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问题与回应 之三


2011-12-27 10:57:38 来源:《信德报》2011年12月15日(总第469期)

礼仪本地化的路径、基督宗教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问(张文西神父,圣经博士,河北神学院教务长,信德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化和礼仪本地化是互相影响的,是双向的,我在学圣经中发现,古犹太文化与中国的古文化非常接近,对于中国的本地化,从某种程度上是否应该说,不是从神学来本地化,经过罗马文化来进行交流,而应是从圣经福音的讯息和中国的文化来交流?

    田磊神父(内蒙古呼和浩特教区):礼仪本地化研究要研究一个历史。基督信仰的形成时期正好是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的时期,因此受到很深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另外,礼仪本地化是从罗马礼到中国的本地化,而不是从圣经,所以叫“罗马礼与中国的本地化”,而不是其他。

    问(张文西神父):高夏芳修女的书中也提到“圣经”是由东方人来写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必要绕到罗马文化,再从罗马文化回到中国文化,绕很大的一个圈,尤其是古希伯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是非常相近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从古希伯来文化来进行本地化?

    田磊神父:研究圣经和神学的角度都可以作一探讨,而礼仪并没有从犹太礼仪传下来,因此,我们的礼仪本地化不是创新的,而是罗马礼仪的一部分。

    问(刘国鹏,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本地化的表述,天主教会的本地化和基督教会所用的本色化,还有一说处境化(强调神学在本地文化中的生长),这些都是有相关性的,所以田磊神父所提到的“文化互融”这一说法似乎不太合适,我觉得你把基督教只当成了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信仰。基督教在早期的成长和形成的经历,跟希腊文化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如果要接受基督教就必须对古希腊文化全盘接受,这样才能使基督宗教在文化中生根。而基督宗教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福音,而福音是一种超性的因素,这种超性的因素是不可能被一种文化所局限,福音的精神是一种超性的文化,并且被文化所吸纳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你翻译成“文化互融”似乎是显示基督宗教就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信仰,是否它的普世性就被消解了?

    田磊神父“文化互融”这个词来自台湾赵一舟神父,何光沪教授也写过一篇文章,对比“本地化”“本位化”“本土化”“境遇化”“本色化”等这些词,基本上这些词都有一些历史过程。信仰借着文化来传递,它不属于任何一种文化,所以,“福音降生在当地的文化当中”的说法是比较好的。

 

关于招魂与风水


    问(张文西神父):张秋林神父提到了招魂的问题,我们知道“招魂”最初是没有迷信色彩的,后来慢慢地经过演变才补进了一些迷信色彩,那么我们在礼仪本地化的过程当中,是应该回到中国文化的根里,还是应该停留在普通大众所理解的意义层面?

    张秋林神父(礼仪博士,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礼仪教授):这是一个关于文化现象初始意义的非常好的问题。一种文化一种礼仪是活的,会在时空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因素加进去,我们研究时必须研究其背景。我们教会的礼仪也是一样,有其演变过程,所以,我们要研究它最初的本义,也要把历史过程中新添加进去的意义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特别是一般大众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我们需要做这样的调查研究,比如教会的殡葬礼等,我们也需要从中调查哪些是属于自发的迷信,迷信的成分有多重,是否要归于理性;哪些是正常礼仪被人们所认同的发展演变,结合文化现状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及意义。
    中国最初反对招魂问题,是在礼仪之争之后。因为今天中国社会背景下,人们认为人是没有魂魄的,所以把它当成是迷信。但教会是相信有灵魂的,我想这是需要去厘清的。

    问(李景玺神父,信理神学博士,陕西修院教务长):从建筑学的方面来举个例子,比如在德国,人们把“风水”是当作一种文化,修建教堂的时候要先看看“风”“水”是不是适宜,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风水”是一种迷信。请张神父从基督信仰角度谈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秋林神父:从中国文化来看,最初风水也不是迷信,而是根据风向、地下水、山脉等客观因素帮助人们选择最适宜的住处。而后来,明知道因为地理空间原因不适于人居住,却为了骗钱,把人生病、不适,归于得罪了神明、伤害了太岁等,这就加进了迷信的成分。因此,若从第一种意义上讲就不是迷信,而后者则可以认为是迷信了。

 

教会的殡葬礼仪与民俗民情


    问(李树兴神父,法律博士,全国修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处主任):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送葬礼,因为环境保护,在殡仪馆不让用提炉,但这在礼仪中又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问,在台湾是如何解决的?

    钱玲珠(台湾辅大神学院礼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在台湾地区有的用香有的不用香。提炉是在四世纪时从罗马宫廷引入的,因此也在罗马礼中出现,后来变成教会的一个传统。现在台湾除非是特别重大的礼仪弥撒中,否则是不用提炉的,因为我觉得那是欧洲文化中的,不是我们华人的。在台湾我们除了提炉,有时候也会用香,有柱香、盘香等,人们也都是接受的。香烟袅袅,上升天庭,代表我们的“祷声”。台湾很开放,所以在殡仪馆也是可以用的。而在台湾从事殡葬业是需要执照的,我们教会也为从事此行业的人提供了很多的培训,当然,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也都还是要尊重丧家的意愿,看他们喜欢什么,是否愿意用香。如果人生前交待了去世用什么样的礼仪那最好,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问问其家属,看看亡者生前有什么样的习惯,愿意为亡者采用什么样的礼仪。

    问(王立茂神父,保定教区):我有一个问题,教外人士和我们教友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烧纸,教外人以烧纸敬礼死者,我希望专家对烧纸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本堂神父如何处理烧纸的事?

    万廉神父(教堂设计师):民间宗教认为,死后的灵魂得经过好几个阶段,当中可能是49级地狱,每级地狱都有法官,要给他“红包”才能通过他这一关,所以他们害怕死后没有人帮他们烧金纸,因为他们需要钱买通地狱里面的法官。而我们的天主不是这样的。

    韩清平神父(信德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我不很赞同王神父说的我们和教外人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不烧纸,我觉得这不是最核心的区别,这只是一个表面的表达的方法,如果你把它当成核心区别,那就变成一个异端和不是异端的最重要的区别。当我们面对一个烧过纸的新教友或望教友时,我们不该把人家拒之门外。在当时那个环境下,他刚刚失去亲人,正在烧纸,你上去就说你这样把我们教会的礼仪都破坏了,这不但起不了好作用,反而会让他离开我们的教会。

    问(孟同宝神父,山西太原教区):现在堂区面临的一个问题:有的新教友,家人全是外教,儿女说不请阴阳不能下葬,而不请神父的话又怕灵魂没有归宿。所以我就选择一个办法,在出殡的前一天,带教友去为他祈祷、摆安所,第二天出殡,我们就不再参与。我不清楚这种办法是不是合适?是不是民间的一些仪式和我们的追思礼仪有些东西可以放在一起?

    潘家骏神父(台湾主教团礼仪委员会秘书,辅大神学院院教授):我想这是一个民间信仰跟基督信仰之间的一个问题。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在筹备殡葬礼的过程当中,我都很清楚地告诉家属,这个为教会合适,那个为教会不合适,不是让他们都决定好,然后请神父去给他们举行殡葬礼。我举个例子,比如入殓礼,一般殡仪馆知道他是基督徒,就不会往棺材里放冥金冥银。我的立场就是好好地把教会的礼仪在其亲友面前讲清楚,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礼仪是那样丰富那样的美。我再举个例子,在民间信仰的殡葬礼中,有一个名称叫“做七”,指去世七天,这天请和尚、尼姑或者道士,教友也会请神父做弥撒或请神父去家里祈祷。我们是透过做七,把基督的信仰赋予这个做七的含义,比如一七是耶稣面对死亡,一直到七七耶稣复活。所以说做七虽然是民间信仰的,可是我们透过信仰净化了做七的意义,然后也透过做七把教友从悲伤一步一步地走上复活,走上治愈的过程。所以有些礼仪还是可以融合的,可以提升它,净化它,而不是让它停留在迷信的含义当中。

    龚志喜神父(湖北宜昌教区):我出生在土家族聚集的地区,我们那里教会的殡葬礼已经延续了200多年的历史。前一段时间我做殡葬礼的研究,当初方济各会士在那个地方传教的时候已经把教会的礼仪和当地土家族的礼仪结合起来了。当地在结婚的时候叫苦嫁;而办丧事的时候是很喜庆的,这与我们天主教的思想是比较吻合的。土家族在丧事的时候会请人跳舞,在棺材四周边跳边唱,谓之“跳丧”。我们教会祈祷时也唱,唱的时候,把当地的音调还有一些民间习俗融合进去。
    还有一种八座礼,来自八仙的传说。就是预备八个座位,请当地八个有名望的人,是对死去亡灵的一个敬礼,每个有名望的人会做一个演讲,而神父也会被请到里面去,因为神父也是当地比较有名望的人。所以神父就可以借用这个八座礼宣讲福音,讲教会的道理。
    再就是唱山歌,边打鼓边唱,内容有的是关于死去的人的一些生平事迹,还有的是孝子对家人的一些赞美的词句。它本来是中国道教的一个传统,教会把它改变了一下,因为它主要的目的是来陪伴亡者,做的时候改成唱圣经故事,比如梅瑟带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我觉得这也是教会本地化的一种尝试。

本文标题:"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问题与回应 之三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