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迦尔底教会的兴衰与景教在中国西部的流行


2011-01-17 10:51:07 作者:方若望 来源:《信德报》2010年12月10日,35期(总第430期)

    教会初期,天主教在罗马帝国境内被视为非法,惨遭摧残长达三百余年。公元313年,西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与东罗马皇帝李西尼相聚米兰,达成一项政治性纲领,拟定一篇宣言,这就是有名的《米兰诏书》——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之后,在罗马帝国境内,解除了对天主教的禁止,天主教始获自由。
    天主教会为了信仰的纯真,公元325年,召开尼西亚大公会议。驳斥亚略异端,确定了教会的基本信条,史称《尼西亚信经》。公元431年,天主教会又在厄弗所召开大公会议。以圣济利禄为首的神学家们,批驳聂斯多略异端。
    聂斯多略,生于叙利亚,原是安提约基雅城隐修院院长。律己严,善辞令。公元428年,升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在厄弗所大公会议上,由于他坚持自己的错误信仰,被解除主教之职,并被东罗马皇帝赛奴流放到阿拉伯,最后客死埃及。

    聂斯多略异端在罗马帝国境内被禁止,但在与罗马帝国长期敌对的波斯境内,却受到保护。波斯王派洛斯,以及其后的继位人,非常欢迎支持聂斯多略派信徒,所以,他们在聂斯多略被流放后的若干年内,不断地自叙利亚、巴比伦、厄弗所等地,越境进入波斯,在那里集结。公元498年,他们在波斯首都赛流克雅召开会议,组建迦尔底教会。自行选举大宗主教治理他们的教会。教会总部常驻赛流克雅。公元762年,总部迁到阿拉伯哈里发的都城巴格达城。
 

新疆霍城县阿里麻力古城出土的叙利亚文景教徒石墓碑

    迦尔底教会,在波斯历经几百年之久。他们在那里创建神学院,培养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一代接一代,源源不断地派往各地:南到阿拉伯、印度北部;北到高加索、里海之滨,但他们主要是沿丝绸之路向东扩展。公元六世纪传入疏勒(“喀什噶尔”我国史书称疏勒国)一带。以此为基地,再向东传,至我国内地。十二世纪末,聂斯多略派信徒所组成的教会,达到极盛时期。西起亚美尼亚、波斯湾,东至和林、汗八里(即现在的北京)。在这个广袤的地区内,设立二十五个大教区,管理这个教会。在我国境内有三个大教区,它们是:汗八里大教区、唐兀大教区(现在的陕甘西北部,我国史书上称西夏)和喀什噶尔大教区。每个大教区都有大主教治理教会。那时,聂斯多略派信徒的人数,已超过当时罗马公教的人数,形成世界上最庞大的教会组织。聂斯多略派信徒,传教心火极其旺盛。往往不带衣物钱粮,手持圣经,只身随商队而行。不畏艰险,到处宣讲他们的信仰,规劝人们进教。人们称他们为“火热的教会”,他们也自谓是教会的“东方儿女”。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把天山南北及中亚阿姆河及锡尔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分封给次子察合台,察合台汗常驻喀什噶尔。

    公元1253年,元宪宗蒙哥,灭木刺夷(波斯湾一带),战军招达(即巴格达),阿拉伯、叙利亚悉被占领。察合台汗称霸西亚,并将首府从喀什噶尔迁到撒马尔罕。公元1352年,察合台汗铁木耳自己带头并命所属十五万蒙军,改信伊斯兰教,迫使迦尔底教会总部几度迁徙。公元1370年,他又强令全国人民归顺伊斯兰教,迫害不从者,屠杀异教徒,迦尔底教会大宗主教第玛德第二,被迫逃往波斯以北库尔德斯坦的山中,迦尔底教会被消灭。逃亡的聂斯多略派信徒,后来部分皈依了东正教,部分回到了天主教的怀抱;但未能逃亡的信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聂斯多略异端从此也渐渐走向灭亡。

 

发掘出的景教壁画

    在我国,聂斯多略派信徒所组成的教会,史称景教。公元635年,唐朝贞观九年。太宗命宰相房玄龄,率领仪仗队到长安西郊,隆重迎接波斯主教阿罗本进京,受到皇帝的最高礼遇。阿罗本是奉赛流克雅大主教易朔雅伯二世之命东来大唐传教。太宗让阿罗本在皇帝藏经楼翻释经书,他常在皇帝居室,跟皇帝讲论福音,长达三年之久。太宗认为:景教的道理正当而真实,济物利人,宜行天下。于是,贞观十二年七月,颁赐诏书,准其传授;并赐地长安义坊巷,兴建大秦寺,度僧二十一人。高宗时,景教在我国已是“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
    到了唐武宗李炎继位之时,道教深得李炎的崇奉。公元845年,会昌五年八月。唐武宗诏告天下“废寺灭法”,对佛教进行严厉打击,景教也由此受到牵连。那时景教(包括祆教)僧人被迫还俗或驱逐遣回原籍(景教僧多为西域人)者,达三千人之多(一说是两千人)。这次打击对景教来说,确实是灭顶之灾,使它在中原不复存在。然而,在边疆少数民族中,景教并未绝迹。后来发现:蒙古境内的克烈、乃蛮、蔑里乞、汪古都保持了景教的信仰;维吾尔族(唐时称“回纥”)曾一度风行摩尼教,后来以景教代之。被波斯人称为“特尔赛国”(“特尔赛”,对基督徒的称呼),景教也非常盛行,常有波斯传教士来特尔赛国传教,他们在疏勒、叶尔羌、伊犁、赤斤塔拉斯(即巴尔库勒)等地建立教堂,宣讲福音。考古学者于1905年曾在高昌(吐鲁番)发现景教祈祷文,用叙利亚文写成,可说是当时景教在新疆传播的历史见证。

    十二世纪中叶,西方盛传“约翰王”的故事。有人认为约翰王是成吉思汗未兴之前的温克汗(“汗”是尊称,蒙语“王”的意思)。温克汗原是克烈族酋长,受金封爵为王。他的侄女唆鲁忽帖尼是忽必烈的生母,有名的景教皇后。十三世纪,我国出了两位名贯天下的景教人物,他们是景教主教,维吾尔人,一个叫巴扫马,另一个叫马可斯。元朝显贵马薛里吉思,原是撒马尔罕人,医生,虔诚的景教徒。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他为“镇江府路总管府副达鲁花赤”。在任期间,他在镇江建教堂四座,在丹徒建两座,在杭州建一座,立志推广教法,建寺兴教。
 

《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三威”即天主圣父、圣子及圣神;“蒙度”即得蒙救赎之意)

    元时,西域各族统称“色目人”。色目人的社会地位优于汉子(我国北方汉人)和蛮子(我国南方汉人)。他们辅佐元朝统治者,在宫廷、官府中担任各种官职,享有特权,有很大的权势。色目人中,有许多景教徒,在朝为官为宦。单在蒙古军队中,就有三万信奉景教的阿兰人。元朝领域广大,一统天下,不仅有许多西域信奉景教的商人来中原经商,还有迦尔底教会的许多传教士东来传教,形成继唐之后景教在我国的第二次兴盛。
    新疆地处中原和西亚之间,新疆境内景教的兴衰跟中原朝代更替不是没有关系,但影响不大。唐武宗诏告天下“废寺灭法”之后,景教在中原绝迹三百五十余年。但在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仍在传播。成吉思汗征服信奉景教的回纥(维吾尔)之后,才入主中原。新疆境内景教会的命运,跟其母教会——迦尔底教会的兴衰紧密相联。当迦尔底教会,被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统治者所灭时,新疆境内的景教,犹如釜底抽薪,再也得不到母教会的支持,却同样受到信奉伊斯兰教统治者的摧残和镇压。原本虔诚的景教会,最终也未逃脱覆灭的厄运。

本文标题:迦尔底教会的兴衰与景教在中国西部的流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