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禁期间湖北磨盘山区隐蔽的“教友谷”
2011-05-03 09:34:50
1724年,雍正皇帝禁教并驱逐传教士,翌年,襄阳的一些天主教友于是转进偏远的磨盘山(又名木盘山或茶园沟,今属湖北谷城县西之紫金镇),买下整片山谷开垦经营。住在北京的法国耶稣会会长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1665-1741)得知此一情形后,遂萌生一个想法,欲将该地建成教会的避难所,并派去一位干练的秀才在附近买下面积更大的土地。由于地形的阻绝,一个方圆约150平方公里且与世隔绝的纯天主教社区奇迹似地在中国出现。
巴多明的想法或深受天主教在南美发展历史的启发,因自1609年起,耶稣会士就在巴拉圭创设转化区,以协助印地安人对抗殖民主义者的压迫与剥削。各转化区中均设有印地安人的自治组织,但须接受耶稣会士的领导与监督。
1731-1732年,法国耶稣会士胥孟德(Joseph Labbe,1677-1745)成为第一位进入山区的传教士,他将当地规划成8个教友村,并起名为“教友谷”。1740年抵达的纽若翰(Jean Sylvain de Neuvialle,1696-1764)则将8个教友村扩展成14个,教友也从600人增加至6000人。这些社区的经济生活与宗教生活均融为一体,而经过神父培训的中国传道员则成为传教士的得力助手。
1773年,耶稣会解散,磨盘山社区转由中国籍的会士管理。1779年,乾隆皇帝将军队开进已经营逾半世纪的磨盘山,因外国传教士难以避人耳目,故由原属耶稣会的中国籍神父郭类思暗地肩负起传播福音的工作。1783年,教廷命遣使会接替耶稣会在华的一切事业与财产。1784年,澳门主教秘密派遣三批传教士进入内地,其中四人到达襄阳,因恰逢西北回民起事,两者遂被怀疑相关联,而毗邻的磨盘山社区因此再遭波及。1790年左右,法籍的遣使会士陈神父(Raymond Aubin,?-1795;汉名不详)自澳门潜往磨盘山区,当时的教友人数约3000人,他不久又转赴西安。1793年,同会的刘方济(1748-1820)亦秘密抵达当地工作,此二人均先后遭逮捕而殉教。至于入华传教中第一位被列入圣品的遣使会士董文学(John Gabriel Perboyre,1802-1840),也是在磨盘山被捕而上绞架的。1870年,当地教务转由意大利方济会管辖,即使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教禁艰困期,仍有两、三千名教友住居当地,直至今日,天主教友亦还有三千名左右。
湖北大学的康志杰教授曾于2002-2003年之交至磨盘山的天主教社区进行考察,她发现教友们的生活理念和风俗习惯明显带有天主教的倾向和成分,这与当地天主教绵延两个多世纪,并一度建立过封闭的神权社会有着深刻联系。而磨盘山天主教友的敬祖仪式亦明显带有“礼仪之争”的烙印:如他们不设任何供品,主要的仪式是放鞭炮(为求热闹,亦表恭敬天主)、念经、洒圣水、上土(不烧纸钱),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和哀悼;至于上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岁末而非清明,应亦是避免与中国传统的生活礼俗相混淆。 来源:豆丁网
巴多明的想法或深受天主教在南美发展历史的启发,因自1609年起,耶稣会士就在巴拉圭创设转化区,以协助印地安人对抗殖民主义者的压迫与剥削。各转化区中均设有印地安人的自治组织,但须接受耶稣会士的领导与监督。
1731-1732年,法国耶稣会士胥孟德(Joseph Labbe,1677-1745)成为第一位进入山区的传教士,他将当地规划成8个教友村,并起名为“教友谷”。1740年抵达的纽若翰(Jean Sylvain de Neuvialle,1696-1764)则将8个教友村扩展成14个,教友也从600人增加至6000人。这些社区的经济生活与宗教生活均融为一体,而经过神父培训的中国传道员则成为传教士的得力助手。
1773年,耶稣会解散,磨盘山社区转由中国籍的会士管理。1779年,乾隆皇帝将军队开进已经营逾半世纪的磨盘山,因外国传教士难以避人耳目,故由原属耶稣会的中国籍神父郭类思暗地肩负起传播福音的工作。1783年,教廷命遣使会接替耶稣会在华的一切事业与财产。1784年,澳门主教秘密派遣三批传教士进入内地,其中四人到达襄阳,因恰逢西北回民起事,两者遂被怀疑相关联,而毗邻的磨盘山社区因此再遭波及。1790年左右,法籍的遣使会士陈神父(Raymond Aubin,?-1795;汉名不详)自澳门潜往磨盘山区,当时的教友人数约3000人,他不久又转赴西安。1793年,同会的刘方济(1748-1820)亦秘密抵达当地工作,此二人均先后遭逮捕而殉教。至于入华传教中第一位被列入圣品的遣使会士董文学(John Gabriel Perboyre,1802-1840),也是在磨盘山被捕而上绞架的。1870年,当地教务转由意大利方济会管辖,即使是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教禁艰困期,仍有两、三千名教友住居当地,直至今日,天主教友亦还有三千名左右。
湖北大学的康志杰教授曾于2002-2003年之交至磨盘山的天主教社区进行考察,她发现教友们的生活理念和风俗习惯明显带有天主教的倾向和成分,这与当地天主教绵延两个多世纪,并一度建立过封闭的神权社会有着深刻联系。而磨盘山天主教友的敬祖仪式亦明显带有“礼仪之争”的烙印:如他们不设任何供品,主要的仪式是放鞭炮(为求热闹,亦表恭敬天主)、念经、洒圣水、上土(不烧纸钱),以表示对亡者的怀念和哀悼;至于上坟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岁末而非清明,应亦是避免与中国传统的生活礼俗相混淆。 来源:豆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