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楷模---张付民
2004-03-25 09:29:54 作者:王国瑞 来源:信德报(第209期)
每次在邯郸大名总堂见到他,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
1978年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偏僻的村子,仅剩下四个老教友,连经都不会念了,那时神父稀少,他就负起了传教的责任。一个一个地找,一个一个地劝,在他的引导下,很快发展到目前100多人的热心堂口,周围村的许多教外人听了他的讲解也认识了天主。
他识的字并不多,文化更不要说多深,但他热衷于看书,床头上的圣书成了他的伴侣,他的眼睛不太好,戴着花镜,一个一个字地啃,一行一行地念,一页一页地看,然后再讲给别人听。圣堂里每个晚上念圣书、每个主日讲道理,他都自己承包了。时间长了,有人嫌他唠叨,但他并不介意。
旧的小圣堂显得越来越拥挤了,于是盖圣堂成了他最大的心愿,他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但他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带动村里的教友艰苦奋斗,动手盖了一座很漂亮的圣堂。
每遇到大瞻礼,为了能使教友都去赶瞻礼,他就到处借车,一户借不到,再找一户,直到找到为止。每一个主日早晨,他都要为教友送圣体,晚上还要到几里外的一个村,为那里的教友送圣体。他的视力不太好,天又黑,路不好走,每次都是磕磕绊绊,孩子担心他的身体,不愿让他去,但他不在意,仍坚持要去。最后在教友们的劝说下,早晨去邻村送圣体,晚上在自己村送圣体,这样他才答应。
他走了,走得无声无息,但他的精神依然活在教友的心中,教友们眷恋着这位为了教会的事业,不遗余力、兢兢业业、奔走终生的老会长。也许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大名堂区孝廉村的张付民会长。
1978年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偏僻的村子,仅剩下四个老教友,连经都不会念了,那时神父稀少,他就负起了传教的责任。一个一个地找,一个一个地劝,在他的引导下,很快发展到目前100多人的热心堂口,周围村的许多教外人听了他的讲解也认识了天主。
他识的字并不多,文化更不要说多深,但他热衷于看书,床头上的圣书成了他的伴侣,他的眼睛不太好,戴着花镜,一个一个字地啃,一行一行地念,一页一页地看,然后再讲给别人听。圣堂里每个晚上念圣书、每个主日讲道理,他都自己承包了。时间长了,有人嫌他唠叨,但他并不介意。
旧的小圣堂显得越来越拥挤了,于是盖圣堂成了他最大的心愿,他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太好,但他毅然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带动村里的教友艰苦奋斗,动手盖了一座很漂亮的圣堂。
每遇到大瞻礼,为了能使教友都去赶瞻礼,他就到处借车,一户借不到,再找一户,直到找到为止。每一个主日早晨,他都要为教友送圣体,晚上还要到几里外的一个村,为那里的教友送圣体。他的视力不太好,天又黑,路不好走,每次都是磕磕绊绊,孩子担心他的身体,不愿让他去,但他不在意,仍坚持要去。最后在教友们的劝说下,早晨去邻村送圣体,晚上在自己村送圣体,这样他才答应。
他走了,走得无声无息,但他的精神依然活在教友的心中,教友们眷恋着这位为了教会的事业,不遗余力、兢兢业业、奔走终生的老会长。也许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大名堂区孝廉村的张付民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