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虎头山下的信仰见证


2004-05-26 09:50:08 作者:光来 来源:信德报(第213期)


大寨的教友们

    早在去年,我就和山西阳泉的本堂范常亮神父讨论过择时采访昔阳地方教会事宜。今年5月4日,趁着五一长假,我和信德之家的几位神父修士便前去参观采访。由于近期石太高速正在检修,高速公路关闭了一段,我们只有在太行山内穿山越岭了。细心的牛效平神父安排我们走了北路,过娘子关。所谓天下第九关,史书上也有“西出娘子关”的描述,使我们又对历史多了一点直观了解。本来,到山西也是为一直忙碌的神父修士们借假期创造一个休息的机会,但到阳泉后不停地采访和交谈,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使我有些不安。还好大家都非常理解,他们毫无怨言地配合,使我深受感动。

新兴的阳泉和昔阳教会团体


小恒源与妈妈毛海英

    40年后的今天,昔阳县的虎头山周围也有了一部分天主教教友。2001年,一位患白血病的小朋友恒源首先领洗,他的病意想不到地得到了控制。2002年这一家三代人全部领洗,小恒源的妈妈毛海英讲:“信仰给了我们力量,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其邻居范瑞玲说:“教友们的善表让我感动,我现在虽然还没有领洗,但我相信天主,经我联系,神父已经给我的父母授洗,我想这是对老人最好的孝敬。我正在劝婆婆和公公领洗,当然我自己也要领洗。”另一位新教友史英兰则说:“领洗后,我原来与儿媳之间一团糟的关系彻底地改变了。如今,我好感谢天主,我们婆媳之间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

新移民教友扮演重要角色

    在阳泉一带有不少外地来的教友,其中河北的教友就占了30%。本来这些“新移民”教友是为生存而来到阳泉。他们或在煤矿打工,或经商,如今事业成功的他们为当地教会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邯郸的武宝玉 、杜振刚教友等长期以来一直帮助堂区,不断资助贫穷教友。更重要的是,他们充分发挥老教友的传统美德,热心福传牧灵,成为了当地教会的骨干。

新教友推动本地化

    阳泉天主堂全天候对外开放,每天来教堂参观的各界人士不断。教堂内设有办公接待室、教理咨询室。《堂区日志》记录本则逐日登记堂区的接待情况和大事,这说明了本堂神父的细心和工作严谨。进入圣堂,祭台两边挂了两个大红的“中国结”和一连串的大红灯笼,感到很亲切。我问范神父:“为什么挂灯笼和中国结呢?”范神父说:“这全是新教友们的杰作。他们认为过复活节了,要有喜庆的节日气氛,就提议挂上具有喜庆气氛的中国结和民族式的灯笼。这还是宋秀萍等教友奉献的礼物呢。”在国内不少教堂也有挂大红灯笼的习惯,不少教区还修建了中式仿古教堂,为教会本地化的探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推动本地化的进程中,各地的新教友更容易接受,但愿中国教会的本地化早日实现。

爱心妈妈孔真兰


爱心妈妈孔真兰和她收养的弃婴

    早就听说山西(祁县九汲村)有一对教友夫妇在家中收养了一些孤儿的故事。来到阳泉才知道,这对夫妇就是范常亮神父的妈妈孔真兰和爸爸范步成教友。据范神父回忆,从他四岁的时候,家里的弟兄姐妹们就多了起来,因为爸爸妈妈收养了很多弃婴。最初,孔妈妈看到路边的弃婴实在可怜,就抱回家收养,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拾。当人们发现新弃婴的时候,还会打电话给她,让她去捡。范神父说:“在过去的这些年,爸妈总共收养过二十七、八位弃婴。由于我们这些新兄弟姐妹都是残婴,所以早亡的比较多。如今,有7位还生活在我们家中。其中范德艳小妹11岁了,正读小学三年级,4个唇腭裂的小弟弟都已经做了手术,2个智障儿,一个在太原洞儿沟学习,另一个范琪艳跟妈妈在家中。”
    对两位老人的做法,也有人不理解,认为这些孩子既然都是残疾,甚至无可救治了,何必收养他们呢?不如让他们早死,早点解除痛苦。孔妈妈坚持,这些孩子也是人,是天主的恩赐,他们也应该获得爱和关心,即使他们的生命非常短暂,也要让孩子们活得有尊严。孔妈妈把弃婴都视如己出,一律按照范家孩子们的姓名和年龄排行,所以范家是那一带出了名的有20多口人的大家庭。孩子们都一起吃住,一样待遇。即使对于孩子读书的费用上,孔妈妈也非常细心。学校有意照顾弃婴学生,只收半费,但为使孩子们感觉他们也是范家的正常儿女,所以,孔妈妈要每一个孩子跟其他同学一样交齐自己的费用。孔妈妈为养活孩子们,买了一台钉鞋机,自己学会了钉鞋,一天钉几双鞋,挣些零花钱。虽然范妈妈收养了弃婴,但她从来没求过援。当地人无论村干部,还是村民以及教友都乐意周济这个特殊的家庭。常有一些善心人士悄悄地帮助孩子们,基督新教的朋友亚当、俐撒,还有其他善心人士还资助了四个唇腭裂孩子的手术治疗费。《山西农民报》曾采访报道过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孔妈妈不但爱心无限,而且信德坚定,她坚信天主会照顾孩子们,她每天参与弥撒,热心侍主。我们祝福这个特殊的家庭,并求天主透过大家的爱心使更多的孩子们获得爱心照顾。

本文标题:虎头山下的信仰见证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