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在“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开幕式上的欢迎辞


2011-11-17 11:53:56

张士江(2011年11月16日 石家庄)

尊敬的各位神长、尊敬的各位朋友: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在众多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下,由信德文化研究所主办、全国十大修院协办的“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现在开幕了。
今天是立冬(11月8日)后的第一周,也是礼仪年的常年期即将结束和基督君王瞻礼前的最后一周。大家关心和重视我们教会的礼仪生活,不顾初冬的寒冷从各地来到石家庄,共议基层教会的礼仪事务,在此,我谨代表信德文化研究所,并以我个人的名义,诚挚地欢迎各位神长教友、十大修院、部分修会和教区的代表,以及各位学者朋友在百忙中的莅临参与!并向各位精心准备论文和以不同方式支持这次论坛的所有恩人朋友团体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在欢迎大家的同时,让我们首先通过梳理中国教会培养礼仪人才和出版礼仪图书的历程来回顾一下中国地方教会礼仪更新的历程,并做些反省。

一、中国内地教会用20年时间培育了一批礼仪学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天主教会开始重视培养礼仪人才。1991年,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首次向菲律宾保禄六世礼仪学院派出了第一批两位神父,接受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进修(7至10月)。其中的一位就是来到我们中间的姚顺神父。1993年,北京教区甄雪斌神父远赴美国圣若翰大学修读礼仪学,甄铎在1997年成为内地教会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获得礼仪学硕士学位的神父。之后,通过与海外教会的修会、大学和修院合作,更多内地神父和修士及修女负笈海外攻读礼仪学科。经过近20年的合作培育,今天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的调查和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11月15日,中国天主教内地教会攻读礼仪学的共有21人。他们分别在美国、意大利、德国、菲律宾和瑞士攻读礼仪学。[ 其中,7位在美国明尼苏达圣若翰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6位在意大利宗座圣安瑟尔谟礼仪学院(The Pontifical Liturgical Institute,Sant'Anselmo),4位在德国圣奥古斯丁神哲学院和帕德博恩神学院(Theological Faculty of Paderborn),3位在菲律宾圣柏达礼仪学院,1位在瑞士弗里堡大学分别攻读礼仪学。] 其中,从学位上,已有1位博士、13位硕士、1位学士先后毕业,还有6位硕士研究生。从身份上,20位为神职人员,只有1位修女;从学业进度上,11位已经学成回国,4位海外实习(或继续进修),6位在读生。
    可以看出,中国内地教会的礼仪生活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停顿了多年之后,在最近20多年,终于培养了一批礼仪学人才。如今,在11位学成回国者中,2位全职执教修院(均为院领导),4位兼职修院教授礼仪学课程,1位曾教授礼仪学。他们与其他礼仪学老师一起承担了全国十大修院的礼仪教学任务,并正在积极推动基层教会的礼仪更新及礼仪本地化进程。
    今天,11位学成回国者中,8位礼仪硕士司铎来到了这次论坛上。让我们用掌声祝贺和祝福在场和不在场的礼仪学硕士,希望还在海外在读的礼仪学研究生早日学成回国服务。
    在回顾这段历史之时,我想,我们应感恩和铭记那些输送礼仪人才的教区和修院,感恩当时的教内外和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动,钦佩其远见!更要感谢那些积极参与和慷慨帮助培育计划的所有陶成者和恩人朋友们的合作奉献。
    当然,我们不难发现,内地教会攻读礼仪学的名单中,大都是司铎或修士,仅有一位修女,至今还没一位平信徒,这是一个不平衡的现象。中国天主教要想从礼仪上,满足地方教会的牧灵、福传和发展需要,要想与普世教会在礼仪理论与实践上全面接轨,并尽早实现梵二大公会议提倡的礼仪本地化,就需要在此成果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包括平信徒在内的一批更专业的礼仪学人才。
    这次论坛应该是首次内地修读礼仪学者们的聚会,也是所有关心教会礼仪的者对当前基层教会礼仪问题一次探讨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希望不但加强内地基层教会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推动更广范围内的合作。
    比如,在礼仪祈祷和理论用书的编译上,两岸三地应尽早寻求更多的合作途径,以便以比较规范统一的中文礼仪典礼更好地服务华人教会。2011年2月26日,韩大辉总主教在台湾高雄曾提及中文《圣经》的人地译名问题,为此他“希望华语天主教会能一致而正确。”[ 《韩总主教访台,提醒天主教大学责任重大》,2011-02-28天亚社网。]
    其实,何止《圣经》中人物和地方译名需要统一,中文弥撒和祈祷经文的统一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应该引起各地礼仪学者们的重视,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课题,早日通过多方合作编译出版适合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教会的版本。
    同时,几家教会出版社竭诚盼望与各位学者加强合作,付梓出版一批原创礼仪著作,丰富地方教会的礼仪生活。

二、中国内地教会的礼仪图书出版

    从1962—1965年,梵二大公会议共召开了四期,历时三年。[ 首期为先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发起召开,后三期为先教宗保禄六世主持。第一期:1962年10月11日—12月8日;第二期:1963年9月20—12月4日;第三期:1964年10月?13日—11月21日;第四期:1965年9月14日—12月8日。] 1963年12月4日,即第二期会议结束的当天,大公会议最先通过和公布的两个文献:《礼仪宪章》和《大众传播工具法令》,足见这两个文献在教会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74年《礼仪宪章》由台湾地区主教团秘书处翻译,由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在台北正式付梓首版。1983年,由台湾地区主教团礼仪委员会编译的中文弥撒经书《感恩祭典》(一、二、三)成套出版。
    梵二大公会议召开之时,我们内地教会正值十年动乱前夕。中国内地教会因历史原因不但无缘参与梵二大公会议,而且当时也没有任何机会和力量翻译出版其文献。天主上智的安排,在这一时期,港澳台教会以及海外华人教会填补了中国内地教会的这一空白,并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留下了几个重要篇章。
    内地教会礼仪图书的翻印出版工作,始自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恰是全国性中文弥撒礼仪改革的开始。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的调查统计显示,截止到2011年11月15日,中国内地教会在最近20年共出版各类礼仪及相关书籍和期刊约有128 种,分为8类:

  1. 弥撒书及圣事类33本: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礼仪委员会(“礼委”)1本,山西教会7本,上海光启社(光启)11本,河北“信德”(信德)11本,其它3本;

  2. 礼仪理论类27本:礼委5本、光启13本、信德9本;

  3. 礼仪工具类四种共10本:礼委1本、光启2本、信德7本;

  4. 讲道读经释义类29本:礼委 1本、光启19本、信德9本;

  5. 礼仪祈祷类27本: 光启9本、信德18本;

  6. 礼仪年灵修期刊2种:光启《日用神粮》和信德《每日圣言》;

  7. 公教日历类5种:瞻礼单、挂历、台历、大小礼仪手册等;

  8. 歌集类:出版社付梓8本:光启1本,信德7本;很多教区或堂区都有歌本出版,估计有几十本至百余本,具体数字还在收集和统计之中。

    虽然普世教会层面的礼仪图书有数千种,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面这百余种礼仪图书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内地教会日常礼仪生活与牧灵福传的急需。至少,目前内地教会不用再从海外大量“进口”礼仪图书了。
    从中国天主教主教团礼仪委员会(教务委员会)到上海光启社和河北“信德”所出版的这一百多种礼仪图书以及海内外教会合作培养的20位礼仪学人才,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
    当然,为满足和实现中国教会的礼仪发展需要,内地礼仪研究者和教会学者的原创礼仪作品更是基础与关键。然而,从上面统计到的128中图书,除了各种自己编辑、写词和谱曲的歌集之外,内地作者撰写的礼仪论文和翻译的中文礼仪图书却寥寥无几,礼仪与本地化研究方面的原创专著作品更属凤毛麟角。这个现象凸显了内地教会在礼仪本地化方面上的理论研究还存在差距,还存在发展开发的机遇,需要各位去推动和回应。

三、以服务代替庆祝以及礼仪本地化论坛

    1991年3月“信德”在石家庄成立,9月1日,“信德”在石家庄创刊。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与中国教会同行了20个春秋。不少关注“信德”发展的读者朋友希望有个庆祝活动,但根据我们自身条件及目前环境,我们认为还是以服务——如联合全国十大修院并与各地教会合作举办这次礼仪论坛的方式——代替纪念活动,更有意义。而且,我们想,这个题目为大家和方方面面都可以接受,而且还有现实与历史意义。
    这次礼仪本地化论坛本来原计划在今年8月底举行,但今年4月通过潘家骏神父获知第15届“亚洲礼仪论坛”将于今年10月在台湾辅仁大学举行,同时,今夏太忙,我们就将本次论坛推迟到了今天。相信,亚洲礼仪论坛的成果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为此,我们将特别邀请礼仪学教授钱灵珠老师专门介绍这次亚洲礼仪论坛的成果,希望亚洲礼仪论坛在给我们新启发的同时,丰富我们这几天的讨论。
    礼仪为我们每一位基督徒都非常重要,因为礼仪是生命的泉源,是基督的工程,也是其教会的行动。(《天主教教理》1071条)为此,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根据梵二《礼仪宪章》指出:“在礼仪中,尤其在圣事礼仪中,含有不能改变的成分,那是由天主所建立的,并由教会保管。然而,礼仪也含有可变的成分,教会有权,甚至有时也有义务加以改变,以适应最近接受福音的各民族文化。”[ 若望保禄二世,《第25年宗座书函》(1988.12.04)16,参考《礼仪宪章)21。]
    在梵二精神之下,在与普世教会的核心部分保持统一的情况下,如何适应中华民族的本地文化,灵活发展,值得大家思考,值得礼仪学者们重视。
    在礼仪本地化的实践层面,虽然早在1939年中国的“礼仪之争”已被划上了句号,亚洲教友们允许祭祖了,但可惜无论从祭祖的民族传统上,还是译名翻译上,至今中国各地教会都还没有勇气跨出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接近的一步。
    慎重追远,每年每到清明节,13亿大多数同胞都要祭典先祖,为亡者亲人上坟扫墓,但唯独基督信友在清明节大都无动于衷。我们福传的对象是亿万同胞,我们基层教会能否11月追思亡者之外,也在清明节重视一下纪念先祖?
    显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在中国教会礼仪本地化的路程上,我们还有很长,甚至坎坷的路要走。

    为配合这次论坛的主题,在每场研讨期间,希望大家的讨论只针对礼仪与本地化的主题,不涉及与主题无关的话题。在论坛讨论之外,早晚和休会茶饮期间,大家可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分享。
    本次论坛提交的论文内容涉及了教会礼仪的多个方面,由此可知大家对教会礼仪生活的关心及对此次论坛的重视。这次论坛只是我们从基层教会对当前中国教会礼仪问题的关注,虽是从基层角度的回顾、总结和展望,但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各级神长教友们的重视。中国教会礼仪方面的长足发展还需要广大神长教友的重视和努力,两岸三地礼仪委员会的交流合作!
    最后,预祝大家在论坛期间生活愉快,收获满满!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在“教会礼仪与本地化论坛”开幕式上的欢迎辞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