撒中收取献仪也是必要的,如此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收取献仪的好法子。

点燃的蜡烛
    国外的教堂没有一座不是敞开大门的,教友也方便随时朝拜圣体,教外朋友可以参观。从科隆大教堂出来,拐了一条街,我随意走进一座同样很壮观的教堂,不想竟是圣大亚尔伯堂,怪不得有人说,欧洲的任何一座教堂,都可能出过圣人。圣大亚尔伯(1200—1280年)是教会的圣师,对自然科学、物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都有极深造诣,比约十二世将其奉为“自然科学的主保”,著名圣师圣多玛斯就是他的弟子。在这座教堂前右侧大亚尔伯的塑像下点燃着一大片蜡烛,烛光闪闪,原来是许多人到此祈求聪明和智慧。后来我在欧洲另外一些教堂以及香港、澳门的教堂里,都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教友们点燃蜡烛,向主保圣人倾诉自己的心愿。这样热心敬礼的方式真的很让人有心灵的触动,我们国内的教堂可以加以引用!


教堂内点燃的蜡烛

    
香港:儿童活动室
    在香港罗国辉神父任本堂神父的新蒲岗善导之母堂,看到了这样新颖的设计,教堂外有个连顶的中厅,教友可以在这里互相进行交流,也可以找神父办事,很是方便。教堂分三个门,左侧门进入,就会看到专门为儿童设置的一间屋子,面向教堂的墙壁由隔音玻璃做成。父母一边照顾孩子,还能参与弥撒,而孩子们的声音不会影响弥撒的进行。在国内,每次参与弥撒都会看到孩子们在教堂内跑动,不时还传出说话声、哭笑声,让人分心,如果教堂内有这样一间专门安置孩子们的地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以这样的教堂设计值得推广。


韩国:切头山纪念馆藏
    圣教会最重视继承,圣传、圣经、与教会训导构成了天主教完整的信仰。不用说梵蒂冈博物馆藏有多少让世人仰慕的绝世珍品,不用说西方教会的历史底蕴有多深,就论由中国教会发展仅200多年的韩国教会,就不得不让我们刮目相看,竖起大拇指。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只到访了首尔和大邱两个教区,有幸瞻仰了数个教会纪念馆,如切头山殉教博物馆、殉道圣人纪念馆。


切头山纪念馆

    切头山殉教博物馆在汉江边的一座山丘上,1866年无数的教友在此被斩首,首级也被丢入汉江中,所以后来这里改称为切头山。初闻“切头山”时心头不由一凛,为什么要取这么骇人的名称呢?后来,我才理解了韩国教会直面历史教育今人的良苦用心。切头山殉教博物馆和切头山巡礼圣堂,创建于1966年,并于翌年完工。1972年殉教者纪念公园也正式落成。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和德肋撒修女分别于1984年和1985年到访切头山圣地。切头山纪念馆是个三层楼的建筑,拾级而上,首先是博物馆,馆内保存着韩国天主教的有关资料、史料和遗物。其中史料1258卷、教会历史文物750件、绘画155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神父的汉文著述《天主实义》是其中最珍贵的文物。通过这些遗物和绘画,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情况,尤其是还有80多个各式各样的模型,把过去的情景形象地表现出来,帮助来访者了解当时天主教徒被迫害的有关情况。
    从博物馆出来,就是圣堂,圣堂右边有台阶,顺着台阶往下走,下面就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圣髑室。
    在户外展览场,能看到圣母山以及韩国最早的司铎金大建神父的铜像、南锺三圣人的半身像、以及记载朴顺集全家16口全部壮烈殉教内容的石碑,还有5位殉教者曾坐过的五圣岩等。特别是“丙寅迫害”时期执行绞刑时使用的各种令人发指的刑具,让人不由从心中升起对韩国殉道者的无限敬意。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教会纪念馆可以看到韩国天主教的过去和现在,清晰了解韩国天主教的历史,不能不说韩国教会用心良苦,也看到了一个年轻教会的成熟一面。
    反观中国教会,不用说数百年,就是宗教政策落实后三十年的教会证物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教堂重建没有留下老教堂的照片;老神父、老教友在世时没能将他们所知的教会历史及时记录下来,致使教史出现了断层;教堂用过的各种物品不加爱护遗失殆尽,如拉丁礼的祭衣、手抄本的圣书、自制的念珠等等。真不知道,面对后代子孙的质问,我们会怎样的汗颜和羞愧。但愿各地教会能尽早增强这方面的意识。

   
文字福传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阅读的教会没有希望。”细想,极有道理。在教会的发展过程中,文字所起的作用,其他因素很难望其项背:可以说,如果没有人写圣经,我们不能够了解天主的救恩史。然而即便有了圣经,如果我们不去读它,天主的圣言也不会进入到我们的心中。千百年来,教会圣贤所著圣书浩如烟海,圣经、神学、教理、灵修、传记等门类丰富,蕴含着无尽的教会宝藏,然而我们多少人忽视它们的存在,不去拜读,不去汲取营养,对教义一问三不知,徒具教友之名。多少人时刻用“忙”来为自己开脱,不参与弥撒称“忙”,不读书阅报称“忙”。问一下,你真的忙吗?为什么看连续剧有那么多的时间?为什么玩电脑有那么多的时间?为什么打麻将有那么多的时间?说到底,其实还是心不在天主身上,原因就是我们对文字福传重视不够!在荷兰,我们参观了圣言会办的一个大型印刷厂,一位神父介绍说,仅一份德国教会的画报每期印数就有上百万册,全部是教友“索阅”;在韩国首尔,我们参观的圣保禄修女会的出版社,修女们拥有很高的学历,出版了大量书籍。大邱教区除办了一份非常有名气的社会报纸外,还办了一份天主教周报,发行量很大,教友家庭有很多圣书,每家都有数份教会报刊,读书读报的风气蔚然成风,主教神父看到文字福传带动教友信仰素质大幅提高的作用后,给予大力提倡和鼓励,教会牧灵福传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所以中国的神长一定要有文字福传的意识,鼓励教友读书读报,只有“内功”增强,教友才能有教会意识,教会才能兴旺,教会才有希望!献县教友热心为人所公认,原因众说不一,也许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那里的教友圣书读的最勤最多,教友报刊读者在河北也最多。


圣保禄修女会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只是写了部分我对海外教会的体会,但愿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吸收,为我所用,让中国教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本文标题:海外教会应为我鉴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