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修女德肋撒——爱的哲学(一)
2011-10-31 10:27:55 来源:《信德报》2011年10月20日(总第462期)
克林顿赞扬德肋撒修女为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克林顿夫人在伦敦参加了英国黛安娜王妃的丧礼,克林顿总统也在广播讲话中向黛安娜王妃和德肋撒修女表示哀悼。他说,尽管黛安娜王妃和德肋撒修女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历,但是对于每个人应该享有的尊严和价值的共同关注,又把她们连在了一起。
克林顿总统称德肋撒修女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之一,他说,德肋撒修女在世界各地为穷人、受苦受难的人,以及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提供的慈善服务是对全世界人民的激励和鼓舞。在克林顿夫人的帮助下,德肋撒修女创建的“仁爱传教会”两年前在华盛顿建立了一家被遗弃婴儿的收容所。无助儿童尊称的“妈妈”修女遗爱人间,举世闻名,专门救助贫病垂死的当代伟大人物德肋撒修女,不幸于上星期五去世。
我们用中文说她的名字德肋撒,使人感到生疏。可是提起她的英文名字Mother Teresa,可就名满天下了。Mother这个称呼,原来是天主教修道院院长的意思,她本来就做过校长,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这个称呼,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来源,从1948年起,德肋撒修女开始为那些贫苦无依,三餐不继,读书更是完全没有机会和经济能力的学童兴办学校,教他们读书识字,就是那些儿童那时候以Mother“妈妈”称呼她,就这样叫起来的。至于Teresa,这并不是她原来出生时的名字,一般人当了修女之后,可以选用一个圣人/圣女的名字作为会名。她选择了16世纪被封为“圣”的Teresa做自己的名字,因此她那Mother Teresa(德肋撒姆姆)的名字当时在印度不胫而走,一直沿用到今天。
“爱”是她一生救人处世的基本哲学。介绍德肋撒姆姆,让我们先从她生前出版的一本自传里如何介绍她自己说起吧。德肋撒修女开宗明义地说:“我出生的时候是一个阿尔巴尼亚人,现在我是一个印度公民,我还是一个天主教的修女。就我的工作来说,我是属于全世界的,可是在我的内心里,我只属于耶稣基督。”这就是她一生救人处世的基本哲学。
德肋撒姆姆忠实遵循耶稣基督的教诲——“爱”。这就是为什么德肋撒姆姆终生为那些“贫穷人当中最贫穷的,孤苦无依的人当中最可怜的,疾病缠身,无人问津的,病入膏肓,生命垂危,随时断气的人”献身服务的原因。那么德肋撒姆姆是怎么实际表现出来她的“爱”呢?我们举出几个最鲜活生动的例子来描绘她。
让垂死苦难的人有尊严的安详瞑目。大约四五十年前,德肋撒姆姆自己一贫如洗,她想要兴办一所“收容所”:专门照顾印度加尔各答最贫病交加、垂死的苦难人。这件事就发生在这之前。有一天,德肋撒姆姆到一名倒在路旁,已经被老鼠和蛆给活生生吃得奄奄一息的人,她就守护在那个可怜人的身边,为他赶走老鼠,清除干净那些蛆,然后一直等到那人咽气为止。德肋撒姆姆这么做,为的就是在那个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人关心他、照顾他,让他死得有尊严。
后来德肋撒姆姆向当地政府要求,拨给了她一栋破旧平房,总算有了这样一个“垂死者收容所”。她看到路旁又有同样情形,德肋撒姆姆说:我就把那个被蛆活生生吃了的人从街上给抬回家了。德肋撒修女所谓的“家”,就是那个收容所。“收容所”里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可以让那个即将咽气的人安详死去。印度教徒反对在神庙圣地旁设立收容所,德肋撒姆姆信奉天主教,而印度是一个独尊“印度教”的国家。更巧地,也许应该说更不巧的是政府拨给她的那间房子,正好就坐落在“印度教”的一个神庙的旁边。50年前,不是今天德肋撒姆姆早已名满天下的时代,那时德肋撒姆姆何许人也?印度教徒纷纷反对在他们神庙圣地之旁,设立这样一个安顿将死之人的收容所。
他们向政府抗议,警察总监无奈,只好前往德肋撒姆姆的收容所先去看看。可是当他看到德肋撒修女和其他工作人员对那些垂死病人的呵护和照料之后,这位深受感动的警察总监回来对那些领头抗议的人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够请到你们的母亲或是姐妹来做这些事,我就把那个修女赶走。当然,德肋撒姆姆和她的收容所最后是留下来了。
1982年,以色列和死对头巴勒斯坦在黎巴嫩发生战斗,由于德肋撒姆姆的恳求,双方暂时停火。她救出了37名“弱智儿童”,试想这些“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可怜孩子,如果不是德肋撒姆姆,他们哪里还有命呢?
摘自《桃红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